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鋼“無鋼”:千萬噸級鋼企實現綠色轉身

济钢“无钢”:千万吨级钢企实现绿色转身

上圖:2018年10月30日拍攝的全面停產後的濟鋼廠區。記者 郭緒雷 攝

下圖:2015年11月27日拍攝的停產前濟鋼廠區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济钢“无钢”:千万吨级钢企实现绿色转身

濟鋼城市礦產渣土運輸分公司的建築垃圾清運車。記者 陳灝 攝

鋼廠仍在,卻不再生產一噸鋼鐵。有著60年輝煌歷史的山鋼集團濟鋼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濟鋼”),2017年7月實施“關停主業、轉型發展”戰略,成為我國首家全面關停鋼鐵主業的千萬噸級城市鋼企。不到兩年時間裡,濟鋼資產處置臨近尾聲,2萬餘名職工分流安置基本完成,創下國內同行業關停規模最大、安置人數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紀錄。

鋼鐵主業沒了,濟鋼怎麼辦?在各級政府支持下,“無鋼”的濟鋼通過盤活人力、資產、技術等自身優勢資源,產值快速回升,綠色轉型成效明顯,職工“吃飯”有了保證,產業接續逐步走上正軌。當下,濟鋼正瞄準新動能加速佈局新產業,“新濟鋼”將更加高端、更加綠色、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痛!鋼鐵主業全線關停

“我宣佈,濟鋼3200高爐現在停爐!”2017年6月29日,隨著時任濟鋼鍊鐵廠廠長李丙來一聲指令,濟鋼3200高爐1號和3號出鐵口順利出完最後一爐鐵水,濟鋼鋼鐵產線停產工作拉開帷幕。

始建於1958年的濟鋼,是新中國第一批地方骨幹鋼鐵企業、濟南市工業支柱企業。巔峰時期,濟鋼的鋼鐵產能超過1200萬噸,位居中國十大鋼企行列。風雲一甲子,濟鋼產鋼過億噸,貢獻利稅350多億元,養活了無數濟南家庭。

但在國家推動鋼鐵產業“去產能,調結構”和濟南著力治理大氣汙染的背景下,濟鋼走到了十字路口。“濟鋼地處泉城濟南,與沿海鋼企相比,物流成本高,效益相對低,環保壓力大。”濟鋼董事長薄濤說,在國家推動鋼鐵去產能、調結構和濟南著力治理大氣汙染的背景下,濟鋼同樣需要做出大貢獻。

2016年底,濟鋼“關停主業,轉型發展”的戰略方案獲得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准。方案要求2017年底之前,濟鋼的鋼鐵產線安全停產;停產3個月內,基本完成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山東省政府成立工作組,有針對性地提出“安全停產、職工安置、項目落地、轉型發展”四大戰役。

千萬噸級鋼鐵企業整體關停主業,國內還沒有先例。“從最壞處著眼,從最難處著手,做最充分的準備。”濟鋼總經理苗剛介紹,濟鋼建立了“全流程確認、全方位互保”工作機制,統籌謀劃,做到方案無缺陷、風險有預案、責任有界定、領導有抓手,環環相扣,穩中求進。濟鋼還就停產過程做了22次桌面演練,從源頭梳理風險點。

在“要求高於平時、紀律嚴於平時、處分重於平時、問責快於平時”的責任標準下,2017年7月8日,濟鋼鋼鐵產線正式關停。薄濤說,停產過程整體平穩,有驚無險,未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

“像做夢一樣。這麼大的鋼廠,說關就關了。”李丙來說,包括3200高爐在內的許多裝備,只用了幾年時間,與設計壽命相比還是新的。親手將自己建設起來的設備停掉、拆掉,怎能不讓人心痛?

2017年7月濟鋼關停鋼鐵主業,當年10月鋼鐵價格就走出了低谷,許多虧損企業大把盈利。當記者問薄濤是否“關早了”,他回答說,短期利潤那是“小利益”,長遠發展才是大局。

難!營業收入驟跌八成

濟鋼的轉身,也是員工轉型的起點。佔總營收90%的鋼鐵主業全線關停,濟鋼2萬多位員工何去何從,是一道高難度選擇題。

“對多數職工來說,感情上無法接受,組織上堅決服從。”薄濤說,在濟鋼工作曾經是這座城市市民的榮耀,這裡有許多“父子兵”“夫妻檔”,許多職工從出生、成長、就業、成家都在濟鋼。讓他們“離家”,感情上難以割捨。

為確保安全穩妥分流職工,濟鋼集團各級黨員和幹部深入一線聽取意見,在反覆溝通中解疑釋惑、尋求“最大公約數”。面對職工的訴求,濟鋼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分流安置過程“一對一”指導,對特殊困難群體精準幫扶。

濟鋼為職工設計了自主創業、內部退養、買斷工齡、再就業等14條安置渠道。其中,男性工齡達到27年、女性達到22年,濟鋼允許選擇內部退養。“這部分人數量很大,很難再就業,也不願意找工作了。”薄濤說,提前退養是他們最認可的安置方式。

