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素建築設計 | 桃源村


宀屋位於通向村子內部的小路一側,緊鄰敘五祠(古九祠之一)。四周農田環繞,相對獨立。房子體量很小,佔地只有60平米。建築原狀為兩層,一層堆放農具,二層由於木屋架高度很低,基本處於空置狀態。屋頂為普通穿鬥式木構,但已經幾近腐朽,牆體則為當地慣常空鬥牆做法。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點狀燭燈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二層空間因屋頂的抬高留出縫隙,空間圍合感被徹底改變。新屋頂同老牆之間的空隙使得內與外有了更多的互動:祠堂、田園、山巒的景觀從不同的方向湧入內部。有了屋頂的庇護,在二層的公共空間,村民可以從新的視點欣賞村子裡熟悉的景觀。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祠堂、田園、山巒的景觀從不同的方向湧入內部。

宀意為覆蓋,這個簡單而古老的手法成為這幢小房子唯一的形式動作。從材料到做法可見之處,全部採用了在地的方式;而承重加固等不可知之處,則用了現代的技術和材料。來獲得一種隱形的“現代性”。這則小品建築採用了這種“以新修舊,如舊補新”的方式,達到一種微妙的在地感和現代性的調和。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2

竹園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竹園”位於城市周邊典型的鄉村環境中,是乳業企業的奶牛生產基地中植入親子兒童園的“活化”項目,親子家庭可以在這裡體驗健康牛奶生產鏈的源頭,同時親近自然和土地。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竹,從古至今既用作器物,又被賦予人文情懷。竹材易得,生長週期快,便於加工。建築師充分利用鄉村手工勞作的資源,在傳統竹工藝基礎上探求當代的手工藝建造方式,希望通過竹建重構鄉村生活、農業和景觀建築並滿足。並滿足當代迴歸自然的文化需求。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3

樺樹村口鄉村鋪子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鄉村鋪子位於村口,在傳統的鄉村裡,村口是村落和自然的分界點,有標誌和分隔,交通組織,有休閒集會功能。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通常村口要有棵大樹,還有個亭子,村中有個廣場,村邊有宗祠和家廟,才能說是完整的村子。鄉村鋪的屋架採取了傳統中國的木構做法,設計參考了皖南和婺源鄉村的一些公共建築形式,如路亭、廊橋等。所以這裡可以算是一個回溯到傳統江南文化裡的公共空間。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4

烤煙房民宿改造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貴州桐梓縣是中國西南的主要菸草產區之一,村子以菸草種植為主要產業,維持著手工烤煙的傳統。隨著產業轉型,和新型密集式烤煙房的建設,滿足手工操作的傳統烤煙房已經失去意義。烤煙房作為手工烤煙時代最具標誌性的產業景觀遺存被大量廢棄和拆除。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建築師希望對烤煙房進行改造和更新,來保留傳統產業記憶,尋求烤煙房在下一個時代中存在的可能性,成為一個村莊一代人的記憶。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活動推薦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5月26-31日半農學院臺灣農文旅精品項目+鄉村建設深度參訪活動最後報名中。點擊圖片瞭解詳情。

5

直向建築設計 | 所城裡社區圖書館


所城裡前身是明代海防奇山千戶所,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現在,這裡是市區保留的傳統歷史街區,也是老煙臺生活的標誌之一。所城裡社區圖書館則是由近300年曆史的張家祠堂附屬院落改建而成。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首先,我們對原有院落中的牆面、門窗、屋架、鋪地等構造系統進行了梳理與修復。在此基礎上,設計選擇將一套迴廊系統植入歷史院落,而非將舊有建築完全封存起來。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院落中植入了一套迴廊系統

迴廊系統重塑了進入院落空間的秩序與層次,使院落的空間劃分從“一”到“多”, 確立了基本的空間使用格局:一個可供靈活使用的戶外場地以及四處綠化院落。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從東側看入口處迴廊及庭院

迴廊系統的鋼結構主要由彎折的鋼板與門型鋼柱構成。在構造的整合性思考中,我們嘗試將建築中的工程問題轉化為空間體驗建立的一種切入途徑:彎折的動作本身使鋼板變成結構,從而省去了一般意義上的主、次梁系統;在兼具組織排水功能的同時也讓整個結構系統產生一種輕盈、漂浮感。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迴廊系統將各功能空間串聯起來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閱覽空間夜景

6

富春俱舍走馬樓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走馬樓”是一個四合院式的徽派老宅的移建,由於位置正處碼頭,因為被改造成為一個酒店的接待廳和酒廊。整個老宅的佔地面積很小,天井就佔了不少空間。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在天井的局部可以開啟一個“傘形”獨立裝置,來解決空調密閉性,雨水收集和採光通風等一些系列問題。“傘形”下方可以騰出更多空間放置沙發,同時也可以讓“雕樑畫棟”更好的呈現。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7

米思建築 | 蔣山漁村更新實踐


在現代城市化浪潮的衝擊下,鄉村沒落成為了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米思建築受南京高淳蔣山漁村的委託,以滿足原住民對現代功能和文化生活的需求為最基本目標,制定了鄉村更新計劃。希望從鄉村本源的“人”的角度出發,用片段式的改造和建設來改變這個固城湖畔的小漁村。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8

柴米多農場餐廳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這裡原本是一組被廢棄的辦公室,而今它被改造成了一個集合農場餐廳,農產品超市和集市的社會活動場所。


9

太陽公社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紐約時報稱其為中國農村復興的一種可能性。

太陽公社是一個社會環保型的項目,建築師以當地的材料毛竹構和溪坑卵石,建造了這間適於田間地頭的茶棚豬圈,造價低廉,但是卻易拆卸和重修。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屋頂的毛竹構的編織發動了當地所有村民。正如太陽公社的理想:“讓每一顆在塵世中奔波的心有一個地方得到休息。”這個鄉村裡的烏托邦同樣也是對手工藝的一次復興。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0

石塘村互聯網中心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石塘村的“互聯網小鎮”計劃,是今天中國鄉村城鎮化的一個縮影。在中國的傳統鄉村,大房子並不多見。基於對公社禮堂記憶的喚醒,才自然生產了兩坡屋頂。


而裝配式的杆件解構則是對溫室大棚輕鋼解構建造類型的一個發展。這裡除了起到會議的作用以外,也作為村民聚會民俗延續的一個場所。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

三甲屯南院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在周圍新農村住宅包圍中的南院顯得分外特別。老房子的業主黃先生一直生活在南寧,她一直致力於在廣西開展鄉建和兒童自然教育活動。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這座老房子得以完整的保存,成為村屯唯一的記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裡是一個鏈接了城市和鄉村的建築,但它富有生活氣息,村裡的小孩都喜歡來這裡玩耍,因為這裡有很多個院子供他們穿梭,這是一個完全開放式的公共場所。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11個農村改造案例,這樣的設計正能量爆棚


就是這樣的一小股設計力量

他們正慢慢地改變中國最偏遠的農村面貌

農村可以暫時性的經濟落後

但設計所帶來的影響

正在逐漸改變著它們

讓最偏遠地區的人民

享受到最先進的設計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