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也從核能合作的“師徒關係”轉變為合作伙伴

1978年,百廢待興的中國打開了國門。通過引進外資和法國技術,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就此誕生。

中法也從核能合作的“師徒關係”轉變為合作伙伴

當時,大亞灣核電站設備國產率不到1%,連鋼筋水泥都需要從國外進口。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核電大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與此同時,中法也從核能合作的“師徒關係”轉變為合作伙伴。台山核電站就見證了這一改變。

台山核電一期工程是中法兩國能源領域的最大合作項目,由中國廣核集團、法國電力集團和廣東粵電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台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

2009年,台山核電1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是全球第三臺開工建設的EPR三代壓水堆核電機組。台山核電站採用的EPR技術是由法國電力集團和法馬通共同開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

後來居上的台山核電1號機組,成為EPR全球三代核電機組的首堆工程,

這條“首堆”之路,充滿了坎坷。

在建設前期,台山核電主要遵循國際已有經驗。但到了2012年,國際上已經沒有經驗可循。台山核電當時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暫停建設,二是走自主創新之路。

由於核電站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工業系統之一,在沒有經驗參考的情況下,向前推進將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國際同行也不太看好。但台山核電還是決定繼續走下去。

朱小霞在這個關鍵轉折點來到了台山核電,她是一名電氣調試工程師,也是首堆啟動項目唯一的女成員。

作為核安全的驗證和保障者,台山核電調試團隊身上的擔子很重。“台山是首堆,它採用的勵磁調節設備,又是核電首次應用。雖然很難,但是能夠極大滿足人的求知慾。我的師傅當時跟我說,他來臺山,就是因為這裡‘有搞頭’!”朱小霞說,“我們一旦發現問題,心裡就像壓了塊石頭,放不下,睡不著。不到那種實在沒轍的時候很難去休息。”

像朱小霞一樣,電源切換試驗工程師顏旭也特別不服輸。他回憶,由於EPR是法國人的技術,前期常常會有技術受制於人的痛苦。

顏旭說,在臺山核電1號機組進行BAS103試驗時,因為儀控系統的一個卡件問題直接導致試驗停工。當時,法方的初步結論是:由於涉及儀控、工藝等方面問題,在給出分析結論前,這個試驗只能中止。

“試驗做到一半,結論還需要法方給出,我們的心情其實很複雜,有沮喪、有失落,更有不甘心!我們就想,為什麼自己不能把這個問題分析清楚呢?”顏旭說。

儘管已經凌晨兩點多,顏旭和幾個試驗人員還是留下來分析資料、尋找結論、模擬驗證。熬到凌晨四五點,終於找到了一個通過修改軟件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天開會時,法方設計部門也給出了一個變更方案,是通過修改硬件來解決問題,會直接導致BAS試驗停工3個月。“我們的方案和法方方案最終效果一樣,但只需要2-3天就可以搞定。最終,我們的方案得到了認可。”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我覺得我們真的逐漸開始從師徒關係轉變為合作伙伴。”顏旭說。

當前,台山核電1號機組已處於同類機組的首堆位置,且持續向國外同類機組輸出成功做法和經驗。2015年,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簽約,共同建設英國核電項目,這是中國在英國及歐洲最大的投資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