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

50874457102樱花开了


年羹尧之所以宁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一直以为雍正并不是真的要杀他。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死的时候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当李卫拿着雍正诏书,来赐死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将雍正的手串托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一个对着天放声大哭,然后自尽身亡。

而历史上的年羹尧,在自尽的时候,非但没有这样的“悲壮”之举,甚至可以用“滑稽”来形容。

当宣读圣旨和监督年羹尧自尽的官员,告知年羹尧雍正要其自尽的时候,年羹尧是迟迟不肯遵旨自尽。

此时的年羹尧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在杭州,而是就被雍正关押在北京附近,所以年羹尧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宣旨的官员,皇上不会这样让他去死,而是会用一纸赦书将其赦免,于是就是不肯就此自尽。但是年羹尧所期待的雍正赦书始终没有能够到来,在场的官员也是劝谏年羹尧奉旨自尽,最终年羹尧这才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就在年羹尧临终之前,他都不相信雍正会真的处死自己,而他也是根本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年羹尧为雍正所杀,正是因为年羹尧只知进而不知退,功高震主,为雍正所处死的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趁着大清王朝君主交替,之前统兵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又被调回北京的空档时期,发动了叛乱,雍正随即安排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亲王前往青海带兵平叛。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投奔了同样是强弩之末的策妄阿拉布坦。

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让年羹尧名声大振,获得极高的威望,就连雍正都称其为“恩人”,甚至在对其的奏折批复中都毫不掩饰对于年羹尧的感恩与宠爱之情: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此时的年羹尧可以说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同时,年羹尧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变得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仅在面对朝臣时趾高气昂,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在此之后,年羹尧仰仗着雍正对他的宠爱与器重,一方面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把持官员任免与升迁,进而形成了“年选”;另一方面,年羹尧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网罗财富,铺张浪费,极度奢靡。

实际上不仅仅是雍正,在朝臣之中,对于年羹尧不满的声音也是愈发的激烈,但是雍正碍于年羹尧的特殊功绩,也碍着年家特别是自己的宠妃年氏的面子,一直没有处置年羹尧,更可况自己刚刚给了年羹尧如此众多的“殊荣”,如果马上就进行清算,则必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动摇自己的皇位。

所以雍正并没有马上处置年羹尧,反而更加滋长了年羹尧的嚣张气焰,年羹尧也就此变得更加僭越与傲慢。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 “祥瑞”之兆,群臣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向雍正祝贺。年羹尧也向雍正进上了一份贺表,但是在文中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进而引发了雍正的震怒。毕竟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是公认的文武双全,出现这样的错误,雍正认为年羹尧是故意而为之,诅咒自己早点去世,以便新皇登基,这才将代表晚上的“夕”写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将这位曾经的心腹与“恩人”赐死了。

而在年羹尧看来,自己的“恩人”是雍正给封的,自己的权势和威信也是雍正给树立的,他说做的,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极大的触动的帝王的威严,而在此情况之下,他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


起初,年羹尧还有自己的妹妹作为保护伞,但是伴随着妹妹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死期。

雍正将年羹尧一撸到底,直至将年羹尧囚禁起来,并没有处死年羹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在了宠妃年氏的面子上。

年羹尧的妹妹自嫁给雍正开始,就非常受到雍正的宠爱,雍正登基后,马上将其册封为贵妃,而就在年氏病重期间,为了给年氏冲喜,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将其册封为皇贵妃,足可见对其的宠爱。并且,为了不让自己的宠妃伤心,雍正甚至没有将自己处罚年羹尧的消息告诉她。

此时的年妃,已然成为了年羹尧最后的保护伞。

但是随着年妃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自己的死期。在年羹尧的妹妹去世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年羹尧就被雍正赐以自尽了。


雍亲王府


年羹尧这个名字,即使你没看过历史资料想必也有所耳闻,大多影视剧中都有过正面或侧面的描写。

经典清宫剧《甄嬛传》中华妃一角可谓深入人心,让人又爱又恨,而她嚣张跋扈的背后就是她哥哥年羹尧的势力。

尽管此剧中年羹尧并未出场几次,但他多次挑衅皇家威严,自大狂妄的形象通过侧面的讲述,我们还是有所了解的。

历史上的年羹尧就是是什么样呢?和雍正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里,我简要分析一下。

年羹尧早在康熙帝在位时就官居要职了,因为自幼喜欢读书,凭着本事考取了进士,后来多次担任四川广东乡试考官。

再后来不到三十岁便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由于善于打仗,又懂得运筹帷幄,所以把四川治理的井井有条,还平复了四川叛乱

