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棍棒底下出孝子,那在当代我们该怎样教育子女?

忆往惜岁月如歌


在实际教育中,有的孩子实在是太顽皮,再骂也没用,不打不听话,如果说从小到大完全没有动过手,我是不太相信的,但问题在于我们中国人似乎习惯性地将打人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甚至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

我们家长朋友们很容易被传闻带节奏,何况这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俗语?一代一代都是说孩子要打的,怎么打人就不对了呢?

那么,我们的老祖宗真的讲过教育孩子要动手的吗?难道我们看电视剧里先生,老师抽孩子,都是编出来的?我们不妨先看看最流行的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是怎么讲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很有名,但是这里面的“教”并没有打人的意思,中国古代的教都作传授,交流的意义解读。

这里面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不爱读书,孟母给他换环境,孟子不爱学习,她折断了织布机的梭子教导孩子。如果说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孟母也不用三迁了,先把孟子K一顿,再出去把小贩都赶走就行了。

下面那个窦燕山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也是说给孩子请老师,为孩子做榜样,不是说这五个孩子都是因为长期被殴打,所以才成材的。

孔子在《论语》里,孟子在《孟子》里,提出的都是交流,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学生睡觉,孔子也只是嚷嚷一句“朽木不可雕也”,根据历史记载,孔子人高马大,威风凛凛,是商朝贵族的后裔,完全可以冲上去把白天睡觉的宰予暴打一顿,让他以后不要懒惰。

换言之,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讲究文明教育,以德服人的,为什么又会有棍棒出孝子的俗语呢?而棍棒真的能打出孝子吗?

根据研究,打小孩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而是全球所有地区都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

通过辱骂,殴打小孩要纠正孩子的行为出自人最原始的能力,不止人类这么干,其实猫,狗,狮子,猩猩等等许多大型动物在教导孩子时,都会使用暴力手段。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古代先人对于教育的基本态度都是启发,引导为主,以讲道理为主,而不是动不动就打人。

那么,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了,中国还是流行暴K孩子呢?这又与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传统伦理观依托宗法制原则,在这种原则里,子女必须无条件接受父母的要求,所谓“父为子纲”。因此,在父母面前,孩子是没有人权的,而家庭教育又是家事,是社会无法干预的。

那么,中国家长拥有对孩子的任意教育权,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接受过教育孩子的训练,那么自然会根据直观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就是辱骂和殴打。

而又由于这种伦理关系在,家长会认为自己殴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我生,我养,我教,我打。

这就是棍棒出孝子的根源。

但很遗憾,中国自古以来都不缺暴力教育孩子的故事,可是比起成功的,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不成功的。

现代教育也是一样,偶尔使用暴力并不会造成问题,但是如果将打人作为灵丹妙药,作为基本教育方式,动不动就要打,就要抽,就要K,就要械斗,那问题就大了。

为什么呢?因为暴打一顿之后,其实并不能真正确定孩子是不是知错了。我们认为暴力让孩子认识错误的方式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的。

因此,根据调查和报告,被打之后,很多孩子并不真正服气,只是忍耐,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更糟糕的是,从小打到大,家庭环境异常紧张,一旦孩子能够独立,就很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的崩溃。

正如我们古代历史故事中看到的,张居正教育万历皇帝,结果皇帝长大了,却抄了张先生的家,还差点把他拉出来鞭尸。

暴力教育建立在害怕的基础上,等孩子长大了,不怕了,那他们可能会良心发现,发现家长的用心;也可能造反了,天天盼着你们早点死掉把房子交出来。想想也正常,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恩”是棍棒,那“报恩”的方式估计不太会美好。

文明教育,理性教育,科学教育,其实家庭教育是很深奥的,需要家长不断探索,像动手打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原始方法,还是要尽早摒弃。

俗话说:好的教育,不仅来自于老师,更来源于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身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这几点,爸妈们赶快来看看吧~

01

父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教育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性格,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会促使孩子在对待事情时的思维态度与行为想法的不同。

积极的家长会促使孩子进步,而消极的家长则会造就悲观的孩子。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两对母女看到同一个乞丐跪在路上乞讨,孩子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他跪在这里?

