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和珅“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的建議?

馬虎李


一斤糧食換成三斤麩糠,原本是《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燕城貪官們的做法,他們在賑災時將糧食換成廉價的麩糠,從中獲取暴利。對於這種做法,紀曉嵐深惡痛絕,大罵燕城貪官,但和珅卻洋洋得意,覺得並無不可。

和珅的歪理是在於,同樣一斤糧食,原本可能僅夠一個人吃,換成三斤麩糠後,便能夠三個人充飢。儘管糧食和糠的營養價值不一樣,口感更是不同,但在賑災時的作用卻是相同的:讓百姓餓不死。

這段情節至今令人回味無窮,儘管是杜撰的橋段,卻充分體現了和珅的奸詐、貪婪,同時又深諳現實社會的黑暗與無奈。在和珅眼裡,救災的目的就是不讓百姓餓死,至於他們吃的好壞、有沒有營養,根本就不重要。

與和珅不同,劇中的紀曉嵐是個理想化的書生,他一心覺得,朝廷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就該把這些錢糧都用在百姓身上,更不該把糧食換成麩糠,從中牟利。

如此一來,和珅與紀曉嵐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整部劇變得更加好看。然而,實際上這種事已經脫離了現實。事實上,貪官以糧換糠,為的是中飽私囊,而並非是救濟更多的百姓。況且,真在大災之年時,能有麩糠續命,已經實屬不易。

歷史總有些細節令人不忍卒讀,古代的災荒到底有多恐怖,其實電視劇並未表現出來,也不可能表現出來。而大災之年兩位朝廷大員飲酒暢談,估計離著被革職查辦就不遠了。


碣石樵子


這件事出自於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一個片段,說的是當時燕城鬧災,紀曉嵐質問和珅。



紀曉嵐說;“燕城這幫貪官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麩糠,和大人可知?”

和珅;“知道呀,我還覺的非常欣慰呢。”

紀曉嵐;“為什麼?”

和珅;“這一斤糧食換成了三斤麩糠,可以救活三個人呀!”

紀曉嵐;“麩糠可是給牲口吃的呀,怎麼能給人吃?”

和珅;“行之將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觀音土,草根樹皮都是可以吃的。”



紀曉嵐;“賑災款不夠嗎?”

和珅;“眼前國庫就是一個空殼子”

紀曉嵐;“我查過賬本了,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侵吞這救災的款項。”

和珅;“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就什麼民?”

以上是和珅與紀曉嵐的談話。關於這件事,實際上有利有弊,利在眼前,禍在未來。



排除掉個人感情因素,和珅當時的做法非常對。當時紀曉嵐質問和珅為什對燕城官員貪汙不加管理?

和珅當時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對於這件事根本就不想管、甚至可以說不敢管,也就是說和珅根本管不了。



首先,當時災情已經發生,所謂救災如救火,這一時刻如果和珅選擇懲辦貪官汙吏,勢必牽連廣大。如果把他們都打入監獄,又有誰來給災民發放糧食,安排救援?短時間內根本找不到比他們更加熟悉情況的人,很有可能因為處理貪官汙吏導致百姓陷入更重大的災情之中。也就是說這次救災過程之中,當地的官員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根本不能處理。

其次,這些貪官汙吏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位置,第一件事就是向和珅行賄。和珅一來出於自己的私心,二來出於穩定貪官汙吏的目的,必然接受了賄賂。

這就是他不想管也不敢管的原因所在。



禍在未來

和珅的做法在當時非常正確,並無不妥之處,雖然上下貪汙,但是保住了部分百姓。

但是,這種情況發生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而和珅和貪官汙吏沆瀣一氣,最終導致這些官員越來越大膽。今天換成了麩糠,明天就把沙子倒進了鍋裡,美其名曰防止假災民。後天可能就直接把糧食帶進自己的家中,最終整個清帝國變成了貪汙腐敗的天堂。



最終總結,和珅說的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告訴貪官汙吏,在國家困難之時,你們利用自己的優勢要挾政府,貪汙受賄,是不受法律制裁的。而且等到災難過去了之後,活過來的百姓不會追究,自然也就沒有人再提起這件事。甚至部分百姓還會感激你們的救命之恩,朝廷還有可能授予你們救災功臣的稱號。

對於和珅自己而言,接受了下面官員的賄賂,形成了利益集團,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何樂而不為。


我是越關


這個我當時也在想,我覺得和珅說的沒毛病,但是總覺得彆扭,後來有大神指點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原本說的是貪汙,後來轉移了辯論點,再後來全部人都跟著和珅的思維走,就沒人回想貪汙,一琢磨,和大人說的對啊,這樣確實能救更多的人啊!

