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為何那麼重要,權臣和珅都沒有,只有7個人獲得?

忠肝義膽嶽老三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制度基本沿襲明朝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傳統。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清朝還建立了一套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官制,在各種清宮劇中,經常可以看到清朝官員朝服罩身,花翎飾頂,官員在犯事後,常常受到摘去"頂戴花翎"的處罰?那麼,"頂戴花翎"指的是什麼?

"頂戴"也稱"頂帶",是清代官員所戴帽頂和珠飾的統稱,帽頂制度開始於元代,流行於明清時期,清軍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制,對官員的服飾按照品質、顏色和數量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

一般說來,從顏色上看,一、二品為紅色;三、四品為藍色;五、六品為白色;七品以下為金色,即使是同一種顏色,也有純色和雜色之分,例如一、二品中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中有兩藍和暗藍之分。從材質上看,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用"陽文鏤花金"。帽頂上沒有帽珠的,便沒有品級,清朝官員在犯法後,往往會在革去官職的同時,拿下頂上的帽珠。

"花翎"則是插在帽子上的裝飾品,是清代特有的冠式,通常由皇帝特賜,賞給有功或者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花翎的作用是用以"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是不能隨意佩戴的,一旦違反就會被嚴刑處罰。花翎通過翎管和冠帽連接,翎管的材質一般為白玉或者翡翠。清代的花翎也稱為"翎子"、"翎枝",翎子有"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以孔雀的尾羽製成,因此也稱作"孔雀翎","藍翎"通常由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製成,所以又稱"染藍翎",據說,鶡鳥生性好鬥,至死不屈,賞賜給有功的軍官,寓意其英勇善戰。頂戴和花翎和官階相對應,共同構成了清代服飾制度的重要內容,即頂戴花翎制度。

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其中以三眼最為尊貴,所謂的"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形的圖案,一個圓圈算是一眼,藍翎和花翎的性質相同六品以下的官員賞給藍翎,五品以上的官員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只有大官才能得到,而三眼花翎通常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親國戚和又特殊貢獻的功臣。

根據《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前鋒、護軍個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領根並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可見,花翎的佩戴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通常是官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即使是有佩戴資格的貴族們,也要在10歲,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戴用,後來花翎賞賜多了,這一考試過程便逐漸消失了,而即便是被賜花翎的王公貴族,也不能在覲見時戴花翎,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親王貝勒等是宗室貴族,戴花翎有"紆尊"之嫌。

根據清朝朱彭壽的《舊典備徵》中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乾隆以來,大臣中亦有特賞者,然勳戚入傅文忠,當時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賜者尤稀。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大臣中賜帶雙眼花翎的也只有寥寥二十餘人,可見皇帝賞賜花翎是很謹慎的,被賞賜到的可說是巨大的榮耀。

然而,到了清末時期,鴉片戰爭爆發,因國庫空虛,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用錢就可以買到花翎戴,當時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可以參照捐管之項進行折扣,咸豐九年(1859),花翎改為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花翎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路,開始掉價了,到後來,每枝花翎僅用兩百元就可以捐到。


煮酒君


花翎是清朝特有的“冠飾”,就是官員帽子上那個像尾巴一樣的東西。之所以叫花翎,一是因為它是佩戴在帽頂上,二是因為它是用孔雀翎做的,花裡胡哨很好看。

花翎有兩個作用,一是用來裝飾帽子,二是用來賞賜貴族,花翎表面看起來都一個樣,實際上大有文章,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眼”是指孔雀翎毛上的圓形花紋,因特別像動物的眼睛而得名,所謂單眼、雙眼、三眼,指花翎上“眼”的數量,分別是一個、兩個、三個,數量越多,表示越尊貴。

花翎由皇帝賞賜給貴族,但賞賜有嚴格規定,不同身份賞賜不同的花翎。

1,單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但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

2,雙眼花翎,皇族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爵位)的宗親、和碩額附(即嬪妃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

3,三眼花翎,皇室中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

至於比貝子爵位更高、最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在清初反而是不佩戴花翎的,從乾隆年間,他們兼任內大臣,才開始佩戴三眼花翎。

由上述規則可見,有資格佩戴花翎者均為皇族、宗室和滿清貴族,其他官員品級再高也沒有資格佩戴。整個清朝前期,只有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並在平定臺灣立下軍功後,力辭“靖海侯”爵位,懇求賜戴花翎(單眼),康熙才“特旨許之”。

到乾隆時,規則有所放寬,非宗室貴族,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賜戴。即便如此,皇帝賞賜花翎時也極其謹慎,從乾隆至清末,被賜雙眼花翎的大臣(非皇族宗室)約20多人,被賜三眼花翎的,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7人。

為什麼這7個人能獲賜三眼花翎呢?