任职封疆大吏期间,还击败了准噶尔部首领,打破了他们企图入侵西藏的计划,即便这时,他也并没有表现出骄傲自大,对康熙帝还是毕恭毕敬的,未见二心。

至于年羹尧性格态度的转变,我想与雍正有很大关系。雍正帝这个人,既勤勉敬业,又猜忌多疑,残忍苛刻,他的皇位如何得来的,一直存在着争议。

之所以他能坐稳皇帝的宝座,主要靠两个人,一是隆科多,另一个就是年羹尧。而年羹尧,更有传言说他与雍正母亲私通,所以助子夺位。真真假假,令人唏嘘。


雍正继位之后,年羹尧继续辅佐,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而雍正也充分利用开发了年羹尧的军事才能,派他驻守边疆,打了不少胜仗。

雍正对他也很是信任,一直拿他当亲人对待,相传在年羹尧驻守边关时,正值宫中有新鲜荔枝进贡,雍正还派人送去了一盘。

年羹尧如若打了胜仗回朝,雍正会让百官为之下跪,并说“他是朕的恩人,国家的恩人”,这样的宠溺也让很多人眼红。

显然这个时候的雍正还是很纵容年羹尧的,不过眼见年羹尧军功渐大,雍正也开始有所警觉。

为了更好的笼络人心,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年氏其实并不想影视剧里那样目中无人,嚣张跋扈。

历史上的年贵妃还是很温柔贤淑的,并且为雍正生育了三子一女,不过后来未成年就离世了。

雍正对她很是宠爱,雍正元年封她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从她生了第一个子嗣后,直到她去世,后宫也没人再生育,宠爱程度可见一斑。


年羹尧这个人是有反骨的,不谋反不代表他没有二心,不过此时年羹尧上有君主疼爱,下有士兵拥护,名利双收,举家共享荣华富贵,实在没必要冒险留下乱臣贼子的罪名。

也正因如此,他开始仗着雍正的宠爱恃宠而骄,更加目中无人,得罪了很多朝中大臣,不过这些雍正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那雍正真的如此宠臣无度吗?我想以他的性格自然不会,年羹尧帮了他大忙是他的得力手下,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宠溺的背后也可能是一场捧杀大局。

关于雍正最忌讳的皇位来处,年羹尧是一个绯闻人物,他的一些小动作也显然表明,他并不全心全意在乎流言的制止问题。

但他于己于国,功不可没,即便有二心,即便功高盖主,这样一棵大树,他不能自己动手,也不能立刻动手。

年羹尧这得到的皇恩浩荡,开始放飞自我。不过好景不长,自古有哪个权臣得以善终了?年羹尧也不例外。

年羹尧被处死,说到底还是他自己作的。年羹尧作死第一步,牛气冲天,谁都不放在眼里。

平日里王公大臣都不看在眼里,眼睛朝天长,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他竟要求人家给他行跪拜礼。

作死第二步:结党营私,他自知朝中树敌众多,便想着培养点自己的势力,于是有了“年选”一事。

只要有肥差,他就安排自己人,还多次弹劾重要官员,企图换成自己人,这些小九九,雍正心明镜似的。

作死第三步:贪敛财富。贪赃受贿,克扣粮饷,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

就这样年羹尧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雍正对他是有情义的,也曾多次提醒。雍正二年12月,年羹尧见驾后接到一道谕旨,文中说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

奈何年羹尧熟视无睹,不知是不是被钱权熏傻了,依旧我行我素。雍正三年正月,他又试图弹劾参奏大臣,雍正委婉阻止,可他还是没明白,甚至把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最终惹起众怒。

雍正三年十一月,因为藐视皇威,牵连众多,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

这九十二条罪状桩桩致命,不过念及昔日君臣情分,雍正最终赐他狱中自尽,一代权臣最终一死结局。

话说回来,年羹尧为何死都不愿低头,很显然,他执着的就是昔日的情分,雍正的捧杀,使年羹尧俨然成了一个被惯坏的小姑娘。

也是他太傻,竟将皇帝的情分当了真,雍正是个连杀自己手足都不眨眼的狠人,他却自恃功高,肆意放肆,落到网里还不自知。
如果他收敛一些,也不至于死的这么早,或者可以免于一死。最后不肯屈服,想必心里还在想,“你怎么如此恩将仇报待我!”