其中一个妈妈说:看到了吗?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将来就会变成他这样。

另一个妈妈则回答说:看到了吗?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帮助他们。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第一位妈妈的回答,以悲观消极的态度去告诉孩子一个结果,让孩子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不幸的形象,带给孩子更多的是恐惧、害怕,让孩子对社会充满一种恐惧感。

而第二位妈妈则希望孩子以后成才能帮助这些遇到困难的人,相当于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告诉孩子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唤醒的是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想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很显然,相比第一位妈妈,第二位妈妈以积极的态度去让孩子好好学习,更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通过这则事例我们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善与恶,好与坏都是父母从小灌输给孩子的,要想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好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教育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02

有的时候鼓励比责骂更有效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真诚的赞美就能让我多活两个月。

诚然,赞美对人起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点放在孩子身上也同样奏效。

记得蛋蛋小时候,最害怕考试了,一到考试那几天心情就很低落,不爱说话。

有一次考试考了59分,全班最后一名,蛋蛋拿着成绩单回来后,我们刚一问,他害怕被我们责骂,自己先哭了出来。

我安慰蛋蛋,告诉他:“儿子,这次你考了最后一名,这下就没人会超过你啦,你只要像体育课那样,虽然你跑在最后一个,但只要你往前跑,就一定会有进步。”

等到下次蛋蛋考了81分,我告诉他:“蛋蛋,你比上次进步了十几名哎~”

再后来蛋蛋考试考了95分,我又告诉他:“蛋蛋,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了9名,继续加油!”

从那之后,蛋蛋再也不害怕考试,每次都会很自信,回来主动跟我们分享考试的情况。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不想拿第一,没有哪个孩子会想着考不好,他们也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看。

一遇到孩子成绩滑落就责骂孩子的家长有很多,每次责骂后,不但成绩没有上来,反而越考越不行的孩子也很常见。

当孩子努力了,没有成功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上来就指责孩子没有努力,没有付出,而是要给孩子支持,试着鼓励孩子,一次次的鼓励会让孩子越来越进步,比起一味的责骂,有的时候鼓励更有效。

夸赞孩子,孩子才会敢于去挑战更难的任务。

教育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好的方式很重要。

03

想法不分大小,父母要鼓励孩子

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为什么女孩子可以穿裙子,男孩子不能穿?

为什么老师说地球是圆的?不是方的,椭圆的?

为什么太阳永远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为什么……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孩子善于思考是好事,当孩子的天马行空得到认可,他会很愿意去思考、去发现,这会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创造性和思维方式。

两对母子坐在庭院里聊天,孩子说:“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其中一个妈妈说:“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瞎想。”

另一个妈妈没有给“胡思乱想”的孩子泼冷水,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

30年后,这个小孩子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美国著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所以,父母的说话方式会影响孩子,不好的说话方式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遏制孩子的奇思妙想。

当孩子满心欢喜与你分享他的创意和想法时,不要随便轻视孩子的童真,孩子的想法不分大小,一定要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孩子创造的能力。爱孩子,从每个细节,每句话做起。

04

懂得倾听才能了解真相

真正的教育是一场修行,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是单纯的。

大人要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随意揣测孩子。

有一段很经典的对话,相信你一定听说过:

一个孩子拿着两个苹果,妈妈问孩子:“你有两个苹果,可以给妈妈一个吗?”

孩子没有回答,在两个苹果上各咬了一口,妈妈很失望地转过身去,叹了口气,心想孩子怎么能这么自私,没想到孩子说了句:“这个最甜,给妈妈。”

相比苹果的甜,孩子的甜更甜到妈妈心里。

学会倾听是一门艺术,无论何时,孩子都是爱父母的。

如果你还不懂得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试着蹲下来去跟孩子沟通,这会给你们的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改变,你会发现孩子永远是爱你的,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用好的方式教育孩子,做个正能量父母,让孩子生活得快乐舒服,自由自在。




