“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我的老家—梁平縣文化鄉永遠村三隊,是山區與丘陵的邊緣地帶,大山連綿,森林覆蓋,竹子茂密,山間層層梯田蜿蜒而下,那大山深處的森林蘊含出大量水源通過山嶺間的小溪譁拉拉的流入田間自然灌溉,農忙不用水時,小河水流湍急,人畜都在河裡洗澡,還能抓到螃蟹和魚蝦。這樣依山傍水靠天吃飯已經上千年,談不上富裕,也從未遇大災大荒,生態自然延續下來,春天的花,夏日的黃,秋裡的霧,冬日的冰,四季皆美。清晨,雞鳴鴨叫,狗吠牛鳴,炊煙裊裊,就像世外桃源。

“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森林中看水庫大壩

進入到上世紀50年代,情況開始變化。為奮發圖強,人們砍去了山上的樹,開墾成土地以耕種。一旦群山變成禿頂,山泉就開始乾涸,再不產生柴火,當時人們的應對辦法是修建水庫蓄水,辦集體食堂以節約柴火。於是拉開了一個水庫60年命運多舛的序幕。

“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己乾涸的水庫

1958年,開始了第一次修建水庫,庫址選在大石頭與甘衝嶺兩條溪流合併處,因溪流很小,底部不深,而外面是一個陡坡,築壩的工程量巨大,按投入產出比,是一個有風險不划算的項目。但也就這樣上了。那時沒有現代工具,也無專家設計,是發揚人定勝天的人海戰術,一個大隊的所有勞力搞突擊,一家老少自帶乾糧齊上陣,奮戰半年,無償佔用大量農民勞動力,一個簡易的水庫建成,蓄了不多的水,社裡一條牛拴在石頭上泡澡,一會兒發現牛不見了,幾經尋找,發現淹死塘裡,原來是拴牛鼻子的石頭鬆動掉湖裡,牛本會游泳的,無奈鼻子被拴掙不脫,頭被拉入水中活活淹死。幾天後,一場大雨沖垮堤壩,毀良田近百畝,時值困難時期,已無勞動力再修,第一次修建的水庫未發揮任何作用,而是以淹死一頭牛為記憶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使命。

“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水庫己成遺址

60年代中,我10歲左右,常在大石頭一帶砍柴,這時的樹林、竹子稍有恢復,已經沒有了水庫的痕跡。到了1975年,正是農業學大寨,上面強調必須種植雙季稻以增收,雙季種植需大量的水源,怎麼辦?時任幹部們又想起了那個廢棄的水庫。於是立即上馬,方法老樣,唯一增加的是工地有了喇叭,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我此時已下鄉在新勝當知青,常回老家看奶奶,在工地上,我親眼看見大隊樊書記穿棉襖,帶棉帽,草繩扎腰,意氣風發的指揮千軍萬馬,廣播裡播音員激情宣佈戰績,挑土者如螻蟻成串,拉石滾子者號子震天,那場面叫人熱血噴張!

“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大壩外側己種莊稼

一個冬季下來,全大隊的付出終於換來了水庫第二次建成。這次修建顯然比第一次有了經驗,湖底起土更深,土石夯得更牢,儲水量也更多。但沒有考慮到小溪流的水源問題,偌大的水庫卻無多少來水,水庫庫容閒置。稻田用水幾乎還是原來的老辦法,至於雙季稻實在是違背科學和當地自然人力條件的盲目蠻幹,受到農民的軟抵制,直到後來一位省上領導說:“三三見九不如二五一十”,這才解決了單雙季稻之爭。這時的水庫以養魚為主,在短暫的幾年乾旱中發揮了有限的作用。80年代一個炎熱的夏季,突發山洪,庫容暴漲,農民自己建的大壩未經受住考驗而決堤,水庫下的一條小河被泥土塞滿,水庫再次被毀,大量土地閒置近30年。

“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水庫全貌

時間來到2017年,國家對農村投入加大,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公路,電力、光纖、天然氣也入戶了,鎮上領導向國家申請投錢再建水庫成功,這次修建今非昔比,有了水泥沙石,有了現代專業工人,有了公路拉建材,更有了挖掘機,這個工程由鎮上直接確定的專業公司承包建設,包工頭一個人駕挖掘機幹了一個月,然後找了幾個農民鋪水泥。一座雄偉的大壩立了起來,看似極為牢固,然人算不如天算,這樣牢固的大壩居然不存水,反覆查找原因,竟然是庫底未作任何處理,水從一個大暗洞漏了。工程完工時驗收合格,工程隊已結算走人,追究起來麻煩多,一個用現代資金和技術建起來的水庫第三次被廢棄。

“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水庫內側看似牢固

“三生三世”春光依舊 一個鄉村水庫60年之變遷

漏水的暗洞

2019年的五·一前,我回家掃墓,么叔陪我來到這個水庫壩頂,被廢水庫遺址靜靜地躺在那裡,似在向我述說它那三生三世的經歷,以及一個甲子的悠悠歲月。

2019年5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