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家裡的燕子,大燕子在喂小燕子時,是如何辨別哪隻是有餵過的?

農友君


在河南,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燕子就會從遙遠的南方飛回來。到了秋天,燕子又成群結隊的飛去南方過冬。聽老人們說,燕子每次遷移都要經過一望無際的大海,有的燕子體力不支,就會在半路上掉入大海中被淹死,如果燕子能平安飛回來的話,它還會去原來的人家,因為那裡有它們的巢穴。如果去年的燕子遲遲沒有回到原來的家裡,這些燕子很可能已經葬身大海了。



燕子在農村非常受人們的歡迎,主要是因為燕子是益鳥,它可以捉危害莊稼的害蟲。還有就是農村人認為誰家要是有燕子來做巢安家,家裡就會吉祥如意,財源滾滾來。小平小時候經常和夥伴們去捉各種鳥兒,唯獨不敢捉燕子,因為聽大人們說,捉燕子會瞎眼的,因為害怕瞎眼從來不捉燕子。後來長大了才明白,那是大人為了保護燕子而嚇唬孩子們的。


以前的農村都是瓦房和草房,房屋內頂上有樑柱,燕子就會依著樑柱築巢。那時候每家每戶屋裡都有燕子窩,有的一家有好幾個燕子窩呢!

小平家裡每年都有燕子飛回來居住,燕子夫婦就會在巢內生兒育女,每天燕子爸媽都要出去捉蟲子來餵養嗷嗷待哺的孩子們,它們用嘴叼著小蟲子飛回來了 ,小燕子就會伸長脖子,長大嘴巴,喳喳的叫著,都希望早些吃到食物。但燕子爸媽每次只能叼來一隻蟲子,為了餵飽所以的孩子,它們一趟又一趟的去地裡捉蟲子,那麼燕子是如何分辨哪個小燕子已經餵過,那些小燕子沒有餵過呢?其實燕子有燕子的分辨方法,就像我們人一樣,即使是雙胞胎,別人看著分不清楚誰是誰,但雙胞胎的父母卻能分清那個是老大,那個是老二。燕子也是一樣,我們人看著每一隻小燕子都一樣,而它們的父母卻有它們的辨別方法。所以那隻小燕子已經餵過,那隻沒喂,做父母的一清二楚。



豫南小平


生活在鋼筋,水泥,混泥土搭建的高樓大廈裡的人們,你們有多久沒有踏上過小時候生活的土地,回去探望過農村老家的老屋,以及老屋屋簷下的燕子了?說起燕子,心中總有溫柔的異樣感覺,從小喜歡燕子,小燕子秋去春來,巢於簷下,在農村老家被視為吉祥物。也是田間捉蟲小能手,燕子一生能吃掉五十多萬只蚊蠅害蟲。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也家喻戶曉。正因為燕子不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品性,農民朋友們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老百姓們也從來不驅趕和傷害它們。



七八歲的時候,在農村老家,我家的正屋的屋樑上還住過好幾年同一窩燕子夫妻。它們每年春天都回來重新修補燕子窩,然後在裡面下蛋撫育自己的兒女。大燕子在喂小燕子的時候,是如何辨別哪隻小燕子是餵過的?哪隻是沒有餵過的呢?

其實實話告訴你,我小時候在農村老家觀察過,而且還是特意搬著梯子爬屋簷下觀察過。新婚的燕子夫妻一窩能下3~5蛋,營養充足,在高峰生育期的燕子厲害,最多能下8個蛋。但是就算小燕子夫妻一天到晚不停的忙碌,也擔負不起,無法養育八個兒女的重擔。它們只能遵循自然界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媽媽在餵食的時候。哪隻小燕子抻的脖子最長,喊餓的聲音最靚,燕子媽媽和爸爸就把嘴裡的昆蟲等幼蟲餵給誰吃。



