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技巧:七分採訪

干货 | 采访技巧:七分采访

干货 | 采访技巧:七分采访

一篇成功的新聞作品需要“七分採訪三分寫作”,可見採訪是新聞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要使採訪事半功倍,記者應在採訪前、採訪中、採訪後等方面多加留心。得心應手地運用採訪技巧,是一名優秀的記者所應具備的素質,但這種素質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和提升。

採訪前

積極充分地做好採訪前的準備工作,是一次成功採訪必不可少的過程,也是重要的採訪技巧之一。否則很難將採訪順利完成。那麼一次成功的採訪,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平時準備

平時準備是一種厚積薄發的準備。這種準備包含文化、社會、歷史、人物等各種知識的儲備,也包括對某一新聞事件的持續關注。一旦需要採訪當事人,就可以對採訪對象、所涉及事件發生的有關方面,做到心中有數,提問有的放矢。

臨時準備

採訪前有針對性地對有關採訪對象的背景、事件、環境、現狀、原因、問題等進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準備包括反覆醞釀主題,深入瞭解事件內幕或人物背景,分析受眾對事件的期待和訴求心理是什麼等相關問題。

細節準備

採訪前的細節準備也很重要。比如自己的衣著打扮是否得體,採訪用的攝像機、三腳架、電池、錄音機、照相機、筆、紙是否可用等等,做到萬無一失。

訪前準備

要懂得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比如報道一次地震災難,應該具備一些地震常識,如果不知道震級是什麼,不知道裂度是什麼,在報道中就會出笑話。

採訪中

氛圍

在被採訪對象的心目中,記者就是一個陌生人,要使這個陌生人開口說話,吐露心聲,記者需要在看似平淡的寒暄或閒談中,營造出寬鬆的採訪環境,藉此探求對方的性格、愛好和思想,巧妙的縮短與對方的距離,幫助記者消除對方的陌生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創造出一種輕鬆融洽的提問氣氛。

提問

某記者去採訪泰勒,他問道:“泰勒先生,可否請您解釋一下相對論與現代空間時代的關係?”泰勒瞪大眼睛說:“我怎麼能解釋呢?愛因斯坦用了13年時間才確立了這個公式。”

這次採訪沒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記者提出的問題不夠恰當,提得太大。可見,正確提問在採訪中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那記者在採訪中該如何恰當的提問呢?

巧妙切入主題

某記者去採訪一位警察勞模,見面問了很多,但他總說一句話:“那是應該的”。後來該記者發現這位勞模胳膊上有一個傷痕,經追問知道這是他抓捕疑犯時受傷所致。於是該記者改變了採訪計劃,就從他胳膊上的傷痕說起,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切入點是採訪對象的興奮點,大到被採訪對象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情感性格,小到鄉土鄉音、飲食、服飾習慣,乃至一句話等等。採訪要如何切入,也就是採訪時話從哪兒說起,問題怎樣提出來。巧妙的切入能順利的瞭解和掌握所需的新聞材料,尋訪到採訪的真諦。

干货 | 采访技巧:七分采访

善用提問方法

開門見山。也就是說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這種方法適合採訪一些領導幹部以及專家學者等,因為他們都是有知識、有見地的人,跟他們交談無需繞彎子。當然,這裡所說的開門見山,也不是見了面就直盯盯地問,在提問之前,簡要談上幾句得體的話也是很講究的。

迂迴啟發。也就是說不直接提問,而是從側面繞點圈子,然後再把談話引上正題。這種辦法適用於不肯談、不善談,而且見了記者就拘束的人。在談話前,儘可能地熟悉對方的特點,從對方最熟悉、最關心的事情和問題談起。比方說,可以談一些社會觀象、自然現象,以至柴米油鹽等,這些繞圈子的話實際上也是在溝通雙方的感情。