史之策


在历史上,年羹尧不但向雍正低头认错了,而且为了求生,简直把自己贬低得非常卑微。

年羹尧这个人,由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戏说和改编,似乎在他飞扬跋扈的背后,还有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质,实际上,年羹尧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是有的,宁折不弯,跟雍正刚到底是没有的。

年羹尧是一个文官出身,入过翰林院,后来外放地方官,直到做到川陕总督这种封疆大吏,其支持者都是康熙帝,可以说,年羹尧在康熙朝的升官发财,主要源于康熙帝对他的赏识,而不是他跟雍正的关系。

雍正在康熙朝末期开始筹划夺嫡,此时年羹尧才深度地参与了进来,一来是年羹尧跟雍正关系匪浅,年羹尧是汉军旗人,而雍正据说是该旗的旗主,这才有了年羹尧是雍正潜邸旧人的说法,二来是年羹尧此时已经是封疆大吏,掌握西北用兵的粮草转运等权力,雍正为了钳制夺嫡的对手,在西北带兵打仗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必须要拉拢并控制住年羹尧,以为其所用。

因此,二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无论雍正是不是康熙帝最后选定的继承人,反正雍正帝顺利继位了,这不得不说有年羹尧的一份大功。

雍正继位以后,面对内忧外患。内是八爷党,外是青海的叛乱。他的皇位并不稳固。所以,雍正又使用年羹尧去青海平叛。

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叛成功,这段时间,雍正跟年羹尧的关系非常之密切,甚至于超乎普通君臣的界限,超出主子门人的界限。因为雍正明白,搞不好青海问题,他在朝廷里就不稳固,八爷党就会兴风作浪。

年羹尧平定了西北的叛乱,给了雍正新朝极大的帮助,让雍正的声誉和威望也达到了新高,年羹尧又是大功一件,甚至,雍正还称年羹尧是他的恩人。

年羹尧立下这件大功,使他自以为功高盖主,忘乎所以,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

他在回京觐见的时候,不断写折子参人,指挥雍正帝撤掉西北的封疆大吏,换成自己的人,甚至于演变成了有名的“年选”。

他凯旋归京以后,又趾高气昂,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里。他对雍正倚重的另一个夺嫡功臣隆科多也颇有微词,搞不好关系。

所以,即便雍正帝给了他无数荣耀,他也没有在朝廷站稳根基。

飞扬跋扈也就罢了,他甚至跟八爷党里的九阿哥有理不清的关系,这也成了后来他的罪状之一。

由于他的个人性格问题,以及“年选”的问题,他得罪了很多朝廷大臣。很多人不断地参他,比如西北被他参过的官员,以及封疆大吏田文镜和李袚。

雍正帝也有卸磨杀驴的意思。

他刚打了胜仗没多久,雍正就找借口撤了他的总督之职,改派到杭州任杭州将军。接着杭州将军也撤了,以各种罪名押解到北京,交给议政王大臣议罪。

在这个过程中,年羹尧并非跟雍正死扛,因为他根本刚不过啊。

甚至在囚牢里,他还写了乞罪的折子,说自己知道错了,自己要改,自己还正当壮年,还能给雍正效犬马之劳,求雍正念在主子奴才一场的份上,饶了自己一命。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做过翰林,虽然他被目为雍正潜邸的旧人,可是说他是雍正的奴才,却算不上。而年羹尧为了活命,自称奴才,已经把自己的尊严贬低了。在清朝前期,非满人的大臣里,一般武将才自称奴才。

然而,雍正还是把他杀了。

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年羹尧塑造成死不认错,跟雍正刚到底的形象,则是为了电视剧里的戏剧冲突而已吧。


西堤君


年羹尧并非宁死都不愿认错,而是雍正没有给他认错的机会。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错在哪儿无从认起。当雍正要杀他时,他想认错也来不及了。


年羹尧节制抚远大将军胤禵,避免他造反,紧接着平定罗卜藏丹津再次立功,这对雍正坐稳皇位可谓功劳不小。雍正对年羹尧也不薄,奖励一加再加,不光加官进爵奖励钱财,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和年羹尧的感情也拉得很近,说出了很是肉麻的话,原话是这么说的,“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用现代白话说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决不负年羹尧,要是负了就断子绝孙;第二层意思是要和年羹尧做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楷模。



皇帝是个特殊职业,历来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所以才称孤道寡。雍正要拉年羹尧作伴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年羹尧没有意识到,竟然接受了,于是君臣之间应有的距离被打破,从此年羹尧的灾难也就来了。