但是回想一下,一萬人的米,換成糠能救三萬人!嗯,沒毛病,但是!一萬人的米被貪了多少?假如貪了一半,還能救一萬五,雖說貪汙犯法但是從結果上他比朝廷多救了五千!但是他不貪汙能救三萬!這樣想和大人說的是對還是不對?

如果你還認為他說的對,那麼再換一種說法。假如他貪汙了八千的米呢?換成糠只能救六千人!方法是對的,和大人聰明,這個沒毛病,但是錯就是錯的,救了更多的人只是一個幌子,能不能救更多人還是得看貪官還有沒有良心!

既然說到貪官了,咱們就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咱們唯利是圖。我只看重錢,那我絕對會貪八千米,換六千糠,然後完成了朝廷的額度,多死的四千我可以上報為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別罵我哈,設定就是我是貪官只愛錢!

剩下的大家自己琢磨吧,是對還是錯。

﹌﹌﹌﹌﹌﹌﹌﹌﹌﹌﹌﹌﹌﹌﹌﹌﹌﹌﹌﹌﹌

好吧,在更新一下。

很多人站在執行力的問題上說這件事情,本身的出發點就是現在貪官的角度為自己辯護。一個官,由國家發放俸祿,並且享受國家待遇,且不論待遇如何,這本身就和工作是類似的,如果你以執行力低為藉口貪汙,這就是懶政,你本身獲得國家待遇但是不做事,這就是不作為,無論哪種情況都是不對的。當然很多人會說,貪官多不得已而為之,這樣反過來其實論證了紀曉嵐的觀點,貪官少了,百姓會更好!所以到最後又回到了貪汙腐敗的問題上。

至於所謂秋後算賬的我就不說啥了,你這部電視劇看的還是少了,或者你被和珅忽悠了( ˘•ω•˘ )和珅每次都是舍卒保車而已,在不動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包住大貪官,下面的小貪官死了就死了,只不過換一批工具而已。

再更一次。

我平常還真沒看過這個的評論,因為我認為懂的自然就能懂,很多人說什麼饅頭和牛肉,其實他們關注的點本身就是把貪官當成好人來看,認為他們會救更多的人,但是事實是什麼?一斤糧換三斤糠發八兩,這才是事實。你說很多老闆都像紀曉嵐一樣,既不給利,只會畫餅,利是什麼?工資待遇,清朝對官員待遇極好,甚至有養廉金,拿著幹活的錢再貪汙活動經費就對了?平常人不是最恨貪官嘛,為什麼換個性質就不一樣了?換句話說,為什麼每個人都想成為官?因為待遇好,有權力,這就是你的工資,你為百姓百姓辦事,這是你的責任,一邊譴責著貪官腐敗,一邊又認為有錢好辦事,你就是一邊嘴上正義手裡骯髒。

我真的不是譴責什麼人,我也是個平常人,就事論事而已,仔細思考一下,哪個人身邊沒有類似的朋友,一邊口上大聲譴責著各種事情,一邊又自己做著同樣的事情,被揭穿就冠冕皇皇的說這樣才能辦事。我不想將這個問題上升到這樣的高度,但是真的有人就是用那種不對的行為強行給你洗腦成這才是對的!這才能辦成事情!錯就是錯,哪怕這是事實它也是錯的!錯在太多的人相信它是對的!

不更了,也不回了,你們反駁打字的時候先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貪官,你會怎麼做,你還心存著善意?你還想著達濟天下?那你真的是一個不合格的貪官。