1,傅恆,乾隆孝賢純皇后的弟弟,滿洲鑲黃旗人,大金川之戰、平息準噶爾部叛亂、清緬戰爭的統帥,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2,福康安,滿洲鑲黃旗人,傅恆的兒子,乾隆孝賢純皇后的侄子,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的主帥,生前被賜貝子,因此獲賜三眼花翎。

3,和琳,滿洲正紅旗人,和珅的弟弟,追隨福康安在抗擊廓爾喀鬥爭立功,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4,長齡,蒙古正白旗人,參與平定白蓮教起義,主持平定張格爾叛亂,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5,禧恩,滿洲正藍旗人,皇族成員,睿親王淳穎第二子,主持平定湖南瑤族叛亂,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6,李鴻章,漢人,具體事蹟大家都清楚,被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獲賜三眼花翎。

7,徐桐,漢人,因頑固守舊,反對變法,力挺慈禧廢掉光緒,深得慈禧器重,獲賜三眼花翎,這位仁兄的“三眼花翎”完全是拍馬屁得來,最不能服眾。

我們看和珅的情況,這位乾隆最信任的“紅人”享戴的是雙眼花翎。

和珅,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他一生擔任過數十個重要職務(爵位),但始終沒有資格享戴花翎,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和珅領侍衛內大臣,才具備佩戴單眼花翎的資格;又到乾隆四十八年,才因功賞戴雙眼花翎。

至於三眼花翎,由於和珅不是皇室,又沒有特別卓著的軍功,即便他在乾隆面前紅得發紫,乾隆也沒有“徇私”給他搞例外,所以和珅一生並未獲得三眼花翎,反倒是和珅的弟弟和琳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清朝賞穿黃馬褂是對有功牛人的榮耀,然而更大的榮耀則是對更有功的牛人賞戴兩眼花翎,最榮耀的就是對最有功的牛人,賞戴三眼花翎!不過題主賞戴三眼花翎歷史上只有七人的說法,不免有些錯誤。福垊舉個栗子,《東歸英雄傳》裡的渥巴錫的朝服就是三眼花翎就連堂侄也是。

現在大家對三眼花翎有個初步印象,那麼福垊就簡單談談清朝的頂戴花翎。清朝的官帽分為春夏的涼帽,以及秋冬季的暖帽。上圖渥巴錫戴的官帽就是暖帽,無論涼帽還是暖帽,在其頂部都有一個翎管,用以插翎枝。翎枝分為兩種,一種是孔雀羽毛所制,也就是花翎;一種是鶡羽毛所制,即藍翎。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官員,可以戴插有藍翎的頂戴,也就是沒有眼的翎枝。五品以上的皇宮內大臣及統領、參領(三上旗即正黃、鑲黃、正白旗人擔任)可以戴單眼插有花翎的頂戴。宗室、外戚內的鎮國公、輔國公以及和碩格格的額駙可戴兩眼花翎。皇宮內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及固倫額附還有就是蒙古的親王都可以戴三眼花翎。

至於其他人要戴兩眼花翎甚至三眼那得看功勞,關鍵是你的功勞朝廷認可不認可。曾國藩牛人一枚,消滅了太平天國。皇帝曾經要說封王的,結果給人家一個侯,別說三眼花翎,連個兩眼花翎也沒有。還有左宗棠鎮壓回亂,收復新疆,功勞大於天,清廷也認可,就是不給,這左宗棠也不好意思要啊。再說了,當初他是舉人出身,朝廷已經滿足的他的虛榮心,都給賞過進士了。

福康安有三眼花翎雖然他不是宗室,但他是外戚,最後還封了郡王,這三眼基本上是送的,所以福垊認為福康安應該從那七個人中剔除。福垊認為真正符合大臣符合三眼的只有四人。和珅雖然是乾隆的紅人寵臣,但他沒有什麼軍功,乾隆再把他當鐵哥們也得避免別人說閒話不是。福垊猜想,他弟弟和琳不全是因為軍功才得到三眼花翎的,跟他這個哥哥是皇帝的紅人也有很大的關係。傅恆,也就是福康安的父親更外戚出身,其姐乃孝賢皇后。傅恆因為裙帶關係,加上屢有戰功,不久就升任鎮國公的爵位,自然兩眼花翎到手。後來,軍功越來越大,皇帝也就恩賜戴三眼花翎,見下圖。這個似乎也應從六人剔除。

