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春節是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民間習慣地稱為“過年”。即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舊稱“元旦”為過年。中國的古代元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雖然也有元旦,但是日期和現在卻不一樣,它是在變化的,以十二月初一這天為元旦之日。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古代春節的由來

一說:源於原始公社的“臘祭”,《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西晉杜預注:“臘,歲終祭眾神之名。”這就是說,一年農事完畢,為了報答神靈的恩賜,乃舉行慶賀豐收的活動,就是所謂“春節”。

二說:“年”是果實豐收,五穀成熟的意思。慶賀“年”的豐收,堯舜時就有此俗。《觳梁傳·桓公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年”的寫法是“天”,是在“禾”下連寫兩筆,整個字形像憩長根深的黍形,用以表示五穀豐登的意思。由此看來,“年”本是一種植物,是穀類植物的統稱。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古代人將“春節”稱為“元旦”

“春節”這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周代,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施惠兆民。宋代吳自牧在其《夢粱錄》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明清時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在立春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要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一里以外的春場去迎春。這種“拜春”儀式與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稱行春。

在中國古代,農曆大年初一則被視為新年,古籍、古詩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曆新年的第一天。新年在古時最初被稱為歲首。夏商周三代時間不盡相同:夏代歲首在建寅之月,即夏曆一月(與今相同);商代歲首在建醜之月,即夏曆十二月;周代歲首在建子之月,即夏曆十一月。至漢武帝時,頒發《太陽曆》,明確規定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此歷代沿用,直至1911年為止。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現代春節的由來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曆元月一日為“陽曆年”,仍把農曆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1912年以後,中國人開始過公曆和夏曆兩個新年,作為夏曆新年的春節,由於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年俗文化而備受重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即陽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春節,不過是一年四季厚厚的日曆中薄薄的一頁,可在每一箇中國人的眼裡,它卻是一個讓人永遠都難以割捨的情懷。家人團聚在一起共同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期盼新的一年蒸蒸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