瞎雞兒剪


贊同和珅觀點的人真是年輕到腦子沒發育完整。

1斤好米換3斤麩糠,假設朝廷撥10萬斤大米賑災,經手的貪官以劣換優,到災民手上是幾斤?30萬?是不可能的。

朝廷撥10萬斤米,那麼賬本上給災民的不可能超過10萬斤(別問為什麼,這是幼兒園才會問的問題),所以和珅說1換3其實是騙人的,10萬斤好米出庫,1米換3麩糠,理想狀態到災民手上的是10萬斤麩糠,然而並沒有,因為運輸有損耗,看貪汙腐敗程度,一般不少於2成(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也就是說,最終到達災民手上的麩糠不超過8成斤。。。但是米中加沙石增重之類的套路,你懂的。 所以說,和珅說麩糠換米賑災,完全是貪官自欺欺人的說法,飽了貪官,苦了百姓…本來就少的口糧被換成難以下嚥的麩糠。


evolove672


很多人可能對麥麩這個東西不是特別清楚,如果你們特別清楚那應該知道單單這一件事和珅沒做錯。

那麼什麼是麥麩呢?家裡種過小麥或者穀子的應該知道麥子和大米外面呢都有一層植物纖維 把這個植物纖維磨成粉就是麥麩,從古至今百分之七八十麥麩都是喂牲口的諸如牛馬羊的口糧。

那麼朝廷撥10萬大米到地方到災民手裡會有多少?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只會更少,因為層層貪汙,沒有哪個官員會嫌棄家裡米多?要知道可是在鬧饑荒,如果按和珅的一換三那有多少麥麩?30萬麥麩。

刨去運輸過程的假設沒有碰到打劫之類的 最起碼20萬麥麩能到災民手裡 如果像大米一樣參沙子進去只會更多 因為沒有官員會貪汙麥麩

和珅說了當時災民已經開始吃土 你們覺得這時候的災民還會嫌棄麥麩嗎?只有官員有的大米吃,他們吃好了才會把麥麩發下去。

所以單單說大米換麥麩 在我看來他自己用他的手段去幫那些災民了,不可能紀曉嵐說的那樣貪官全抓了,


缺愛aing


說實話。和珅是對的。這個道理就跟廉租房不設獨立廁所,施粥裡摻沙子一樣。

先問一句,如果下放十萬斤大米,有幾成能到災民手裡?不會超過兩成。但是如果換成三十萬斤麩糠,估計能有一半落到實處。道理簡單,官員不會貪汙價值不高的麩糠。至少高層次官員不會,得之無用。自己能吃飽,何必貪汙麩糠?所以這是唯一能讓糧食到災民手裡的辦法。

所以這不是1換3。其實應該是1換5甚至更多。

所以。救災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救人。你說整頓貪汙,大災之年,清官的親屬都可能餓死,想當清官的都面臨人性的考驗,原本8成貪官也會變9成。那麼,如果嚴查貪汙,誰去給災民發麩糠?如果就是僧多粥少,你是讓官員餓死自己,去救災麼?

電視劇裡,是堅持正確思想的,是主旋律的。所以和珅紀曉嵐聊個五五開,其實紀曉嵐就是書生誤國。貴族才會去考慮有尊嚴的死,災民只想苟且偷生。不能夠救人,就是把災民往死路上逼。


李震一


紀曉嵐說:“和大人,燕城這幫貪官,把賑災吃的口糧換成了牲蓄吃的麩糠和草料,你不覺得羞愧嗎?” 和大人說:“沒有,紀大人你有所不知,這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災民吃一個月的糧食,現在可以撐三個月,他們賺了。”


口糧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大米或者小麥,而麩糠指的是小麥的皮和小米的皮。

在古代在有錢點的人家和現在都是給雞、鴨、豬吃的。 現在大家對和珅的這個做法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對的,有人認為是不對的。


認為和珅對的

在那時災民成千上萬,如果不是國庫撥銀兩,他們就得啃樹皮,吃泥巴,甚至為了生活得自相殘殺, 但是國庫撥的銀兩是有限的,現在用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意味著可以比原本多救兩倍人。

這一做法也確實使最後沒有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也沒有發生疫情。皇上看到這個結果也是很開心的,還賞賜了和珅。


而和珅自己覺得,這些災民都不是人,滿足生存即可。我現在用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不僅滿足了他們的生存需求,也達到了朝廷的要求這就可以了。

因此很多人覺得從政治需求、從金融手段、從結果、從現實來看,這是對的。

認為和珅不對的

這個是給牲口吃的,他們卻拿來給人吃,這對人是不尊重的。即使是銀兩不足,也可以舉行籌款,讓有錢人都出份力。或者是施粥,這樣也可以省下不少糧食,辦法總是比困難多的。

而我認為,認為和珅這一做法對的人,其實是掉進了和珅的陷進裡,他這個做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滿足了三個條件,如果沒有這三個條件,和珅這一做法還是失敗的。

一、百姓生活水平差

他們在沒有受災前過的就很差,有的甚至不如受災後的生活,所以他們很享受能有麩糠吃的日子,自然覺得這個法子好。如果他們在受災前過的是不愁吃,甚至可以有點精神追求的日子,他們還會覺得這個做法好嗎?他們還能吃的下麩糠嗎?