年羹尧第二进京面见雍正好不威风,王公以下官员都出城跪迎,王公大臣下马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于是京城便有传言,雍正事事都听年羹尧的,成了年羹尧的傀儡,这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虽然年羹尧还是以前的年羹尧,但雍正的感觉变了,他开始找年羹尧的茬,年羹尧从此再也没有好日子过。

年羹尧不知进退,受到雍正宠信做些过格的事是少不了的,雍正要找他的毛病很容易。



雍正先是下点毛毛雨,年羹尧离开北京到西北任上,很快接到了雍正的来信,信中对年羹尧表示了不满,“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接着有意找茬,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五星连珠的祥瑞,众大臣都上表祝贺,年羹尧也上了表,其中用了“朝乾夕惕”一词,年羹尧把它写成了“夕惕朝乾”,本来也没啥,雍正吹毛求疵,说年羹尧是要他思过改过。

年羹尧对雍正态度的突然改变不知所以然,原来对自己那么好,现在变了,改变得毫无征兆,年羹尧不知道错在哪儿,认错不知从何说起。况且,年羹尧对雍正那么大功劳,雍正说了永远不负年羹尧,说的话还热乎着呢,就翻脸了,翻脸比翻书还快,这是那个重感情讲义气的雍正吗?年羹尧不相信这就是原来的雍正,更不相信雍正会要他的命。



当雍正拿出九十二款罪行,其中有三十款当立斩时,年羹尧懵了,痛哭流涕向雍正认错,希望雍正饶他不死。雍正赐年羹尧自尽算是格外开恩了。估计这时年羹尧肠子都悔青了,他不该相信雍正永不负他的话。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讨论!


豫有得


人一但骄傲就有点看不清自己,一但自负总是会过高的估计自己。遇见一个五岁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交给他搭积木,很快就能学会,还能自己思考出很多东西。但是几次的表扬以后,他就有点沾沾自喜,老师一说,他就拿到积木看着其他小朋友有点小得意的笑,结果笑完一个也没有搭好,才长了教训,五岁的小孩天真纯良尚且如此,一帆风顺没跌过跟头的年羹尧自然没有了清醒的意识。雍正皇帝也把他捧得太高,说什么要做千古君臣的典范,每次给年羹尧奏折的批语甚至像极了“爱情”。比如“你好么,要好生爱惜着” ,“朕亦实实想卿”,“令天下后世倾慕流涎”,“你之真情朕实鉴之”。


这几句话像不像热恋的男孩女孩 ,“你最近好吗,我好想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呀”。“我和你的关系要别人羡慕到流口水”。“你的情谊,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了,这哪里是君臣关系,一不小心差一点想歪了。所以年羹尧不想和雍正低头就是在这段君臣关系中,雍正虽然说想做千古君臣的典范,但是“君君,臣臣 父父 子子”还是要遵循的,所有关系的前提是君臣。但是年羹尧显然想多了,他的行为几乎抛开了君臣,想要做平等相处的朋友,你有天下那我们共享,所以年羹尧在西北嚣张跋扈,在朝廷建立自己的势力,回京还要百官跪迎。对于刻薄的雍正来说,这一点是他最不能忍的。


年羹尧也显然被自己的成就冲昏了头脑,年纪轻轻进士得中,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多次升迁,康熙老爷子多次圣旨中表扬他的忠正,办事能力高。他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就完成了别人一辈子的成就,爬上来四川总督,朝廷封疆大吏一品大员的位置,接着马上就升任到川陕总督。因为和雍正皇帝交好,在雍正登基中制衡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和隆科多一起并称雍正皇帝左膀右臂。所以担任总督不久的年羹尧,不到三年时间在雍正刚刚登基就接替十四阿哥掌管西北大军成为新的西北大将军王,更是多次平叛立功,得到雍正的赞赏。


年羹尧除了一帆风顺的仕途还有雍正的喜爱,身边还有一个千古第一年吹汪景祺,他在文章中夸赞年羹尧是宇宙第一大将军。他甚至说雍正皇帝的书法不过尔尔,却对年羹尧追捧至极,所以说下属有如此言论,很大程度上还不是当主子的惯着,所谓“狗仗人势”。汪景祺最后也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论被处死,据说脑袋在菜市口挂了12年,全族都被流放。年羹尧的嚣张跋扈引的朝野天怒人怨却很多人敢怒不敢言。年羹尧跋扈终于惹怒了雍正,借着他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将他贬官。