另外四人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長齡在新疆平定張格爾之亂,張格爾不姓張,不是漢人。全稱是張格爾和卓,漢語意思是世界和平。看到和卓有沒有想起大小和卓之亂啊,他還真跟大小和卓有關係啊。大和卓是他爺爺,小和卓是他二爺。平定大小和卓的人,也沒戴上三眼花翎。其中禧恩也應剔除,因為他是睿親王淳穎的兒子,這下就剩下四個了。徐桐是個老頑固,但八國聯軍侵華後,他率全家滅門殉國,也算對的起他那三眼花翎了。李鴻章就不用說了吧,他這個裱糊匠對清朝對慈禧絕不可少,給三眼花翎戴戴也不多。遺憾的是還有很多文臣武將,他們的功勞也很大,但依然沒有帶三眼花翎的資格。而對於袁世凱來說,估計他對三眼花翎並不稀罕,他稀罕的是當總理大臣,稀罕的是當總統,甚至稀罕的是當皇帝。

如果統計沒有錯的話,清朝也就四人獲得三眼花翎。滿人一名,和琳。蒙人一名,長齡。漢人兩名徐桐、李鴻章。當然傅恆,這個有點爭議,算上也不多。最後,福垊再放上一張三眼花翎的畫像,他就是福垊首段提到的,渥巴錫的堂侄策伯克多爾濟,土爾扈特部的首領。


福垊


清代官員冠帽上戴的羽翎主要為孔雀翎與藍翎。孔雀翎就是俗稱的花翎,是用孔雀尾翎周圍加上鳥羽所組成,因其呈現暗綠色,所以也被稱為翡翠翎;而藍翎則是用鵬鳥硬翎染成藍色而製成。按照清朝規定,花翎配高級官員,藍翎配中低級官員。

花翎的淵源

入關前的滿洲人,生活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他們大多擅長騎馬、射箭和漁獵,頭頂裝飾有點類似同時代的印第安人,許多人在頭上佩戴鵰翎、雁翎等鳥羽。

這種滿人的習俗,也影響到大清的上層建築。清朝從開國之初,就在大臣的服飾中使用鳥羽等裝飾物。入關後,清廷依舊有一些官職戴鳥禽羽翎,在宴席、祭祀等禮儀場所,少數執事官員可按制佩戴。

清朝統一全國之後,產自廣西、雲南等地的孔雀翎開始為滿人所接受。隨著清朝各項規章制度的完善,孔雀翎開始定製於官制服飾,主要由內府近侍皇帝的各級屬臣戴用。

因為孔雀翎一般與官員的冠帽連為一體,所以又被統稱為“頂戴花翎”。從孔雀翎的外表來看,它的區別可以由翎尾端的“花眼”(又稱目暈)數目而定,一般分為單眼、雙眼、三眼。花眼越多,級別越大,等級越高,身份越尊榮。

花翎的運用

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戴單眼花翎者,為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戴雙眼花翎者,為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三眼花翎佩戴者,僅為貝子以及貝子以上恩賜官員。

清代早期,在冠帽上佩戴花翎,是一種很尊貴的特權,當時僅內廷侍衛臣有資格戴,朝廷品級較高的大臣沒有得到皇帝的特別關照,不得擅自佩戴。京官以外,任何外任文官,不管職位多高,均無賞賜花翎。

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曾被授予內大臣多年,在其收復臺灣後被授予靖海侯,但他上疏請辭侯爵而乞賜花翎,兵部以外放將軍沒有賞賜花翎的先例將其駁回,最後還是康熙特批讓其佩戴。由此可見,當時花翎對於官員的重要性。

到乾隆時期,戴用花翎的官員越來越多,先是授予宗室成員,後又擴大為文官,再後來擴大為外放官員。因恩賞戴花翎的很多,但按制戴用花翎的還是不多。乾隆甚至一度想改定親王、郡王戴五眼花翎,因和珅的勸阻而未成。

