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厲害的人,應該學什麼知識?

成為厲害的人,應該學什麼知識?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有段時間看了一下網絡小說,除了無限長、YY無極限這些特點外,發現大部分作品的“小”:很多其實不叫文學而是《故事會》的水平。

各類排行榜上也有許多書籍類似於這種,他雖然看起來是在講道理,但這些道理大都來自於個體的感觸,為了論證他的感觸是普適的,他又裁剪了許多故事來說明,讀起來很好讀,但卻沒什麼卵用:因為他的想法和說法,大部分沒有經過驗證;他的道理和規則,可能只適用於自己的環境和性格。

朋友圈也有許多這樣的文章,標題很勾人,內容讓你看的酣暢淋漓,但看完以後只能讓你一腔熱血,然後就沒了然後。

但他們還都叫自己乾貨。這些所謂的乾貨只不過是為了迎合大眾情緒、從各種嚴謹內容裡面摘出來的一些安慰劑罷了!

許多這樣的書是那些從沒有生過小孩的人寫的育兒書籍,是那些從來沒做過管理的人寫的管理書籍,是那些沒有做過銷售的寫的銷售聖經。

巴菲特說自己只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頭版,這當然有點絕對。但對於有企圖心的人而言,必須考慮自己獲取知識的效率問題。而那些一流的人,他們只讀最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這是十九世紀著名教育學家和哲學家斯賓塞很著名的一個主題,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個人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下功夫,你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如何製作炸藥,製作導彈的方法。澳大利亞的一個老兄曾經通過互聯網製造一個能夠打一百多公里的彈道導彈。再早些時候,有一個德國的小夥子在自己家的地下室,組裝了一個核發電的裝置,據說是要開始發電了被德國警察給抄了。

你在互聯網上搜索過如何製造炸藥嗎?搜索過如何組裝彈道導彈嗎?做過核發電站嗎?

估計大部分的朋友都會說沒有!

不能否認製造炸藥、組裝彈道導彈、核電站的方法和配方不是知識,但因為咱們大部分人都是想過太平的日子,所以儘管這些東西是知識,但它對我們沒有價值,所以我們沒有去關注它、研究它

成為厲害的人,應該學什麼知識?

京東噹噹淘寶新華書店有售,你讀了嗎?

我們用我們的感覺,自然的判斷了這些知識對於我們沒有價值!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每年高考前高考後全國總有許多家庭為了填報志願kill不少腦細胞,他們想選擇更有前景的專業:

其實他們也是在選擇那些知識最有價值,然後就去選擇那些能夠學到有價值知識的專業。

自從斯賓塞提出這個著名的問題後,人們總是前赴後繼的討論著。

斯賓塞的觀點是,學生不可能有精力和時間掌握所有的知識,所以需要選擇那些對學生將來的完美生活最有價值的知識,選擇那些相對來說具有高價值的知識。

這個很好理解,在每個個體的時間和精力的約束下,學習知識必須要選擇。

這個選擇的觀點對於現在的知識工作者更加重要,現在知識更新的速度要比十九世紀的時候快很多,新知識越來越多,人們越發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識,所以選擇就顯得更加重要。

我們的興趣總是超過我們的能力,知識多了但社會的專業分工也越來越細,所以我們必須選擇某個專業或者主題,在某個時間段內做到心無旁騖。

至於選擇的標準,第一個依賴於個人的價值觀:你認為的價值是什麼?

如果認為知識最大的價值是找一份工作,那麼選擇的是那些容易就業的專業,譬如電子、外貿、機械、經濟等。如果認為知識最大的價值是提升個人的領導力,可能選擇的就是歷史、哲學、文學。

成為厲害的人,應該學什麼知識?

第二個也跟人處於的人生不同階段關聯。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標準註定不同,所以最有價值的知識對於不同的人一定是一個很個人化的答案

斯賓塞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將這類知識分為五類,而對於在工作場景人講,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上,“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的答案就更加不同:24歲的人可能更需要項目管理的知識和經驗,而54歲的人可能需要的是如何投資,如何讓錢生錢的知識。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不是知識本身的價值,而是知識在合適的環境下的被利用產生的價值。

因為我們都看到知識結構類似的人境況卻迥異的事情,同樣的知識,有的人用的淋漓盡致,有的人卻不敢用、不會用。這就更多的涉及到人的性格、膽量、運氣等等。

如何選擇最有價值的知識?

第一個層次的問題,是每個人生存都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應對未來發展的元知識。

有一些知識是知識工作者的基礎,是每個人現代人都必須掌握的。如果你不掌握這些知識,其他的知識根本無法學習和利用。這些知識可能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數學、物理、化學、邏輯學等等的基本常識,還包括社會的基本常識,你所在的環境的基礎知識。

這些基礎知識,你的同事或者領導默認你是知道的,但如果你不知道就會處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這個時候人們就會發現你根本無法交流、溝通。

基礎知識是應該在正式教育(小學、中學、大學)階段掌握的。

除了基礎知識外,對於現在人而言,還需要掌握元知識:即關於信息和知識的知識。社會急劇變革,我們都不知道五年後、十年後你會做的崗位和工作(這些工作現在甚至還沒有創造出來),那你需要的就是能夠隨需應變,無論需要什麼都能夠快速掌握。

掌握了元知識的另一個好處是讓你真正理解信息、知識、能力的本質規律,做任何行當都比別人更快速和高效。我們的【二班】其實是在講這些普適性的元知識。這類知識在學校一般很少講到!

第二個層次是對於每個不同個體最有價值的知識。

這一塊,不同背景、職業和階段的人選擇的內容不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選擇也會變化,個性化比較強。

成為厲害的人,應該學什麼知識?

我不能告訴你在你的領域內那些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因為你的領域我也不懂(知識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有一個關於個人知識主題學習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作為每個人在學習一個主題時的參考,使你掌握一個領域的全貌和前沿)。但原則是:

原則1:結合自己的特長和優勢、考慮社會的需求去選擇,而非糾纏於興趣。

從個人發展和社會分工的角度講,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是社會和組織運轉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你不感興趣或者天生比較愚笨的方向和領域,即便你付出100的努力可能收穫只有20,而在你擅長和優勢的領域,你付出100的努力能達到的高度要遠高於你在自己不擅長的主題上努力的成果。

我的觀點是,你在學校的時候,尤其是在高中以下,你要努力去彌補自己比較弱的地方,但在大學尤其是研究生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後,你要取得成功一定是要在自己擅長和具備優勢的領域(但這不一定是你的興趣所在)。在這樣的領域和方向上的努力事半功倍。

確定你的特長和優勢後,能夠發揮你的特長和優勢的知識就是你應該學習和獲取的知識。

自己的特長和優勢自己剛開始可能不一定清楚,問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會說我什麼都會,也可能說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沒關係,你可以問問你的同學朋友。在這方面,有許多比較成熟的方法可以用。有機會可以深入的討論。

另一個要考慮的核心因素是社會需求,人都是社會的人,一命二運三風水,大部分人很難超越自己的時代。

原則2:不能淺嘗輒止,要在深度上達到一定的程度,起碼在你選定的狹窄領域內你可以成為專家。

德魯克說,如果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師可能需要一輩子,而且跟個人帶天賦、環境、機遇有關。但掌握一門學問,用三年的時間可以達到。

我們的工作中,在你擅長和具備優勢的領域內,如果你能夠用三年時間專注一個主題,一定可以達到一個高度。但我們經常犯的錯誤是,三年我們可能研究了十個主題,沒有一個達到專家的水準。

選擇你的特長和優勢領域的知識,某個細分主題,你一定能成為這個事情上的專家。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