二、政府自身有問題

如果政府平時做好了救災的準備,就不會出現銀兩不足,銀兩夠買糧食來救災民時,你還會覺得用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來給災民吃,最後使得沒有餓死人,這個做法對嗎?就好像我們現在平時都要繳稅,可是到了真正需要國家救助時,他確說錢不夠,我就拿麩糠給你們吃,不餓死就行了,你覺得對嗎?



三、抗災救民的都是貪官

無利不動 用來救災的銀兩都不夠了,哪裡可以給他們貪,但是如果我給麩糠給他們吃就可以省下很多錢,官員們看到不僅完成了皇上交代的救災任務還能有銀兩拿,他們自然願意去做,而和珅也是這其中一位的貪官。 所以大家千萬別掉進和珅的坑裡,他這就是以自身造成不良後果為陷進,在誘導大家進入他所設下的圈套裡在加以誘騙。


撰文:@蛟潭小郡主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我們先不去看這個題目,先了解一個觀點:自古以來,實幹派並不討好。

現在的課本上背誦的是什麼?是李白的詩,是杜甫的詩,是白居易的詩,為什麼沒有實幹派的故事?反而是這些沒什麼真本事的文學作家名垂千古?

很簡單,自古輿論掌握在兩種人手裡,一個是文官,一個是百姓。

在文官眼裡,和珅是弄臣,在百姓眼裡,和珅是貪官,這樣一個人,能是好人嗎?不是!那麼刨根問底,不是好人能做好事嗎?不能!和珅做的什麼事肯定不是好事,這是樸素的思想,也是最膚淺的。

和珅的“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的建議不是最好的建議,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他既要完成皇帝的任務,也要穩住災害中混亂的官場,餵飽形形色色的大小官員,統一權力,為他所用,還要用被削了一層又一層的糧食救濟百姓,話難聽點兒,也是無奈之舉才出此下策。

舉個例子,黃河氾濫成災,下面有100萬的百姓亟待救濟,那麼官員上報需要500萬石糧食,朝廷實際發出400萬石,下面層層盤剝到百姓手裡只有100萬石,和珅能如何?掃了所有貪汙口糧的官員嗎?掃了他們,誰去執行各種救濟任務?無他,無法,只能如此。災害來臨,人命賤如螻蟻,一點兒也不誇張,能活下去哪怕吃的是樹皮都行,何況麩糠?

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問題其實也沒有真正的解決,可見貪汙腐敗是人之本性,要消滅何其艱難,即使最發達的美國也有腐敗,最富裕的瑞士也有腐敗,腐敗充斥了整個人類史和人類社會。但是我堅信未來隨著社會發展,終有一天能夠消滅腐敗。


海威的人生


紀曉嵐的觀點,貴在“”,失之“”;

和大人的觀點,貴在“”,失之“”。

紀曉嵐“迂”在何處

紀曉嵐的“迂”,在於他不懂得審時度勢,空有理想而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這是儒家士大夫清流黨的一貫缺點,道德上立得住,但是實操上一無是處,說白了就是沒有深入群眾,不願意調查研究,最後自然也拿不出切實有效的辦法。

針對這種缺點,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調查研究”,而不是“坐而論道”。以偉人的總結來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做領導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親身的調查研究去解決問題”,“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凡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

儒家思想,每一條都在說“愛民”、“愛人”、“仁義”,但是無論孔子、孟子,都不是坐在家裡空談“仁義”的清流,他們積極的付諸實踐,用實踐來佐證自己的理論,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這才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當然他們的實踐不能說成功,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需要的是“霸道”,而不是“教化文治”的“王道”。

紀曉嵐提出的方法,一是嚴抓貪汙腐敗,二是伸手問朝廷要更多的銀子糧食賑災。出發點都很好,但是時機不對,國庫空虛無銀無糧可撥;貪汙腐敗抓光了也沒人主持賑災。

按照紀曉嵐的方法去賑災,其結果就是《天下糧倉》裡面的劉統勳:

