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陰,養心陽,陽氣足而百病無,夏日養生先養心!

夏季是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交合之時,自然界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而中醫認為心與夏季相應,夏季養生重在養心。《素問》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可以說是

陽氣足而百病無

養心陰,養心陽,陽氣足而百病無,夏日養生先養心!

夏季的三個月,天地之氣交通,萬物繁榮茂盛,開花的開花,結果的結果,人順應天地,養生要做到這幾點:

1.夜臥早起;

2.無厭於日;

3.勿怒;

4.若有所愛在外

這幾點其實都是在養心陽。

中醫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陽氣,惡熱;心主喜;心主血脈、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養護好心臟。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養心陰,養心陽,陽氣足而百病無,夏日養生先養心!

夏季養心的要點是清火、養陰、補氣。

清心火

夏氣與心氣相應,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炎熱天氣更易心火旺,如果心火旺盛會引發多方面的不適症狀。“舌為心之苗”,一旦心火旺盛,舌尖會出現明顯的潮紅、口舌生瘡,潰瘍頻發。

心火過旺可分為實火、虛火兩種。

實火

多由邪熱內蘊,痰火內鬱或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而致。

主要表現為反復口舌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面赤、發熱、心煩易怒等症狀。可用黃連、蓮子心等清心瀉火。

虛火

夏季裡,機體把上一個冬天的儲備都調動出來,陰精往往成了薄弱環節再加上勞累多度,耗傷心之陰血。陰精一旦不足,就容易出現陰虛陽亢,表現為心煩、失眠、易疲勞、形態消瘦、低熱、盜汗、口乾苦、小便黃等症狀。這樣的人需要滋陰清熱

可用的甘寒或甘涼的藥物,如地黃、麥冬、百合、茅根、蘆根、竹葉等。

可適當吃點西瓜、甜瓜、草莓、西紅柿、綠豆等,但不要當飯吃。

養心陰,養心陽,陽氣足而百病無,夏日養生先養心!

如何護養心陽、心陰

心臟分為心陰和心陽,所以養心分養心陰和養心陽兩方面。

養心陽

心陽虛的人出汗多就會加重病情。心陽虛是心氣虛的發展,心氣虛會導致心臟功能減弱,主要特點是心慌心跳、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養,發展為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

心為陽髒,主陽氣,而夏天正是陽氣旺盛的季節,所以很多人認為夏季容易上火,但盲目清火不僅導致症狀更為嚴重,更會傷了自身陽氣。

養陽的原則是三分養陽,七分補陰。陰補可以昇陽,夏季愛出汗,陰陽要和,必須補津液物質基礎,否則陽大傷陰,要做到陰陽平衡,如果陰虛陽氣虛共生則體虛。此時要

降心火補心陰。如桂枝甘草。

養心陰

現代人作息規律嚴重紊亂,夜生活豐富,長期熬夜,暗耗肝血,陰血不足心神最先受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增大,易致情緒緊張、壓抑,進而鬱久化熱,擾動心神到了晚上就出現失眠了;因此人們多“心陰常不足,心陽常有餘”,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

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的病證。其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表現為五心煩熱(胸心、兩手心、兩足心)、咽乾、失眠、心慌心跳。尤其是以“心陰虛火旺、火邪擾神”造成的失眠在臨床上比較多見。

這種心陰虛引發的失眠主要以“養心陰,清心火、寧心神”為主。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心陰之品。

養心陰,養心陽,陽氣足而百病無,夏日養生先養心!

中醫,辯六經,識八綱,隨病症而施藥,一人一方。任何方劑都有禁忌之處,還需在醫師辯證,不可自行盲目服用。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鬱結,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症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