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港台的歌词写得那么有意境,内地的歌词却那么平淡?

80娱乐场


梦醒时分,歌词每一句都经典:

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你的心中满是悔恨。

你说你尝尽生活的苦,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你说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大家看看,以上那一句不够经典,那一句不够让人回味,那一句谁没经历过?特别是在家跟老婆说: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


秋风拂面毛盾


扯淡!

事实上,相比大陆,港台更像是文化沙漠,犹无源之水。港台文化更像是殖民地文化。

所以于石任的《望大陆》,余光中的《乡愁》,家国情怀的指向都是大陆。亦舒、三毛、席慕蓉的作品更像是北京、上海、广州似的一个城市的文学。邓丽君是反华分子,其歌曲都是靡靡之音。

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煌煌之作,只能出自大陆。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到新中国时期的《长征组歌》、《歌唱祖国》等等,才是令人振奋的大国之声,远非港台歌曲可比。



乐见花


港台歌词有的写的很有意境,我承认,如罗大佑,黄霑。甚至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也做了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地的歌词都平淡,呵呵呵。这个分析,那个狡辩没啥意思,随便几个用事实说话。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假行僧 》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同桌的你》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 ——《存在》

随便举几首, 平淡嘛。想起古天乐饰演的杨过被人说成平淡无奇,好一个平淡无奇 。


湖边菜园


那是你自己有色眼镜的问题!港台有一些有才华的作品,也有很多很烂的作品;大陆同样。

如果你仔细去看,举个例子《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首歌作于80年代,浩劫余波尚存,改革开放伊始!

整首歌名为西行取经之传奇故事,实则讴歌的是一个饱经摧残的民族和国家,“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气概;“翻山涉水两肩霜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大无畏的开拓精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独立自主、自尊自强!

整首词典雅优美,而又慷慨激昂,透露出一股自尊自强,不服输的开拓精神!

窃以为这首词的修辞,以及时代背景赋予其的寓意、格调之高,港台数十年来没有一首能望其项背!

像这样的好词其实不在少数,而你却视而不见,守着美玉却去羡慕别人的砖瓦……只能说你的审美和品味可能仅限于流行歌曲、街头文化,有待提高啊!😂


吹吹水吐吐槽


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早在八九十年代,大陆确实比较落后,那时候的港台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人的思想观念都比大陆开放的多,这也就造就了一些港台音乐人在作词作曲中显的比较前卫。

而那时候大陆很多同胞在潜意识里就觉得香港人比较时尚,前卫,觉得香港不管什么都好过大陆,从而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提问,就连歌曲都比大陆的时尚。

2000年后的大陆歌曲我不觉得那么平淡啊,反观港台音乐反而越来越衰退了,港台也就只有在八九十年代作出来的歌曲才是经典,后面的真心不怎么样。





此处转弯扣12分


1. 文化积累

大陆从清朝末年开始连番战乱,民不聊生。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间,又经历了多次文化运动。有些文化的人是不是移居香港台湾,就是移居海外。剩下的也在历次运动中损失殆尽。完成了文化荒漠。

而文化的重建远比基础设施的建设缓慢,需要数代人的不懈努力。

历次战争和运动,让大量的文人移居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艺术的大繁荣。

2. 地理位置

香港作为广东门户,在中国的历次闭关锁国中,都作为窗口保留下来。开放时期更是多方文化交流的国际港,开放层度高。清朝有广东十三行,民国时期也是中西交流的桥头堡,改革前更是唯一的通道。

香港人见多识广,不同的文化也不断融入香港当地的文化中。造就了缤纷多彩的香港文化。

3. 政策影响

这个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经济发展会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现在开放程度越越来越大,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在不断的融入中国文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越来越好,这种差异越来越小,在不久的将来,慢慢会融合成一个文化。一个大大的中国文化。





暴走的老盐


这可能是文化底蕴比较深的人,恰好去写歌词了。

而中国恰好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原因,搞建设搞运动比较多,比如批林批孔,破四旧,打倒牛鬼蛇神,大炼钢浮夸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重视文化及文人,知识分子住牛棚被批臭老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随着这一段长时期的折腾,文化人既没有地位又无法传承,所以在差不多折腾上一代人的时间里,既不受尊重,传承又没有,文化就开始断代了。而这一断再恢复就不那么容易了,有底蕴的老师都快死光光了,哪里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所以文化底蕴就没了。

而港台一些老一辈人,正好躲过了刚建国那一历史时期文化上的瞎折腾,底蕴尚存,而且恰好社会又有机会。所以很多优秀作品就冒出来了。

我们近年来虽然重视文化,但打断的文化传承底蕴,可不是说恢复就能恢复。没老师传承谁的,所以也只能先回归古籍看看能不能先诞生一两个大家然后再教徒弟。但现时重科技,文化地位不上不下,不似数理化和技工能直接混飯吃,学起来都死无用。所以我们在文化底蕴上是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想写出有底蕴的文化作品有点难,这个靠的是文化功力和底蕴,也要有恰好从事创作的机会。

近年随着老辈人慢慢退去,我们看港台那边文化也慢慢不大行了,自己不重视老本也快没了。如果我们重视说不定哪天就会好起来,超过那边,但这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急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晴之黎明


这个问题着实问的很好!这也是我早年曾经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抛开专业的音乐理论,换一种方式来解释吧。

就是“形”与“意”。

意便是意境,如同中国水墨画,最终表达出来的便是意境!

歌词中带有意境的便是大家都熟悉的黄沾,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开始创作音乐,尤其是歌词部分颇有气势,意境层层。

而美术艺术中,形的表达方式便是西方绘画派,注重的是油画中的写实风格,当然抽象派不包括在内。

所以作为一个词作者,他的文学素养,心中包含的意境的大小,便限制了他在歌词创作时偏于形,还是偏于意,则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陆一些词作者注重的是形,他不是不想表达出深层次的意境,只是苦于摸不到意的深邃,便只能创作出楼主所说的那些比较直的歌词了。

更有近些年的不形、不意的歌词,简直让人无语,终究是些互联网时代的快餐产物。


暴雨蝴蝶


也不会啊,现在的中国大陆就好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齐鸣,各行各业都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特别是歌词歌曲,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只要有才能,词曲写的好,唱的好大有人在,比如大壮的《我们不一样》,最近流行的《还有梦想》《拥抱你离去》《死心塌地去爱你》《红昭愿》《一曲相思》还有黑龙的《38度6》《沙漠骆驼》等等太多了,中国大陆的词曲写的不好的主要是影视的插曲主题曲,还有一些比较正式的歌曲,实在写的不好,那些写词写曲的人好象是江郎才尽了,脑子转不开似的,象什么《九月九的酒》啊!象什么《好汉歌》啊!根本毫无意境。


金能王


——如果港台和内地作比较的话,那和城市与农村差不多。环境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能力也不同!

——对于城市人来说,吃的穿的住的,都要靠自己拼搏出来,所以,城市人比较勤快,头脑也灵活。相比较农村人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也一天,混也一天,所以有时一混几个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也在进行,德智体美劳都在全面发展……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海边的人有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背水一战,成败在此一举。人往往在逼到绝境的时候,才有惊人的爆发力。

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莫道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说,画地为牢,不仅困住了人,也困住了人的思想。改革开放,就是开阔所有人的视野——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每个人的梦想,插上理想的翅膀,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盛世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