正是由於花翎的稀缺性,所以花翎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尤其三眼花翎,代表著位極人臣,只有蓋世軍功加上皇恩浩蕩才有可能獲得。擁有三眼花翎,就意味著既有實力,也是皇帝的紅人。

整個清朝,朝廷對於三眼花翎的發放,一直比較謹慎,被賞賜三眼花翎的官員僅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和珅雖受乾隆恩寵,卻屬於文臣,軍事上建數頗少,只被賞賜過雙眼花翎,不過也算榮幸之至。

花翎,是清代帝王用於籠絡臣子的一種工具。因此,皇帝在提拔、重用官員時將賞賜花翎作為激勵大臣的一種手段,憑藉幾根羽毛就能讓臣子竭心盡力。與之對應,“虢奪頂戴花翎”也是皇帝施政的一種方式,用於敲打和懲治大臣。


秋媚讀史


三眼花翎指的是清朝禮帽後面的翎的一種。古代階級明顯,不同職位的官員,不同品級的官員所帶的禮帽是不一樣的。三眼花翎是最高的一種等級,花翎也是很高的一種等級。所謂的花翎指的是孔雀翎(孔雀毛),三眼花翎不是說這根翎上有三個眼睛一樣的“日”(就是有三個同心圓)。<strong>

先不提插孔雀翎有什麼寓意,單單看一下三眼花翎就知道了。一般孔雀翎只有一個眼,兩眼花翎是兩個孔雀翎重合製成的,有一個支漏出一隻眼。同理,三眼花翎就是三支孔雀翎疊加,漏出三隻眼。用料多,用料足說明重視,高貴。

清朝的禮帽制度。

這個得由清朝的禮制講起。清朝的時候改變了禮帽的制度,將明朝和以前的漢政權的禮帽制度全盤否定,採用了一種新的制度。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對於明朝的禮帽有詳細的介紹和描寫,材料是烏紗的。大家經常說“小心你的烏紗帽”說的就是禮帽。

清朝的禮帽一共有兩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這個就是大家看電視的時候經常看到的“圓頂紅帽子”。二為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很多電視劇中夏天很熱的時候還帶著暖帽是一種很低級的錯誤。暖帽是平常的時候戴的,涼帽是夏天天氣熱的時候戴的。兩者只是戴的時節不同而已,沒有其他區分,至於什麼時候戴什麼帽子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的,不可能出現一個大臣戴暖帽一個戴涼帽的情況。所以筆者在看一些清宮劇的時候常常感到很尷尬。

清初規定只有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才能使用孔雀翎翎。其他官員是不能使用的,使用了就是重罪,而且離職之後必須還給上面,不能再次使用。其他人使用的是藍翎,就是沒有眼的孔雀翎。既然連對使用花翎的人要求都那麼高,花翎中的三眼花翎作為所有翎中最高級的也就顯得最高貴了。

什麼人能戴三眼花翎。

三眼花翎既然那麼高貴,那什麼人才能戴呢?這個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乾隆之前,第二個是乾隆之後。在乾隆之前,所有的親王,貝勒爺等是不能戴花翎的,別說三眼花翎了,連花翎都不能帶。只是到了乾隆時期,很多在內閣或者朝廷工作的親王郡王等人多次向皇帝祈求花翎,於是乾隆同意了這個請求。

從此以後所有的滿清親王、郡王、貝勒爺都戴三眼花翎。他們的三眼花翎只是一種象徵意義,說明了自己身份的尊貴,並不能說明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多大貢獻。也就是在乾隆時期,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只是這顯赫軍功可不好得呀。也就是從那以後,三眼花翎成為了滿清王公貴族的裝飾品。意義和地位有所下降。

在清朝獲得三眼花翎的大臣一共有七位,他們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和珅為什麼得不不到三眼花翎。

和珅是一個文臣,他只是得到了乾隆的喜歡而已。就算是乾隆再喜歡也要按規矩辦事。能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親王、郡王、貝勒爺、有顯赫軍功者。和珅沒有一樣能夠滿足要求的,倒是他的弟弟和琳因為有顯赫軍功,得到了三眼花翎。但是到了清朝的後期,也就是慈禧年間,花翎竟然是可以捐出來的,明碼標價。

所以越往後花翎的實際意義越來越小,賞賜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只是三眼花翎依然是少之又少,珍之又珍。


無筆史官


和珅只是雙眼花翎,但是,和珅的弟弟和琳卻是三眼花翎!