激將刺激。有的採訪對象,心裡有很多話,可由於種種原因,卻不願意談,或者只是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就要適當採用刺激對方的辦法,用比較尖銳的問題激發對方,促使對方談心裡話。

拋磚引玉。有時採訪對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工作生活已經成了習慣,覺得沒有什麼值得談的。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可以講一些類似的事例,引起對方的聯想,從而讓對方談出更多有價值的話。但切忌不可誘使對方說假話,也要防止對方為迎合記者的口味順著竿子爬,講一些捕風捉影的東西,完全失去他自己原有的價值。

恰當驗證。在採訪中常常會有些事情或情節、數字、時間把握不準,這時就需要記者在提問中核實求證。如果直截了當地讓對方重複回答,既不禮貌也容易引起對方反感。此時可以把需要證實的問題當作已知的問題提出來,引起對方的注意,或暫時先把沒聽清的問題記住,根據採訪的進程、氣氛與環境,找合適的機會逐一進行驗證。

粗細結合。在問過“你對婦女解放有什麼看法?”“你怎樣看待核戰爭?”此類廣泛開放性的問題後,為了防止泛泛而談,記者要接上嚴密的提問,多問幾個“比如——”、“您能舉個例子嗎——”、“這是不是像——” 、“這樣說是什麼意思?”這樣的問題。

傾聽

傾聽,是記者採訪中常用的方法。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被採訪者的信任感,讓對方打開話匣子,並在對方的敘述中找到新聞的亮點。記者在採訪中該如何聽呢?

聽全面介紹

全面是相對而言的,可以是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可以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可以是一個問題的發展變化,也可以是一段工作的方方面面等等。到一個單位採訪,先聽聽全面情況,是被採訪單位所希望的,也是採訪者應該履行的義務。它既可以增加感性認識,瞭解整體情況,還可以避免漏掉新聞。

聽突出問題

採訪要聽,但對“聽”不能平均使用精力,要注意聽到突出的問題、新鮮的觀點、得力的措施、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或生動感人的事蹟等等。

聽典型事例

採訪要聽事兒,但怎麼聽事兒,聽哪些事兒,很有學問。一般來說,事例不分大小,只要典型、感人、就應該激起採訪者的興趣,吸引採訪者的注意力。聽事兒要考慮反映問題的角度和不同側面,要多聽眾人關注的事例,迫切要求回答、解決、提倡、糾正、堅持、發揚的事例;聽那些能夠觸及靈魂、解渴管用的事例;還要聽有結果、令人信服的事例。

聽細節過程

多數情況下,記者都是事實發生的遲到者,要通過回憶、提問等方式,獲取被採訪者的真情實感。

聽分歧意見

俗話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採訪中遇到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並不是壞事,有時還要特意瞭解不同的看法、意見和反映。注意聽取分歧意見,有利於發現新線索,挖掘新事例,核准基本事實。

觀察

觀察,就是記者用自己的眼睛採訪。採訪過程中記者不僅要善於觀察採訪現場,通過一些細節獲取信息,豐富寫作內容;同時還要善於觀察被採訪者的情緒和狀態,及時調整話題內容,學會捕捉細節,採訪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記者的眼睛,要擦得明亮,別人不注意看的,記者要觀察,別人看不清的,記者要看透,別人眼簾溜過去的,記者要盯住。

在採訪時應觀察些什麼呢?

首先,要觀察和新聞有關的基本事實;其次,要抓住能夠充分反映事件本質的細節。例如,在採訪人物時記者如能對採訪對象的服飾進行仔細觀察,在寫稿時通過對採訪對象外形的細膩描述,就會傳達出他的職業、個性愛好、經濟條件、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信息,從而使被訪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對被採訪者所處的環境、經歷以及被採訪者的情感變化和心理波動等的細緻觀察就會把採訪對象寫得更好、更活、更深。