年羹尧一贬官释放了一个他在雍正前失宠的信号,所以百官群起而攻之,最后雍正列了年羹尧九十二条罪证,其实够年羹尧处死的就有二十六条,或许顾及当初的情谊,年羹尧被赐自尽。


红雨说历史


年羹尧(1679年一1726年),字亮工,汉族,安徽怀远县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深受雍正皇帝的器重,与隆克多、田文镜、李卫一道成为雍正所倚重的近臣,并屡次平定西部叛乱,稳定边疆局势,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

年羹尧持宠而娇,拥兵自重,从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接理说这些缺点出现在行武出身的武官身上还不奇怪,可年羹尧是进士出身,自幼读书,才识兼备,他应该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正是由于自己的狂妄自大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在平定西南后也就失去了对皇帝的作用,古语常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封建社会君臣之间铁的定律。


其实,从雍正登其后重用年羹尧开始,雍正虽然表面上对其恩宠备至,暗地里却早已开始布局防范他。对对其妹年世兰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年世兰在雍正还未登基前就已嫁入王府成为雍正的侧福晋,起初因美貌出众而深受雍正喜爱专宠。雍正登基后,随着年羹尧权势熏天,年世兰的地位也在变化,先是华妃后又封为华贵妃,并享有协助皇后管理六宫之权。同她的哥哥一样,随着地位的升迁也变的飞扬跋扈,恃宠而骄,目中无人,不要说宫中其她嫔妃,就连皇后也不放在眼里,这就是作死的料。他们兄妹俩一个前前方拥兵自重,一个在后宫兴风作浪,怎么会不引起雍正的猜忌和警惕呢。在王府生下皇子福惠后,就在无生育,是不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雍正赐与的香料而导致不孕我们不得而知,人都有两面性,更何况溥情寡义的帝王家。

导致年羹尧被杀因该有以下几点:一是专横跋扈。由于年羹尧同隆科多一样对雍真有拥立之功,在雍正登基一事上都出过不少力,也同样掌握核心机密,是雍正既要拉拢又要防备的主要对象,同另外一个重臣李卫的待遇完全不同,李卫白纸一张,完全忠心于雍正。年羹尧在西北平叛时,当蒙古王公和贵族来见他时必须行跪拜之礼,路过地方时各地行政大员也必须跪拜迎送,无论是何等级。这就是犯上之举。甚至于后来见到雍正也有失臣子之礼,并到处散播雍正整治八王党的举措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使雍正大为脑火。在西北治军任上随意干涉地方政务,对雍正派去的地方大员任意贬斥,并且在不通报雍正的情况下擅杀陕西总督。

二是结党营利。年羹尧虽在西北治军,但朝堂之上的一举一动他都晓得,在各级官员的选任上,只要他看中并保举之人,吏部必须优先录用,在朝堂上逐渐形成年党。比如他看直隶巡抚赵之垣不顺眼,打算以自己的亲信李维钧替换,就弹劾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其为巡抚。结果导致赵之垣因此而丢官。对于自已的亲信他不遗余力的提拔,如上疏雍正举荐陕西布政使胡期恒可大用,雍正随即将他升为甘肃巡抚,也成为年氏一党。



三是贪赃枉法。年羹尧在官员任用上不是量才而用,而是量财而用。比如上面说的那个赵之垣,丢官后立即转身投靠年羹尧门下,送给他价值20多万两的财宝,年羹尧大喜,进京后就四处活动,担保其可用。并私自将自己的家奴桑成鼎座上直隶布政使的位置,这是四品大员呀,寸功未立。另一个家奴魏之耀当上副将之职,可见其胆大妄为。并且地方官经常举报年羹尧冒领军饷,侵蚀钱粮的行为,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

其最重要的也是最让雍正担心的还是其手中的兵权,年羹尧常年在西北平叛,军队及地方广织党羽,并对大将军一职早已不满,他渴望的是西北王这个称号,如任其发展将势必成为康熙之初的藩镇之乱的局面,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


乔江宝


人性中的君臣关系,从来如此:臣为君建功,君可能为臣立业立名,但也可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臣之命运决定权永远在君之手中。而若臣自恃功高,坏君名,胁君业,臣必自取灭亡,除非臣之实力,能与君相抗衡。雍正与年羹尧的君臣关系,亦然。