在清朝,和珅和其弟弟和琳也是“文武相成”。

和珅自己雖然是侍衛出身,“上山能擒虎,下還似蛟龍”,絕對是武官。但是,等他得寵以後,便開始往文官方向發展。畢竟,歷來朝廷都是重文輕武,文官貪錢也多。隨著和珅權勢的發展,政敵越來越多,他也想到了不能放棄“武官”。

於是,和珅就把他的弟弟和琳捧了出來,讓和琳在武官裡面立威樹信。這樣,有和琳掌兵在外,和珅在京城也算是有外應了。也是有和珅的支持,和琳在“武功”上,也是成績頗多,曾鎮壓苗民起義。所以,和琳依靠”武功“獲得三眼花翎。

而和珅雖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早放棄了“武官”這條路,沒有戰功。所以,和珅只得了雙眼花翎。

下面,我們簡單說說清朝的“頂戴花翎”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也是有講究的,出了官服上面“補子”圖案有品級之分外,頭上戴的“禮帽”也是有等級區分的。

清朝官員禮帽的頂部最高處,有頂珠: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品級者,沒有頂珠。

頂珠往下,就是“翎(líng)管”,上面可插翎枝(鳥尾上的長羽毛)。這個翎枝分為兩種:藍翎和花翎。

藍翎為染成藍色的鶡(hé)羽所做,又叫"染藍翎",為六品以下官員佩戴:例如,皇宮和王府內的侍衛,以及下層武官。

與藍翎相比,花翎的級別就要更高一層,為五品以上官員佩戴。花翎是用孔雀羽毛製作,因為孔雀羽毛有眼狀圓形圖案,又被稱為“眼”。花翎根據眼的數量,可以分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眼”越多,越珍貴。

單眼花翎比較常見,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就是“稀有動物”了。縱觀清朝,被賞賜雙眼花翎的只有二十多人;被賞賜三眼花翎的只有七人!

三眼花翎是皇帝給的特賞。

在清朝初期,三眼花翎只賞給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普通官員是沒有資格的。

等到乾隆時期,開始把三眼花翎賞給“戰功卓著”的武官。到清末,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獲得三眼花翎。這七人都是有戰功在身的,所以才獲得如此賞賜。

(和珅畫像,頭戴雙眼花翎)

除了上面七人外,就是兼任“內大臣”的親王、郡王、貝勒們能帶三眼花翎。但是,他們是“乞翎”,以職務為由,乞求皇帝賜予的。而上面七人是奉賞。

和珅不符合上述條件。所以,不能佩戴三眼花翎。

其實,和珅的雙眼花翎已經很了不得了。畢竟,乾隆到清末,只有二十餘人獲得過雙眼花翎。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從商周秦漢到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很重視官員的服飾,既要主基調一致、大方得體揚朝廷官威,又要等級分明,方便辨識。隨著朝代更替,官員服飾也在不斷的發展演變。

到了清朝,清廷綜合了滿、蒙、漢三地的服裝元素,開創了一套全新的官員服飾,其中最有特色的就當屬官帽了,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頂戴花翎。


下面縱橫就聊聊清朝的頂戴花翎:

所謂的頂戴花翎其實是兩部分,一個是“頂戴”,一個是“花翎”。頂戴呢,就是官員的禮帽,分為涼帽和暖帽,也就是夏天戴的和冬天戴的帽子。涼帽是用藤條、珠子編的圓錐形的無簷帽子,以白色居多,外裹綾羅。暖帽是用皮毛、呢子、綢緞等製成的圓形帽子,帶一道簷邊,以黑色居多。

清朝官員禮帽的最高處綴有頂珠,官員級別不同,頂珠的材質、顏色也就不同。

一品官員——紅寶石,為明紅色

二品官員——紅珊瑚,為暗紅色

三品官員——藍寶石,為寶藍色

四品官員——青金石,為青藍色

五品官員——水晶,為晶瑩剔透

六品官員——硨磲,(che qu)貝殼色

七品官員——素金,黃金色

八品官員——陰紋縷花金

九品官員——陽紋縷花金

無頂珠者無品級

頂珠材質和顏色的差異就是便於官員級別的辨識,是萬不可錯帶的。帶錯了項上人頭可就難保了。

頂珠的下面有翎管,為白玉或者翡翠製成,翎管的作用就是安插翎枝。所謂的“花翎”指的就是翎管裡插的翎枝了,翎枝的佩戴也是很嚴格的。

清朝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藍翎是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做,無眼,賜予六品以下或是在皇宮和王府裡當差的侍衛官佩戴,有時也會賜給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是勇敢的象徵,所以藍翎都是賞賜給保家護國的勇士的,不過都是些品級較低的。

