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飞机设计圈里有个“王大胆儿”!“什么玩意儿”都敢往飞机上装

2012年10月31日10时31分,我国中型四代战机“鹘鹰”呼啸着滑出跑道,一飞冲天。“鹘鹰”战机有多项创新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其带头人就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项目总设计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向明。他基于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与传统方法截然不同的新路子,开拓了战机新概念结构领域,其技术先后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15项发明专利。他还获得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先进工作者、航空工业一等功、航空报国金奖等荣誉和称号。

沈阳飞机设计圈里有个“王大胆儿”!“什么玩意儿”都敢往飞机上装

座右铭 在工作中寻求乐趣

王向明常和团队成员说,人生最幸福的是职业和兴趣相统一,“在工作中寻求乐趣”是他的座右铭。

有一次,他在食堂遇到技术合作伙伴,两人聊起了3D打印的一个技术问题,越聊兴致越高,从中午一直聊到下午,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时,两人才相视大笑,他们居然忘记了点餐。

每当遇到重大疑难技术问题,他总是非常兴奋,甚至夜以继日,并以此为乐。20年前,为解决一个飞机结构存在的问题,他突发奇想,利用家里的洗菜盆做密封试验。经过反复验证、坚持不懈,终于研究出解决方案,并应用于飞机机身结构。

有想法 首创飞机结构实验室

2003年,王向明提出建立结构实验室,这在现在仍是尖端事物,更何况在16年前。一些权威专家提出质疑:“结构搞什么实验室?不就是画图吗?难道你的铅笔比别人的更粗、还是图板比别人的更大?”这让当时的王向明十分无奈,他只能是一脸苦笑。直到2014年,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这个实验室才正式挂牌,从此为新概念结构研发、传统技术瓶颈突破建立起技术孵化平台,为结构技术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目前,该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达到亿元规模,拥有数十项发明专利,持续引领着飞机结构技术的发展方向。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应用依托单位、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增材制造创新平台。

胆子大 创新技术敢为人先

同行评价王向明胆子大,“什么玩意儿”都敢往飞机上装。对此,他总是淡然一笑:“可能他们不太了解,我之所以敢用,是因为实验室有‘镇店之宝’。”他说的“镇店之宝”,是他创建的一套完整的工程化验证模式和性能评价方法,其核心是性能考核与工艺过程循环迭代,能够及时暴露性能缺陷,推动技术改进。经过其严格考核,新技术可以实现安全可控,王向明对此充满自信。

王向明创建的新机快速试制技术体系、表面高精度控制工程、协同设计/制造前移的高效执行模式,使得飞机结构重量控制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工装减少一半以上,从打样设计到首飞时间大大缩短,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的突破。他的研究成果,支撑了“鹘鹰”等飞机型号的研制,在打破飞机传统结构数十年僵局、促进飞机结构与强度等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推动飞机结构技术变革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何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