单节定点正骨张伟康


这句话是对的,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饱寒着多少历史教训,记得我的父亲在我儿时的时候就曾经跟我讲过,过去曾经有个地主人家,家庭条件很优越,母亲生了个儿子,一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致于到了成年以后,因为自己犯事被政府抓了起来,最后要进行行刑,临刑之前,官吏问他最后还有什么请求,他告诉他们,只想见自己的母亲最后一面,官吏同意了,母亲也来了,看到儿子五花大棒,母亲失声痛哭,最后儿子告诉母亲,他还想再吃一次母亲的奶,母亲同意了,谁知儿子将母亲的乳头咬了下来,害得母亲痛得死去活来。儿子此刻才知道,要是在他很小的时候,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母亲就能很好地教育好自己,也不会出现今天的这种严重的情况。历史是面镜子,如今很多人家家庭条件都很好了,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依然还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思潮,但愿过去的历史不要在有些家长的身上不要重演,当发现子女有些不好的行为时,先是引导和教育,实在不行,该棒打的时候,还是要棒打,今天您容忍了他,以后您就会害了他。同时也会害了您自已,害了我们这个社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只有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之中将自己好的言行好好地在子女身上得以传承,您的孩子才会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3980484185861


棍棒底下岀孝子,这话在我家是正确的。兄弟姐妹一大群,着实不好管教,父亲脾气暴躁,我们犯了错轻则骂,重则打,规矩多,要求严。也挨过母亲的打,但只有两次。总之,没有哪个敢不听话,家里的各种体力活,我们都参加,没有人叫苦叫累偷奸耍滑。上了高中,发现父亲遇事会用平等的口气和我商量了,感觉自己终于有地位了,再大些,父母就成了我们的保护对象。刚参加工作,每月挣501块,但过年回去差不多交给父母1000块,再给父母念念工作成绩,二老还是很开心的。父亲之严厉影响很大,我的外甥回了他家就是霸王,来了我家规规矩矩,根本不敢造次,捣乱了,父亲吼他一声,立马吓哭。现在看来,父亲的棍棒教育没有失败,连外甥都给吓成了名牌大学的博士。家里没规矩的也见了不少,也不是教子都失败,但确实有不算成功的。各家有各家教法,适合为好吧。


芙蓉国君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俗话来自韩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经过历史不断演变传承而形成现在的俗语。

一、断章取义的教育方法

个人认为,这是对古人教育思想的一种断章取义。古人有很多教育名言,例如“因材施教”,又例如“言传身教”。

到底这种教育思想到底对不对呢?我觉得可以放大一些来看,数据出规律。古人治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秦始皇了,典型的“以暴治国”,而秦朝也只短短的兴旺了一个年代。

另一个熟悉的例子,就是“大唐盛世”了,唐朝的治国之策中十分注重法治,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这句话所强调的是“平等”,法治之下的平等。个人认为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子女的一个指导方向。

二、当代我们怎么样教育子女?

上文所述,教育子女应该平等,这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家庭地位上的平等

自古以来,我们都是认同一个观点: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放在现在,我们更多的认为父亲是家中的经济支撑。而同样的,孩子则是家庭未来的“顶梁柱”,那么为何不应该是平等的地位呢?

只是在家庭责任的分配上,大家有所区别。这就好比在公司里面,老板有辞退员工的权利,而员工也有辞职的权利。

2. 在法律上的平等

法律明确的规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赡养义务和责任,而同样,子女对父母也有赡养的义务。

3.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成人所拥有的是生活的经验,我们需要保护孩子而不是操纵孩子,我们需要尊重孩子而不是从力量上蔑视孩子;

而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平等,可以在以下方面去体现:

1. 家庭规则,共同遵守,而不是孩子遵守。例如咱们不希望孩子玩游戏,是否应该以身作则呢?

2. 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导师。不是“按我说的做”,而是“按我做的做”;

3. 不溺爱孩子。溺爱是一种最不平等的爱,就像咱们现在男女关系所说的“舔狗”,只有一方付出,另一方只接受。

4. 不以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并不能证明孩子多听话,只能证明家长除了在身高和力量有优势外,其他方面皆败给了孩子。而另一个层面来讲,暴力教育属于统治教育的一个分支,以“权”压人,是一种不对等的表现。


熊孩子专治


“棍棒之下出孝子”其实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有严厉惩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只是其形,而非其意。我个人的理解包括三个层面。

1、激励手段:赏罚分明是一种激励手段,棍棒也是同样的道理。然而绝不能将教育简单机械的建立在粗暴的刑罚之上,真正的培养训练是将激励效应内化为一种无形的感召力。见棍棒如见父母的淳淳善诱之心,真挚爱子之切。

2、简化的表达方法:棍棒是一种严厉负责管理行为,它是古人简化的表达方式。并非所有的所有的孝子都是靠棍棒教育而来,也并非棍棒就一定是肉体的打罚,内心的棍棒也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力。父亲的一个眼神、一句责备、一次无视都可能比棍棒还要厉害。