花翎是孔雀的翎羽,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眼指的是孔雀羽毛上的圓圈圖案,一圈為一眼,圓圈越多代表官員級別越高,以三個為限。清朝初期,五品以上的內大臣、護軍營的統領、參領中“出身上三旗者”才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宗親中擁有鎮國公或者輔國公爵位的成員以及和碩公主的額駙,才有資格佩戴雙眼花翎;有貝子爵位的皇室成員以及固倫公主的額駙,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

由此可見,花翎是清朝王公親貴的冠飾,三眼花翎更是隻有皇室子弟、皇后的女婿才能佩戴,尊貴無比。康乾時期開始對立下重大軍功的大臣也賞賜三眼花翎,不過對此皇帝們都是很謹慎的,清末之前得此殊榮的外臣也沒有幾個。

最早的應當是降將施琅在平臺後,竭力辭去靖海侯的爵位封賞,給自己換了頂三眼花翎帶。清末前被賜予三眼花翎的也就是:傅恆(孝賢純皇后的胞弟)、福康安(傅恆之子)、和琳(和珅之弟)、長齡、禧恩(睿親王淳穎之子)、李鴻章、徐桐。不是外戚宗親,就是權臣名臣。

至於為什麼和琳有,和珅沒有,因為和琳是帶兵打仗的軍官、和珅是朝堂的權臣。乾隆曾下過明詔,三眼花翎是隻賞給有重大軍功的武將的,所以就算乾隆再寵和珅也不能賞他三眼花翎,便看著和珅的面子給了和琳。都是鈕鈷祿氏的榮耀,哥哥弟弟給誰都沒差啦。

不過到了清末,賣官鬻爵已是家常便飯,花翎也被明碼標價出售,只要有錢三眼花翎隨便帶。說句玩笑話,那時往北京城扔個磚頭,砸著十個人,三個貝勒、兩個貝子、還有五個是帶三眼花翎的。大清沒落了,世道亂了,什麼都不值錢了。

<strong>


史論縱橫


首先三眼花翎在整個清朝並非只有七個人獲得。清初年間,貝子和固倫額附(皇后所生的女兒的丈夫)都可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而到了乾隆年間,凡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附也都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所以說真正擁有三眼花翎的人可不在少數,遠非七人。

但是清朝除顯貴的皇族外,作為滿清的大臣們被賞賜三眼花翎的的確只有七人。這七人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和徐桐。

花翎是清朝官員和貴族獨有的冠飾,是有孔雀翎製作而成,主要分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在清朝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護軍營的各統領和參領可佩戴單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及和碩額駙這些爵位的獲得者可有資格佩戴雙眼花翎;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附可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但是需要注意除了和碩額駙和固倫額附這兩個身份是一旦擁有就可佩戴花翎的,其餘的鎮國公、輔國公、親王和郡王等這些爵位僅僅只是有資格佩戴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不過如果想真正的佩戴花翎,他們必須在十歲的時候經過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可佩戴對應的花翎。

可以說花翎對於滿清來說就是王公貴族特有的身份象徵,它代表的是地位和身份。在乾隆之前五品以上的可佩戴單眼花翎的非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這上三旗的人莫屬,而且必須是皇家禁衛軍中人,而雙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非輔國公以上爵位的皇族中人不可得,可以說在滿清花翎的賜予是較為嚴格的,單眼花翎的獲取條件非皇帝親領的上三旗中人不可得,而且還得是滿清皇家禁衛軍的人才可以,而雙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需要輔國公、輔國公和親王等這些爵位的擁有者經過騎、射考試才能佩戴。