記錄

記錄,是記者採訪必不可少的環節,在一次採訪中,如果只採訪不記錄後果是不可想象的。記者採訪做記錄,主要有筆記、心記或錄音三種方式。

筆記,即記者採訪時將所見所聞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過手中的筆,記錄在採訪本上的記錄方式。筆記的內容要選擇,筆記的方法要講究。交談時筆要簡記側重於心記,既可多聽多想,又不至於影響談話的氣氛。交談後要追記,側重於把談話的情況補充上,以免忘掉。

心記,即記者在現場採訪時,將所見、所聞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強記心中,心理學上叫做“有意識記”。在以下情況下最好用心記:採訪普通群眾,即閒聊;遇到的事實稍縱即逝;受客觀條件限制,不便用筆和紙作記錄;採訪對象不願接受採訪或不允許做文字筆錄,如隱性採訪等。

錄音,即用錄音機或者錄音筆作採訪記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別是人物專訪常用錄音記錄,其好處是記錄真實、準確,而且可以作為資料和證據,也便於記者騰出手來傾聽、觀察和思考。

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記錄,在記錄時都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

真實準確。在新聞採訪中,首先要記好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果,也就是記住新聞中的五要素。

真情實感。包括:記基本情況,腦要記全貌,筆要記概況;記重點人物的身世,腦要記印象,筆要記特長;記故事梗概,腦要記情節,筆要記主線;記特色,如至理名言、風土人情、秘聞軼事,腦要先記,筆要補記;記採訪者所思,有時在採訪的一瞬間會閃現出一個問題,不便深思,也不便尋求解答,可以先記下來,待以後處理。

觀點明確。這主要著重記好要點、難點、疑點,上級精神和群眾情緒的交匯點,採訪者容易忘掉的易忘點。

思考

採訪的過程,就是想主題、想角度、想體裁、想事實、想特色的過程。在採訪中,記者應該開動腦子,做到勤于思考、善於聯想、深入分析、抓住要害。有了這些“想”的基礎,才能下筆如流水,寫出真正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作品。

記者在採訪中要怎樣想,想什麼?採訪事件新聞,要想問題的針對性、宣傳的指導性;採訪人物通訊,要想事蹟的典型性,情節的感人性;採訪一個單位的業績,要考慮事物發展的變化性、全面性;採訪研究性報道,則重問題的普遍性、給人的啟發性。

細節

在採訪中,記者的一些細節對採訪的成敗也很重要,記者的舉止、情緒、衣著,甚至怎樣記筆記、遞話筒等對採訪都有影響。在採訪中記者要注意哪些細節呢?

注意交往中的禮貌。現代人的素質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價值,對媒體不再有以前那樣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體中如何充分發表自己的言論。這就要求記者不能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記者往往會讓採訪對象避而遠之,不能瞭解到採訪對象的內心。

注意對方的地位身份。提問得體,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也不要太讓對方難堪。特別對於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隱私的話題,突如其來的提問會讓對方措手不及,有個性一點的採訪對象乾脆會拒絕回答。所以更要尊重採訪對象,說出採訪內容、範圍,在徵求對方意見後,再以對方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提問。這樣才能使採訪對象在輕鬆的心態下接受採訪。

記者在對方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傾聽,認真記錄,不要隨意打斷,也不要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筆等。

採訪中要運用好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它有時能傳達出比有聲語言更為豐富的信息,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認真傾聽的姿勢、關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傳達給對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對方得到這種反饋,就會更有興致地往下說。而沒有表情的面龐、懷疑的目光、意義雙關的微笑等,則會讓對方感到不安。把握好一些微小的細節很容易得到採訪對象的心理認可。

干货 | 采访技巧:七分采访

—END—

干货 | 采访技巧:七分采访

加入南傳交流學習群,為小夥伴們答疑解惑啦!

只要你渴望媒體展示的舞臺,南方傳媒書院就是你的目標!

別再猶豫,南傳需要你的參與!

(詳情請參考推文最後一條的招募令

干货 | 采访技巧:七分采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