劉統勳:“筷子浮起,人頭落地““粥場的米不夠,餓死百姓,粥場官員按律當斬。”
粥場官員:“能不能先讓我再見見老孃?”
劉統勳:“恐怕來不及了。”
粥場官員:“不,我母親就在這粥場裡。”
粥場官員沈石,臨死咬下自己的肉,給同為饑民的老母親果腹,母親隨後插筷自盡。

紀曉嵐和劉統勳,做法雖然出自一片公心,但除了製造更大的悲劇,恐怕起不了任何作用。

和珅“賊”在哪裡

和珅的“賊”,有點類似於後世號稱“大清的糊裱匠”的李鴻章,兩人的所作所為,似乎都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所能作出的最好選擇,甚至還有人喊出了“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這樣的口號。

但他們的做法,值得效仿和稱讚嗎?我看不然。

和珅的做法,在於用銀子和糧米來滿足下級官員的貪慾,讓他們吃飽喝足了,然後才有精力去從牙縫裡漏出一點點糧食去賑災,美其名曰:“

只有先救活了各地官員衙役,才能讓救災持續進行”,但是其做法是“救活”嗎?並不是,而是先“餵飽”。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堂堂和中堂,想的是快點糊弄完事,應付過去一場災難。但是他意識到災荒背後深惡的貧富懸殊、土地兼併的惡果嗎?

國家和政權之所以能存續,是因為國家和政權能夠為大多數人謀取福利,一旦國家的統治階級已經將災民當成是草芥,正如和大人所說的,“災民還算是人嗎?

他大概忘記了《孟子》的一句著名的話:“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種踐踏人命、視人命如螻蟻的行為,其導致的只有一個結果:亡天下

亡國是封建王朝更替,王天下是民族滅亡。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一條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實際上是在說,明朝亡於李自成,易性改號,是亡國,只關乎肉食者的利益;而滿清入主,剃頭改制,率獸食人,是亡天下,即使卑賤的匹夫也要奮起反抗。最後推翻滿清統治的,也正是和大頭所不屑的平頭百姓。

至於和大人提到的一斤糧食換三斤麩皮的做法,和茅於軾老先生提的“經濟適用房不要配廁所”,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起來都完美解決了問題,但是最終失掉的將是最根本的“民心”,這才是他失之於“”的最根本原因!


談者無語


這段話出自《鐵齒銅牙紀曉嵐》,和珅的這個建議本來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這裡和珅是為了給自己和貪官開脫罪責,才把這個建議當做自己的擋箭牌。

和珅在這裡一共提出了三個觀點,乍一看都是合乎情理的,但這些都是狡辯。

第一,和珅說:用一斤糧食換三斤麩糠,原本能救一個人,現在可以救三個人了。

這條建議在緊急情況下,糧食又不夠的話,是可以用的。但是和珅和這些貪官把這個方式用來撈油水就不對了。假如朝廷發下來100斤糧食,本來能救50人,結果他們貪汙了70斤糧食,把剩下的30斤糧食換成100斤麩糠,也能救50人。這才是和珅的真面目,他們才不顧災民的好壞,只管填飽自己的肚子。

第二,和珅提出:“官”字兩個口,先餵飽上面一個口。才能餵飽下面一個口。想讓下面的人辦事賑災,就要讓他們得到點好處才行。

這又是在狡辯了,本來官員辦事就是應該的,他們吃皇糧領俸祿,怎麼能拿錢不辦事呢?再說了,這是在賑災,平時官員掙錢的門路多著呢,為什麼非要在災民救命糧食中扣出來一點,當做他們吃喝玩樂的本錢呢?這還是人嗎?有沒有點良心了。

第三,和珅說,自古以來清官如鳳毛菱角,貪官多如牛毛,這麼多事情都指望著一兩個清官辦事根本不可能,只有讓眾多的貪官去辦。

這一點可以說是最最高級的脫罪理由了,一時都找不到理由反駁他。在古代每朝每代都有大量的貪官,清官很少。但是這不是你貪汙的理由,貪官不貪汙就不幹活了?這還得取決於皇帝的決心,像朱元璋一樣,要不停地打擊貪官,不能讓貪腐成為常態,成為風氣。要以清廉為主旋律,貪官即使不能全部革除,也要肅清風氣,讓社會矛盾降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