雖然自道光年間,因第一次鴉片戰爭需要賠償鉅額的戰爭賠款,滿清開始有了“捐翎”的制度,在當時滿清官員們花費7000兩白銀就可獲得佩戴花翎的資格,且道光一朝的花翎的賞賜範圍也被逐漸擴大,只有皇帝認為他有功即可得到花翎的佩戴資格,比如在道光時期,一個向朝廷彙報張格爾叛亂被平定的報捷士兵就被開心的道光賜予佩戴花翎。不過雖然說在道光帝花翎的賞賜已經開始逐漸氾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氾濫的花翎僅僅只是單眼花翎,而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滿清從始至終都沒有被濫封過,即使滿清的國庫如何的空虛,朝廷有多麼的腐敗,終清一朝被賞賜雙眼花翎的只有二十餘人,而三眼花翎更是隻有七人,可想而知滿清皇帝對於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的賞賜是多麼的嚴謹,也是多麼的看重。

當然三眼花翎本身並不是什麼珍貴的稀罕物。它之所以讓人覺得它很重要,其實是因為終清一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時間裡除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等顯貴皇族外佩戴三眼花翎外,只有七位大臣可佩戴三眼花翎,所以就這樣在大多數人的眼裡三眼花翎才會會顯得如此的珍貴。但是說實話,這是滿清“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歷朝歷代都有一些事物會被王朝的皇帝“故意”弄的很稀少,比如明朝是蟒服,而清朝就是三眼花翎。只有這樣當一些“勞苦功高”的功臣們出現封無可封的情況下,皇帝才不會出現沒有東西可賞賜的情況出現,等到那個時候皇帝就可以把這些“極其稀少”的東西賞賜給功臣,這樣既能讓功臣們感受到皇恩浩蕩,又不會讓皇帝封無可封,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畢竟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作為領導者總是需要留下一點“存貨”來賞賜那些功勞特別巨大的功臣們,而怎樣才能讓這些功臣們感恩戴德呢?當然就是用一些看似特別稀少的東西來賞賜功臣啦,畢竟99.99%的人都沒有的東西,只有你才有你說你開心不?那麼作為清朝只有親王、郡王、貝勒和貝子等這些滿清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才能佩戴的三眼花翎,如果把它送給滿清的臣子們佩戴,你說那些臣子們會怎樣?當然就是隻剩下感激涕零啦。


澳古說歷史


印象中在電視劇《康熙王朝》好像有這麼一個場景:康熙朝的重臣納蘭明珠因為犯了錯誤,惹惱了康熙,被康熙重罰,拔去了頭頂上的花翎。

這個場景雖然是一個電視劇虛構的場景的,但也並不是導演無中生有。在清朝,被拔去花翎可是一種極為嚴重的處罰,也可以說明花翎在有清一朝是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徵。

經常看清宮劇的筒子們可能會發現,清朝大臣的帽子上有根尾巴一樣的東西,這個叫做翎枝。清朝的翎枝分為兩種,藍翎和花翎。



藍翎是用鶡鳥羽毛製作而成,通體被染成藍色,一般是皇帝用來六品以下,在皇宮或者王府當差的侍衛。

花翎是孔雀羽毛製作而成,根據上面“眼睛”的多少而分為三眼花翎、雙眼花翎、單眼花翎。


花翎可不是一般人能佩戴的。

在清朝時期,只有親王(包括蒙古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這些人,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這些人可是皇室成員中地位較高的那一波人。

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雙眼花翎。這些人同樣屬於皇室成員。

至於單眼花翎,要求要低不少,但是也只有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品級在五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

簡單來說,花翎這玩意,只有皇帝自己人才可以用。什麼是自己人,一是宗室成員,二是滿洲上三旗高級成員。

但是,這偌大的天下,光靠“自己人”是治理不過來的,所以清朝的皇帝還得依靠外人來治理國家。怎麼能讓這些外人死心塌地的幫自己幹活呢?自然是要給他們一點甜頭!什麼甜頭?把他們當成“自己人”。

因此,賞賜給本沒有資格帶花翎之人以花翎,那就是意味著皇帝把他們當自己人了,那就是莫大的榮譽!而能賞賜三眼花翎之人,那更加是榮譽之中的榮譽。

當然,花翎也不能隨意賞賜,三眼花翎更是如此,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多了就不值錢了。自乾隆朝以來,能被賞賜三眼花翎者寥寥7人而已,賜雙眼花翎的也不過二十餘人。

那麼這7個獲得三眼花翎的幸運兒又是誰?他們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傅恆,富察皇后之弟弟,乾隆的小舅子,本是也是乾隆倚重的大將,指揮了大小金川之戰,還參加了清緬戰爭。




