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对前路充满渴望,就一定不会失去动力

适合推动自己进步的方式方法得靠我们自己去发掘

很多人直言他们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不喜欢自己的圈子,甚至不喜欢自己所在的城市,那么请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说出你喜欢的自己的样子该是怎样。

总是有些热销课程在教我们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说白了就是要么就是按照自己擅长的技能为自己开创全新的生活方式;

要么就是在现在的生活基础上做出一些正念、正向、正确的改变,使自己能够快速在现有的生活方式中变得更有价值感。

我承认确实有很多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尝试的,但是方法也会因人而异,不是说某些方法好用,就一定要尝试。更不是大家说好,你就要强迫自己去尝试。

其实当我们努力想要寻找方式方法去坚持某件事情时,就意味着我们自身缺少了几分动力及信念感。

所以我们开始不断地去向他人学习,我们最该学习的不是怎样督促自己,而是我们该如何把自身的动力激发出来。

关于自律这个话题一直很受争议,那么自律是成功人士为平庸的人注射得鸡血吗?还是开启幸福人生的密码?

在你还不是自律人群中的一员的时候,你还无法去品评别人口中的自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此请不要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去争辩自律本身有用没用,有什么用,或是好不好用。

在我看来自律这个词不带有任何侵犯你时间及思想的嫌疑,它确实是个褒义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时间、控制力及行为等诸多方面,难道自律还是恶魔不成?

很多人将自律、自我成长都理解成了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不愿意做的事。对一件事如此厌烦,又怎么会产生好感呢?

如果你确实上班的路程就需要两个小时,那晨跑或者晨读这种运动可能是在透支你的健康,毕竟睡眠是健康最基本的需求。

不要强迫自己去接受别人的经验,自律本身没任何不对,但每个人的自律方式都务必要在自己的经验中加强反思和总结。

只要你选对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确实能使自己进步、成长就是好的。

如果把自律换成自我成长或是自我管理,可能从字面上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其实自律是经过漫长的自我管理,并且思想与行为要高度统一,想来难度系数确实很大。比如早起、晨读、晨跑、记反思日记等等,哪件事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达到与自律同等效力的,一定要常年如此,十年如一日的重复一件事才是最难的。

是意愿,更是渴望

那么能长此以往坚守这些良好习惯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呢?真的有什么秘诀吗?我把它归纳为“渴望”。这是高于期待的一种“欲望”,对自己的改变、成长及将来有着强烈的渴望。

只有渴望才能引导我们去做一件重复的事且不会抱怨。

只要你对前路充满渴望,就一定不会失去动力

一切都是你想要的样子,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在别人成功之后再分享出来的方法论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每个人的成功都源自于不断在自身的经验中反思及总结,从而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法则。

当你的经验和别人纵有天差地别的断层时,千万别去轻易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大换血,那有可能会导致你坚持一段时间后更加懈怠。

当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梦想产生渴望时,便谈不上坚持、更谈不上消耗自己,因为一切都源于你的意愿。

意愿代表了你心里所想,为什么我们的目标会被一些琐事及顽疾给掐断,就是因为我们的意愿做了主导,在我们的心里认为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才会使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在这中间玩手机、约会、追剧等等。

这说明我们期待自己能够实现梦想、达成目标是一回事,而真正实现起来却是另一回事,这中间夹杂着无数任性的意愿,它们成了拦路虎,让我们眼看着梦想被破坏。

于是在这条路上,我们渐渐忘记什么是该做的,一路风尘仆仆地去追逐那些想做的。

然而意愿并不总是些不好的,当该做的和想做的产生化学反应时,我们内心便会生出更长久的意愿,它就是渴望。

“望”总是比眼下看到的、感受到的要深远了几分,渴望意味着不论好坏,都会将意愿进行深度挖掘并尽量满足。

可以理解成对意愿的极度渴求。那么如果我们的意愿是靠谱的,而非任性的,在渴望的指引下,我们就能离目标更近一点,不是吗?内心的意愿会主导我们该怎么做。

你若渴望接近人群,你就会学着与人为善;你若渴望健康,你自然不会彻夜不眠地消耗自己;你若渴望攀升,你一定会想办法改掉拖延及迟到的习气。

渴望比期待更加逼近内心真实的声音,期待只是我们对某些事物生出一些美好的愿望,在这基础上我们会试着设立一些目标,但它无法使我们尽全力去量化、去追逐、去专注。

而渴望更像是带领我们实现目标的导师、领航员,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带上意愿,一路前行,我们终将在这条自我实现的路上得偿所愿。

只要你对前路充满渴望,就一定不会失去动力

发掘渴望的与众不同

我们看看词语本身容易对我们铺设哪些“障碍”,词汇的深刻程度不同,我们对自己潜力的探索意愿也会不同,这里面有使用习惯的因素,也有场景及看待事物的视角的因素。

愿望:出现的场景通常是在许愿池、许愿树、寺庙、生日会上,当流星雨出现时也会有人双手合十不自觉地许下愿望。

有人说许愿是偷懒的好帮手,似乎不用努力,只要许过愿了,愿望就如同一份圣诞礼物一样自己来敲门。

成年人的世界说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可能有点言重了,但前路等着我们的是丛林、是沼泽、还是独木桥,我们并不清楚,不说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至少不能让自己活在象牙塔里,毕竟我们都不是童话故事中的主角。

期待:设立目标时通常会以梦想清单或目标拆解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比愿望更贴合实际,但少了一点动力,

期待更像是一位望子成龙的长者对后辈的期盼、期许。

当期待被用在自己身上时,总是会在内心为焦灼留下些空间,但是期待被实现的概率确实会超过愿望,至少人们是有意愿去做点什么的,只是做的过程中会存在对未来焦虑的等待,缺少的那几分动力正好被填满了。

这部分焦虑的存在便是源于对未来的一种不自信,也类似于老者对后辈的那几分不放心。

渴望:当渴望在心里扎根时,你既不需要向外求取动力,也不需要什么清单、便利贴来提醒你该做什么,此刻的你会变得勇往直前,信念感也会油然而生。

原理也很容易解释,因为你在向着意愿前行,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你不必靠外力来督促你“不要总是犯懒、拖延、任性”。

只要你对前路充满渴望,就一定不会失去动力

挖掘出那份忠于自己内心的渴望,你便会靠着信念、笃定,在实现目标的意愿探索自己的能量,那么实现价值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已。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几个词汇的运用,想必期待是最常见的了,在我读过的书及身边朋友、同事的口中也很常常听到期待这个词。

其实当我们到处为自身潜力的挖潜、能力的提升、目标的坚守而求医问药时,都是因为自己的动力、定力及意志力还不够支撑我们勇往直前、竭尽全力。

当内心渴望做成某件事、达成某个目标时,一切问题你都会想要拼尽全力去面对、去解决,因为渴望会赶走你对未知的恐惧,会陪伴你探索你的潜能,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创造价值。

小结:

● 自律本无过,若你无法坚持,可能是你采用的方式方法不适合你,不用灰心。

● 面对目标或梦想,能否找到动力来支撑你才是重点。

● 有时候我们主观意愿会破坏我们的成长计划,但意愿并不总是不靠谱的。

● 靠谱的意愿会引导我们挖掘自我成长及自我实现的那份渴望。

● 在渴望中我们会重新拾回动力,并且只要我们渴望自我实现,意愿定会发挥它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