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與鹹林的淵源
作者丨吉建軍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力的五四運動爆發。在此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亦即1919年4月8日,陝西省華縣鹹林中學校正式開學。誰能想到,開學不到一個月的鹹林中學校,在之後的數十年間,竟與五四運動淵源頗深。
1919年4月8日,楊松軒先生在原兩等小學的基礎上創辦的私立鹹林中學正式開學。為了辦好這所中學,楊松軒曾去漢口、上海、杭州、南通及日本考察教育。回陝後,他向學生大聲疾呼:“國人若不急起直追,努力教育自治,後患將不堪設想。”楊松軒認為:“學校之主體在學生,學校之精神在教員。”因此,他廣攬飽學之士來鹹中任教。
而就在不到一個月之後的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在北京大學地質系讀書的楊松軒之子楊鍾健參加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參加鄧中夏等人發起的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作為北方學生代表赴上海出席全國學生代表大會,主編進步刊物刊物《秦劫痛話》。
1928年11月,楊松軒(中)、楊叔吉(右)、楊鍾健(左)在華縣故居
1920年,經鄧中夏介紹,楊鍾健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和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2年7月至1923年7月,兩次當選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1921年10月,楊鍾健與陝西在京進步學生劉天章、李子洲等發起創辦《共進》半月刊,自任主編至1923年10月,並於次年成立共進社,在此期間的1922年春,他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楊鍾健思想上的進步,給了鹹林中學的學校精神的形成以極大的影響。在北平求學期間,楊鍾健應其父要求,為鹹林中學代訂了《新青年》《每週評論》《共進》《少年中國》等進步刊物,介紹魏野疇、王復生、蔡松臣、嚴少儒、訾吟甘等進步教師。楊鍾健甚至給毛澤東寫信,盛邀毛澤東同志來華縣鹹林中學校任教,因毛澤東當時在湖南,未能成行,引以為憾。二人之間的通信記錄如今猶在校史館珍藏。
這些骨幹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分子,更是五四精神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他們的加入為鹹中帶來了新文化和新思潮,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子。這些學子,無不繼承了五四運動的衣缽,無不是五四精神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參加過五四運動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魏野疇來到陝西華縣,在鹹林中學任歷史教員。彼時,中國共產黨才剛剛成立,而魏野疇正是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團員。魏野疇來到學校之後,不僅把五四精神和新文化運動的新思想、新思維、新文化傳遞給鹹林學子,甚至在廣大師生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從而使鹹林中學成為陝西境內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黨的宣傳活動家――魏野疇
1922年春,參加過五四運動的北大學生、共產黨員王復生來到鹹林中學,與魏野疇一起向學生介紹《嚮導》等進步書刊,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並在學生中組織青年勵志社等進步團體。
這些直接參與過五四運動的站在中國新思想最前沿的青年,先後在學校開設了“社會科學概論”“社會進化史”“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等課程,在青年學生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日後黨、團組織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理論上和幹部方面的重要準備。
五四運動餘力未歇,拉開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序幕,是中國青年的一次偉大覺醒。對當時中國青年的精神和思想影響之大,不可估量,而受其影響的華縣鹹林中學校成為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在這些早期黨、團員的影響下,潘自力、吉國楨、高克林等一批青年學生相繼走上了革命道路。
毛澤東同志曾鮮明而深刻地指出,“‘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麼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就是帶頭作用,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鬥爭和反抗的繼續,在這場偉大斗爭中,很多進步青年真正見識了工人階級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力量,他們開始走入民間、走向群眾,後來也逐漸成長為了黨的早期骨幹。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自此,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
一百年前的青年學子,以家國天下為己任,以“心懷天下”為抱負,創造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為新中國的成立而前仆後繼。如今,一百年過去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繼承先輩們“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五四精神和意志,為中華之復興而不懈奮鬥。
圖片來源丨網絡
閱讀更多 華州文史薈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