年羹尧的平步青云之路。

年羹尧,安徽怀远人,其父亲遐龄官拜湖广巡抚,作为汉人,在满清的统治下,也算是卓有成就。

家境殷实情况下,加以年羹尧自性聪慧,21岁便中进士。至29岁,得康熙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官至封疆大吏四川巡抚。年羹尧受此皇恩,为表忠诚,上奏“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定当竭力图报”。

年羹尧确确实实非常才华横溢,上任之后,屡次建功。在康熙年间,他击败准噶尔部首领阿拉布坦,为满清统一西藏建立功勋。接而一路秋风扫落叶,四川、青海、云南、贵州等地的叛乱,年羹尧一一参与剿灭,而且声名鹊起。

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更受重用,他也充分发挥军事才华,辉煌战绩数不胜数,很快他与科隆多成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是极为看重年羹尧的,年羹尧也就拥有了许多特权:

①但凡涉及满清西部的一切问题,他大权独揽,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作为汉人,这种待遇与权力,这在满清统治中,前所未有。

②年羹尧若进京,就能与总理事务大臣隆科多一同处理军事大政。雍正还因为他“能宣朕言”,令其“传达旨意,书写上谕”。无形中,年羹尧成了总理事务大臣之一。

年羹尧的忠心与才华,让他与雍正的私交也非常好,得到一些特殊的宠幸。雍正对年羹尧的物质上的赏赐不在话下,对年羹尧的全家大大小小又是封官加爵又是嘘寒问暖。作为一名汉官,年羹尧可谓已是最高境界。

年羹尧的恃功自傲,自我膨胀,名利场中迷失方向,不懂臣永远是臣,君永远是君,走向不归路。

年羹尧忘了自己是汉臣,在边疆察之时,竟敢命令蒙古王公对年羹尧下跪,让蒙古王公误以为是雍正的旨意,是来羞辱他们的,从而对雍正心生不满。

年羹尧但凡上京,路上与之官职相等的官员迎之,他自恃与雍正之私交甚好,亦命之下跪。

在京城,王公大臣见到年羹尧,下马问礼。年羹尧马都不下,也不直视,亦不言语,飞扬跋扈。甚至,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

因此,雍正自身的权威受到挑战,加上满清的王公贵族对年羹尧的种种不满上谏,雍正对年羹尧写了谕旨劝导: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自此,年羹尧失去了雍正的宠幸,走上身败名裂之路,最重要的是年羹尧在位列高职之时,做了太多乱朝纪之事。

一、擅自作威作福,无有礼节。这些上面已叙述。

二、结党营私。年羹尧任人不唯贤,任人唯亲,组织了一股属于自己亲党的势力集团,威胁到满清统治。

三、贪敛财富。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

年羹尧的最终身败名裂,命丧黄泉。

一次,星象上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群臣皆表示是瑞象,皆有称贺。年羹尧亦有上字称贺,可是字迹潦草,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雍正便借题发挥,给年羹尧加以恃功自傲,显露不敬之罪名,革其功名,群臣亦趁此上表年羹尧种种罪状。

最终年羹尧被赐牢中自裁,而其家属“年遐龄及年羹尧兄年希尧夺官,免其罪;斩其子年富;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年羹尧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皆坐斩,亲属给披甲为奴。”

年羹尧至死不肯对向雍正认错之说,其实原因如何,皆是次要,不外乎功高,不外乎自恃才华盖世,便以为所向披靡,迷失于自我的世界里,心念已走火入魔地以为功名之大胜于一切,须不知伴君如伴虎,除非你年羹尧是九五之尊,何况,九五之尊都可能有错。


我就是竹韵


年羹尧的官场变迁体现了康熙与雍正两位帝王用人艺术的高下水平,和父子二人的思想境界!

在众多的影视剧与历史文学中,雍正都被塑造为一个城府极深、工于心计、韬光养晦的暗中窥探神器的冷毒王子形象,而他自己却不遗余力地要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佛系青年。人们很奇怪的是,这么一位才干能力都在众王子之上,而且人品也不赖的难得之主,康熙为什么就是不愿将大位传给他,以致引起众子夺嫡的皇家大忌。道理很简单,康熙早就看穿了他的心肝脾肺肾,阅人无数的康熙,早就读到了他这个儿子的潜台词。他非常讨厌这种心口不一而又极力伪装的嘴脸,虽然他确实也很有才干,但不免有点阴狠了一些,而他对事情的处理水平与理解层次让康熙也不是太满意,最主要的,他本质的阴冷性阻挡了他一切上升的通道与可能性,所以康熙下决心对他弃而不用!