我記得,有一年老師讓寫一篇有關於小動物的作文,週末,我愣是站在小板凳上仰著頭觀察了一下午的燕子。那時候小燕子們還沒睜眼來,一但聽到有燕子父母銜著食物飛回巢的動靜,所有的小燕子都會使勁支楞起身體,把脖子抻的儘可能長,希望父母注意到自己,搶食最多的小燕子長得最強壯,最後呢,長得強壯的燕子兄弟姐妹會把弱小的用腳踢出窩去,被蹬出窩外的弱小燕子一般都會掉到地下摔個半死,真的很可憐。有一次我不忍心小燕子餓死,又央求媽媽借來梯子把她放回窩裡去,祈禱它父母能善待它。可是第二天,還是被強壯的兄弟姐妹蹬出了窩,摔的奄奄一息了。



但是如果燕子夫妻只下了三到五顆蛋,如果都能撫育出殼的話,燕子夫妻勞累一些,大多數會盡力把幾個小燕子撫養長大。有責任心的,經驗豐富的燕子媽媽會用聲音來辨別那隻小燕子吃飽了,哪隻還餓著。有的小燕子吃飽了,它就不會使勁抻脖子叫。會迷糊糊的睡覺去長身體。燕子夫妻就會把食物給沒吃飽還努力喊餓的小燕子。去年我在西呂家農村銀行的屋簷下的監控器下就拍到一窩小燕子,還發了微頭條,每過幾天我就會去觀察它們。不久,五隻小燕子就都學會飛行了,長大離開了養育他們的農村老燕窩。

大自然的所有生物都是遵循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人類也是這樣一步步進化到今天的,不是嗎?


豔陽之美


燕子在農村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益鳥,尤其是現在馬上已經到了立夏,基本上燕子已經全部回來了。在農村,其實很多人對於燕子有特殊的情愫,原因是很多農村人認為“燕子不入寒門”,認為自己家裡面來了燕子的話,那說明自己家有福氣,這一年財運都會不錯。甚至在有的地區,如果誰家屋裡面沒有燕子,還會受到鄰居們的指指點點。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咱們知道燕子窩是燕子用嘴吧叼來泥巴一塊一塊的築起來的,而且燕子做窩的技術在所有鳥類裡面也是出類拔萃,所以燕子窩的美觀實際上也是燕子受歡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燕子本身來說,燕子做窩並不是為了討主人家的歡喜,而是為了繁育下一代。在農村,相信所有人都見過燕子繁育,因為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燕子窩。但是我們知道燕子窩裡面通常會有5只小燕子左右,這些小燕子整天都在窩裡面你爭我鬥,每當燕子的父母叼回來食物的時候,這些小燕子全都張大嘴巴、伸長脖子開始叫,這個時候燕子的父母就會把食物給小燕子吃。



但是瞭解燕子的朋友都知道,燕子一次所叼回來的食物非常有限,假如一窩有5只燕子的話,很難一次性把小燕子全都餵飽,通常只能喂一隻小燕子。那麼在餵食一隻之後,燕子父母下次又怎麼區分?那隻燕子是餵食過的,那隻燕子又是沒有餵食過的呢?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就是咱們人類多慮了,這個就好比咱們很多農村老奶奶看電視上的黑人全都是一個樣子一樣,因為我們不是燕子,對很多生物的外貌特徵區分不是非常明顯。實際上作為燕子父母,對自己孩子特有的外貌特徵還是可以做到很好的區分的,所以咱們這種想法就有點“子非魚”之嫌了。



實際上燕子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鳥類,每年可以飛行上千公里穿梭於南北,而且很多燕子第二年還能夠找到去年家裡住的窩,這說明了燕子的記憶能力特別強,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鳥類頭部有磁場來解釋了。不過有時候也會遇見糊塗的燕子媽媽,一窩燕子裡面會真的有餓死的小燕子。


老張談三農


這個只有燕子自己知道應該沒人研究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