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我的老家—梁平县文化乡永远村三队,是山区与丘陵的边缘地带,大山连绵,森林覆盖,竹子茂密,山间层层梯田蜿蜒而下,那大山深处的森林蕴含出大量水源通过山岭间的小溪哗拉拉的流入田间自然灌溉,农忙不用水时,小河水流湍急,人畜都在河里洗澡,还能抓到螃蟹和鱼虾。这样依山傍水靠天吃饭已经上千年,谈不上富裕,也从未遇大灾大荒,生态自然延续下来,春天的花,夏日的黄,秋里的雾,冬日的冰,四季皆美。清晨,鸡鸣鸭叫,狗吠牛鸣,炊烟袅袅,就像世外桃源。

“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森林中看水库大坝

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情况开始变化。为奋发图强,人们砍去了山上的树,开垦成土地以耕种。一旦群山变成秃顶,山泉就开始干涸,再不产生柴火,当时人们的应对办法是修建水库蓄水,办集体食堂以节约柴火。于是拉开了一个水库60年命运多舛的序幕。

“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己干涸的水库

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修建水库,库址选在大石头与甘冲岭两条溪流合并处,因溪流很小,底部不深,而外面是一个陡坡,筑坝的工程量巨大,按投入产出比,是一个有风险不划算的项目。但也就这样上了。那时没有现代工具,也无专家设计,是发扬人定胜天的人海战术,一个大队的所有劳力搞突击,一家老少自带干粮齐上阵,奋战半年,无偿占用大量农民劳动力,一个简易的水库建成,蓄了不多的水,社里一条牛拴在石头上泡澡,一会儿发现牛不见了,几经寻找,发现淹死塘里,原来是拴牛鼻子的石头松动掉湖里,牛本会游泳的,无奈鼻子被拴挣不脱,头被拉入水中活活淹死。几天后,一场大雨冲垮堤坝,毁良田近百亩,时值困难时期,已无劳动力再修,第一次修建的水库未发挥任何作用,而是以淹死一头牛为记忆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使命。

“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水库己成遗址

60年代中,我10岁左右,常在大石头一带砍柴,这时的树林、竹子稍有恢复,已经没有了水库的痕迹。到了1975年,正是农业学大寨,上面强调必须种植双季稻以增收,双季种植需大量的水源,怎么办?时任干部们又想起了那个废弃的水库。于是立即上马,方法老样,唯一增加的是工地有了喇叭,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我此时已下乡在新胜当知青,常回老家看奶奶,在工地上,我亲眼看见大队樊书记穿棉袄,带棉帽,草绳扎腰,意气风发的指挥千军万马,广播里播音员激情宣布战绩,挑土者如蝼蚁成串,拉石滚子者号子震天,那场面叫人热血喷张!

“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大坝外侧己种庄稼

一个冬季下来,全大队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水库第二次建成。这次修建显然比第一次有了经验,湖底起土更深,土石夯得更牢,储水量也更多。但没有考虑到小溪流的水源问题,偌大的水库却无多少来水,水库库容闲置。稻田用水几乎还是原来的老办法,至于双季稻实在是违背科学和当地自然人力条件的盲目蛮干,受到农民的软抵制,直到后来一位省上领导说:“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才解决了单双季稻之争。这时的水库以养鱼为主,在短暂的几年干旱中发挥了有限的作用。80年代一个炎热的夏季,突发山洪,库容暴涨,农民自己建的大坝未经受住考验而决堤,水库下的一条小河被泥土塞满,水库再次被毁,大量土地闲置近30年。

“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水库全貌

时间来到2017年,国家对农村投入加大,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公路,电力、光纤、天然气也入户了,镇上领导向国家申请投钱再建水库成功,这次修建今非昔比,有了水泥沙石,有了现代专业工人,有了公路拉建材,更有了挖掘机,这个工程由镇上直接确定的专业公司承包建设,包工头一个人驾挖掘机干了一个月,然后找了几个农民铺水泥。一座雄伟的大坝立了起来,看似极为牢固,然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牢固的大坝居然不存水,反复查找原因,竟然是库底未作任何处理,水从一个大暗洞漏了。工程完工时验收合格,工程队已结算走人,追究起来麻烦多,一个用现代资金和技术建起来的水库第三次被废弃。

“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水库内侧看似牢固

“三生三世”春光依旧 一个乡村水库60年之变迁

漏水的暗洞

2019年的五·一前,我回家扫墓,幺叔陪我来到这个水库坝顶,被废水库遗址静静地躺在那里,似在向我述说它那三生三世的经历,以及一个甲子的悠悠岁月。

2019年5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