康熙是千古一君,这实在不是盖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我相信以他的资质和勤奋,也会成为人中龙凤。康熙帝最让我佩服的是,拥有绝对的权力与财富过灯红酒绿、趾高气扬的生活,但他却严于律己,为自己的帝国和臣民辛勤工作了六十一年,一生都是如此,这实在是考验人欲望与意志的一件事情!康熙的品格中突出一个“仁”字。

应当说,年羹尧是康熙著力提拔与栽培的青年才俊。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进士及弟,当时他只有二十一岁。在各地辗转任职,仅仅九年后,康熙四十八年,还不到三十岁的年羹尧就被康熙任命为四川巡抚,成为一方大员,这件事情惊动了满朝文武。年羹尧更是感激涕零,表示要“清心淡泊,以绝徇庇” ,康熙勉励他要“始终固守,做一好官”。以后年羹尧每被委任要职或者立有大功,康熙总是褒奖之余不忘砥砺他的品行,而且康熙对年的任用提拔总是循章依据而行,从来不喜怒无常,感情用事。康熙是用帝国的事业来感召他,激励他,希望他能有所作为留名青史。

当然啦,雍正能在一众阿哥中,在激烈的角逐中夺嫡胜出,那也绝不是泛泛之辈,不管他用的是阴招还是阳招。作为一个惯在背地里搞鬼的超一流阴谋家,而且还不动声色,雍正非常善用人性来调动胜利的天秤来向自己倾斜。情感,财富,权力都是他要充分利用的筹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他经常越过制度凭着自己好恶来赏罚大臣,而且和重臣称兄道弟,帮派味十足。

年羹尧到了雍正朝,那个一片仁心,对年羹尧耳提面命的圣君终于走了。而新来的皇帝面对他的才能与取得的功绩,没有底限地赏赐给他权力与荣誉,并且不断用感情来笼络他。一时间,官员的任命,朝中的大小事情,雍正帝总要询问一下年羹尧,一个川陕总督有和他商量的必要吗?雍正帝这时的智商和情商都实在是太low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这是一个君主该给臣下说的话吗?简直近乎谄媚,这是为君者的大忌,也把咱老年坑苦了!所以年羹尧的私心开始急剧膨胀起来,不过脑子地摆势,结果深深地伤了雍正的自尊心与他不容侵犯的皇权,雍正开始紧急刹车,先除掉年的党羽,然后降级外调,年羹尧就这样玩完了。

不过年羹尧也算是一个汉子,人倒势不倒,就算心里后悔但嘴上绝对死不承认,这种个性我喜欢!





彩虹的星星


每个男人都热爱权力。而权力是无穷无尽的,追求的人永远得不到满足,哪怕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你还是要把那个人拉下来自己当老大,再最后,你开始与天斗!权力是世界上最毒最上瘾的药!所以,要学会节制!



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羹尧出生,他的父年官至湖广巡抚。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年羹尧是那个年代的传奇,官场之上可谓平步青云,之所以这样,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当然少不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这个贵人是所有为官之人羡慕不已,那就是康熙大帝。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到了雍正继位,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雍正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所谓物极必反,年羹尧的权力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受到的宠爱也达到了顶峰,再往上,爱新觉罗家不会再给他更多,起码江山和皇位必须得到稳固,可年羹尧不懂,他现在已经极度膨胀,加上手里的兵权,那可是大国重器,他对皇帝的态度和手里的权力让皇帝感到了威胁和不满,甚至忌恨!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接着雍正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 最后,雍正念及过往,赐其狱中自裁。




你说年羹尧在执着什么?让我想起了《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这个执意改变命运,胜天半子的男人,最后输给了谁?祁同伟最后认为自己是输给了命运,他觉得他输的不是侯亮平,不是沙瑞金,是老天。想让我祁同伟冲你们这些人低头认罪,做梦!祁同伟抛弃了道德,尊严甚至一切,可最后还是无法改变命运,他最后靠着“自杀”与老天做了最后一场斗争。雍正最初非常器重年羹尧,可以说年羹尧的一切都是他父子两代人给的,杀心不会起于一念之间,而是由来已久。年羹尧的所做所为让皇帝忌惮,所以杀他也是必然,但用他的才华也必然。可以看出雍正对年羹尧是非常了解的,最后让年羹尧自杀,是给足了面子,也体现着皇帝心中对他的爱惜,但年羹尧已不再满足现在的地位,所以他必须死。