福康安,傅恆之子,也是乾隆重點培養的對象。參加了第二次金川戰役。

李鴻章:慈禧時期的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和琳:此人也是雙重身份,既是乾隆寵臣和珅的弟弟,也是乾隆所依賴的大將,鎮壓過貴州的苗民起義。

長齡:蒙古人,參加了平定甘肅、新疆、臺灣、廓爾喀的叛亂。

禧恩:清朝宗室,世襲鐵帽子王睿親王淳穎之子,封鎮國將軍,按規定可以享受雙眼花翎。

徐桐:晚清大臣,慈禧太后的鐵桿支持者。

上述七人,除了李鴻章、徐桐是慈禧太后離不開的漢人大臣之外,其他幾人都是滿蒙貴族,有的本是就是宗室或者外戚。可見這三眼花翎並不好得。

以和珅的身份和地位,乾隆賞賜一個三眼花翎倒也不為過。但是和珅家族已經榮耀滿身了,和珅之子豐紳殷德是乾隆最愛十公主的丈夫,是固倫額駙,有佩戴三眼花翎的資格;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是賜的三眼花翎。


所以說和珅沒有獲得三眼花翎也是正常,畢竟和珅家族已經有了兩根。


小鎮月明




首先,我們講一下什麼是花翎。眾所周知,清朝官員的帽子上都插著一根孔雀的羽毛,被稱為花翎或者藍翎。在清朝建立以後,各方面都借鑑了明朝的制度,例如官員們制服上的補子,就是借鑑了明朝的樣式。但是在官帽上,清朝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清朝官員的官帽上都插著一根孔雀羽毛,一般的官員都只能佩戴藍翎。只有那些高級官員才能佩戴花翎,而且花翎的頒發標準非常高。在清朝前期,單眼花翎的數量比較多,雙眼花翎已經非常稀少。至於三眼花翎,則屬於傳說中的物品,很多官員一輩子都沒見過。



按照清朝的規定,親王、郡王等高級貴族們能夠佩戴花翎,但僅僅是單眼花翎而已。那些立下巨大功勞的貴族才能佩戴雙眼花翎,在清朝歷史上,只有20多個貴族和官員獲得了雙眼花翎。清朝入關之後,歷經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三眼花翎沒有授予任何人。在雍正皇帝時期,十三弟胤祥和大將年羹堯立下了那麼大的功勞,仍然沒有得到三眼花翎。由此可見,三眼花翎的賞賜資格非常嚴格。但是從乾隆朝開始,出現了賞賜三眼花翎的記錄。乾隆皇帝在位60年,總計賞賜了3個人三眼花翎。



我們看一下這三個人都是誰?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傅恆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富察皇后的弟弟,而且還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將。於公於私,傅恆能夠得到三眼花翎。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但民間一直傳說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鑑於這一層關係,福康安也得到了三眼花翎。至於和琳,則是權臣和珅的弟弟。和珅雖然權力很大,但是並沒有得到三眼花翎。至於和琳則是乾隆末期的大將,依靠鎮壓白蓮教起義,乾隆皇帝最終賞賜了三眼花翎。在乾隆皇帝之後,還有4個官員獲得了三眼花翎,分別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



這4個人中,大家應該最熟悉李鴻章。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等等,在清朝末期的歷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其他三個人的地位都與李鴻章相當,或者說比李鴻章還高。都是清朝的頂級官員,而且立下了巨大的功勞。除了這7個人之外,再也沒有人獲得三眼花翎。曾國藩、僧格林沁、林則徐、和珅、年羹堯等清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沒有三眼花翎。至於其他的官員,可能連雙眼花翎都沒有。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大將施琅甚至願意用侯爵換取花翎,但康熙皇帝沒有同意。




其實三眼花翎、雙眼花翎等賞賜都是榮譽性的,不會因為賞賜花翎而升官或者增加俸祿。由於只有清朝使用了花翎,因此沒有合適的比方。花翎類似於近代的勳章,三眼花翎等於地位最高的勝利勳章。在清朝歷史上,除了三眼花翎,還有其他賞賜對官員們的誘惑力很大。例如賞賜黃馬褂,據說和珅有10多件黃馬褂,都是乾隆皇帝賞賜的。最後就是抬旗,抬旗直接影響了官員們的前途。例如原本是漢人,可以抬旗進入漢八旗。地位的變化意味著待遇的變化,抬旗是很多官員們夢寐以求的。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