對有意再就業的,濟南市、母公司山鋼集團、濟鋼共同承諾“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並徵集近3萬個就業崗位,形成了“存續企業和轉型發展項目安置一批、山鋼集團其他企業安置一批、地方國企安置一批”的方案,實現了安置崗位對就業人員全覆蓋。

最終,濟鋼職代會以92.9%的贊成票通過職工分流安置方案,19780名職工自主選擇安置渠道。目前,分流安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濟鋼本身重新吸納職工4300人,“瘦身”為轉型發展減輕了壓力。

人員分流的同時,資產處置也同步啟動。按照產能調整方案,除少數設施作為工業遺存保留,濟鋼大部分廠區將拆除裝備、平整土地。

經山東省國資委和山鋼集團批准,濟鋼將固定資產分批打包,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出售。巧合的是,在資產處置啟動整整一年後的2018年10月17日,濟鋼“東六包”資產順利摘牌。記者近期看到,對應區域的裝備和廠房已拆除完畢,土地平整工作正在進行中。

濟鋼資產管理部副部長周軍介紹,濟鋼納入公開處置的29個資產包已摘牌21個,即將進入大面積拆除施工階段;4300mm寬厚板生產線轉交山鋼集團其他生產基地。濟鋼計劃到2020年上半年,完成所有資產的摘牌和拆除。“部分立體作業的裝備,拆除週期會比較長。”

關停主業、分流職工、變賣資產,濟鋼的產值出現大幅下滑。當年8月,濟鋼營收從20億元驟降到4億元。面對“難看”的財務數據,濟鋼財務部門有人當場哭了。

新!綠色轉型初見成效

關停鋼鐵產能之後,李丙來帶領60多名技術骨幹來到濟鋼鍊鐵焦化技術服務公司,轉型從事生產服務,去年創造了3000餘萬元的產值,一些職工收入數倍增長。

鋼鐵產業沒了,在崗職工“嗷嗷待哺”、離退休人員還需要保障,濟鋼還需要前行。一年多時間來,濟鋼用發展的思路破解難題,圍繞其人力、資產、技術等資源優勢,試水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型產業,通過盤活存量與建設增量並重、快盈項目與未來工程並行的方式,轉型新產業,培育新動能,元氣初步恢復。

一方面,快盈項目有效保障短期過渡。濟鋼規劃發展部政策研究室業務經理韓晰宇說,為確保職工安置和產業接續,濟鋼實施了一批週期短、見效快的項目:濟鋼城市礦產渣土運輸分公司一期100輛清運車,清理運輸城市建築垃圾,投運次月就開始盈利,如今每月營收保持在600萬元以上;出租車公司車輛保有量已達220輛,累計安全運營超過400萬公里。

另一方面,人才、廠房、設施資源有效盤活。依託濟鋼舊廠區建設的順豐分撥中心,每天可配送快件逾40萬份;濟鋼多式聯運集裝箱班列實現一週三列運行;16家存續企業復甦,去年全部實現盈利。

同時,新產業新動能快速成長。在山東省、濟南市兩級黨委政府支持下,濟鋼新建設的環保新材料產業園和“四新”產業園納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黃河基金小鎮”項目完成10家基金公司註冊;濟鋼“創智谷”首期已入孵72家企業,獲評山東省級創業孵化基地。

新產業漸成氣候,逐步填補主業關停形成的收入缺口。數據顯示,濟鋼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147億元,接近鋼鐵主業關停前的50%;完成考核利潤總額2.19億元;職工人均年收入同比提升13.7%。

“吃飯”的問題得到解決,但倉促轉型導致的產業過於分散、主業不突出的問題也浮現出來。為此,濟鋼錨定新動能,著手整合產業、形成體系、補全鏈條,培育“新脊樑”。

薄濤介紹,濟鋼未來將圍繞物流產業、園區運營、城市服務等領域,打造產業集群,從中培育新主業。這些產業無一例外更加綠色環保,擺脫濟鋼過去的發展路徑。

例如綜合建築垃圾清運與回收、汽車拆解和廢鋼加工、混凝土生產等項目,濟鋼提出“到城市裡挖礦”:從建築垃圾中回收混凝土塊,提取石子、廢鋼重新利用,其他材料通過3D打印技術生產異型建材,使建築垃圾100%消化。這個被濟鋼命名為“城市礦山”的工程,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

“濟鋼以前是一個排放型企業,現在已轉變為一個消納型企業。”薄濤說,“新濟鋼”將更加高端、更加綠色、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對未來幾年的發展,濟鋼定下了“小目標”。2018年底舉行的濟鋼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用2到3年的時間,使經營規模恢復到停產前的水平;用5年時間,實現經營規模較停產前翻一番、達到600億元。

“附之驥尾,可致千里。”薄濤說,濟鋼的轉型趕上了好時候。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為濟鋼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孕育著濟鋼的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