年羹尧在执着什么?执着的是他无法改变的命运,无法战胜的天,无法冲破的爱新觉罗家族几百年经营的牢笼,可他又是如此得不服!年羹尧为什么不认错,因为他没有错,要错,也错在他的羽翼还不足够丰满。


鉴史搏今


宁死不屈,这是年羹尧吗?绝对不是,我们看看年羹尧的诸多罪状就一目了然了。

“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僣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六,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贪黩之罪十八,侵蚀之罪十五,凡九十二款”。——《清史稿•年羹尧传》

由此可见,年羹尧不仅作威作福,结党营私,而且贪污受贿。说白了,年羹尧简直就是欲壑难填之人。大凡贪婪的人,都会极度爱惜自己的性命,年羹尧也不例外。年羹尧最后身陷囹圄,肯定是向雍正皇帝认罪服软了的,不然他的下场就不是“狱中自裁”那么轻松了。


《雍正王朝》里,李卫的一句话说的更直白:换了其他人,十条命都没了。”年羹尧所犯过错远远大过了他平定西北之功,年羹尧也就难逃一死了,这是年羹尧咎由自取的结果,也是雍正过分宠溺造成的。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处不胜寒,站的越高,摔得也就越重了。”


史料记载,早在顺治年间,年羹尧祖上就随清军入关,定居北京了。年家原本隶属于汉军镶白旗,自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开始,年氏一门逐渐兴盛起来。年遐龄为官谨慎,官声颇佳,因而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与重用,康熙年间,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位列封疆。不仅如此,年家与皇家又攀上了亲,成为了皇亲国戚。

经康熙下旨赐婚,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嫁入雍王府,成为了胤禛的侧福晋,年家因而愈发兴隆。

而年羹尧,自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及第后,因其才能卓著,又是皇亲国戚,年羹尧这才节节高升。康熙六十年,年羹尧因协助大将军王胤禵,平定西北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有功,由四川巡抚晋升为了川陕总督。

至雍正继位后,年氏一门到达鼎盛。年羹尧之妹年氏成为了贵妃,年家也从镶白旗抬入了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此时,年羹尧也是备受雍正倚重。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又是康熙留给雍正的辅弼良将,雍正岂能不重用他呢。

雍正元年,朝中形势错综复杂,党派林立,八爷党还在虎视眈眈,西北却爆发了罗卜藏丹津叛乱。此时,雍正只能寄希望年羹尧了,因为只有杀伐果决的年羹尧最适合抚远大将军了。

年羹尧受命成为抚远大将军,节制青,云,贵,川,陕五省军事。只有平定叛乱,才能腾出手来整治河山,推行新政。这时候的雍正,也只能将年羹尧宠上天去。年羹尧要啥朕就给啥,千依百顺。而且雍正还学唐玄宗,用“加急快递”为自己的大舅子年羹尧送上鲜美可口的荔枝。物极必反,皇帝太宠爱,年大将军也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对待其他督抚,年羹尧毫不客气,行文直书姓名,而且年羹尧任用私人,奢侈腐败,俨然成了一位西北王。雍正二年,年羹尧终于平定了西北叛乱,雍正将其比作恩人,诏年羹尧入京受封。年羹尧进京了,面对百官跪迎,他傲然倨坐于马上,年羹尧的骄横跋扈,为百官所恶,这也为他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平定西北,年羮尧位极人臣,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一等公。华服蟒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年羹尧到达了顶峰,也即将衰落。

伴随年羹尧的离京,对年羹尧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雍正也渐渐对年羹尧开始产生厌恶之感。这种厌恶,逐渐蔓延到人尽皆知,年羹尧的末日也就到了。

此后,年羹尧竟在上书皇帝的贺表中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这被雍正视为大不敬,雍正曾提醒年羹尧要他谨慎持重,“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但年羹尧好像并无改变,依旧执着的我行我素。年羹尧被雍正解除一切职务,调任杭州将军。




冬来万物萧,年羹尧的冬天来了。墙倒众人推,无数份弹劾奏疏飞向雍正。群臣激愤,民意沸腾,雍正皇帝再也不能姑息了。年羹尧被锁拿进京问罪,他该低头了。九十二款大罪,这就是三法司会审的结果,年羹尧认罪了,因为他就是一个贪婪的人。恶魔吞噬了他的心志,贪婪毁了他的一切。他执着的以为,他是雍正皇帝的恩人,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皇帝根本不需要恩人,也不需要兄弟,皇帝要的永远只是江山永固,基业长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