3、德育优于棍棒理论:我们看到了少量的棍棒成功案例,就将棍棒视若瑰宝。却忽略了大量依靠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孟母三迁等德育手段而取得成功的实例。棍棒可以作为辅助或补充手段,但绝不是最佳方式,最主要的方法。真正高明的教育靠得是点滴积累而非突飞猛进,凭得是心平气和而非暴风骤雨。


溜溜巴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教子俗语也许在古代适用。那是因为古时很多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决定他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无计可施,唯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

但是在如今我们并不提倡"棍棒"教育。为什么呢?父母的言行,处事方式其实无形中是在给孩子做榜样。你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在教子遇事简单粗暴 。据本人观察凡孩子有暴力倾向者,家长大多对孩子打骂较多。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看出对孩子幼时的教育的重要性。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成就未来。3—6岁是性格塑造的”潮湿水泥期“,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基本成型的时期,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地加以引导,用心培养。

建议对孩子的教育注意以下几点:

1 性格养成上,从小要有规则意识

在生活中尽可能给孩子立一些规则,最好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如逛超市时,提前想好告诉孩子我们需要买什么,而不是想买什么买什么。超市的物品丰富对孩子诱惑很大,如果孩子见到自己特别想要的小东西,也可答应但记住:只买一样。动画片深受孩子喜爱,可以约定每次只看两集,一天不得超过2次。不按约定将会取消第二天看动画的权利。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家长多用心,渐渐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有规则的孩子很少出现无理取闹,撒破打滚现象,他渐渐会明白约定的规则是他应该遵守的。

2习惯养成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中很多事情,孩子能做的决不包办。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有了很多第一次,对许多事充满好奇。作为父母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换拖鞋自己洗脚,并让孩子养成洗完脚自己洗袜子。开始不会家长要作示范,对孩子洗的袜子不论是否干净,都要大加赞扬,让他体会到干活的乐趣。还有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穿衣,大点的孩子可以让他整理床铺,和父母一起整理房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利于养成孩子独立,而不是凡事依靠父母的"妈宝男”。

3学习上,端正态度专心做事

尤其是孩子刚进入小学时,此时父母一定要多下功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学习桌上只放学习用品,学习用具要简单,如文具盒,橡皮,不要买那种带有玩具性质的。简单的学习用品,干净的学习桌面有利于孩子专心学习。

写字时:一定要工工整整,这是良好学习态度的开始。

放学后,要及时完成作业再吃饭再玩。这样在孩子的心中,逐渐认识到学习是第一的。有些家长会说,孩子放学太累先玩会再写吧!就怕孩子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最后不得不匆匆应付完作业了事。如果家长时间充足也可让孩子固定一个写作业时间点,总之写作业时间要充足保质保量完成。

最后提醒:孩子性格的养成,习惯的培养,都需要父母长期坚定而有耐心地去做。对待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地拒绝。


扉扉细雨


现在的时代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尊重个性和自由。特别是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深入应用,孩子们能够更早、更多的了解世界、认知世界,思维更加开放、活跃,不会轻易的盲从。对家长来说,受教育程度也比几十年前更高,各类针对家长的培训和学习书籍也是五花入门,因此,家长们也接受了很多新教育理念的冲击,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力和辨别力。

俗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移事易,现在的教育形势,个人感觉更多的要求家长要主动学习,并且学有所成,否则真的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导致时代在进步,孩子在进步,家长却在拖后腿。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首先要明确到底想要孩子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然后配合学校,制订计划,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特别是要结合子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既不可盲从,抱着老一套,也不可放任不管,更不能学一样,用一样,最后哪一样也不行,把孩子当成了试验品。

作为一名家长,我家的孩子今年下半年即将小升初。这些年来,我们家一直坚持“学习时,是家长,平时,是朋友、哥们。”

一是坚持平等交流。从他上幼儿园开始,不管什么事,首先要听取他的意见。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就采纳。如果不行,就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即使当时来不及解释,也会后面找机会解释。也就是,充分尊重他发表意见的权利。

二是营造快乐氛围。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笑,恰好我也喜欢听相声、看小品。我们俩最大的爱好就是玩词语接龙、接话把,比如给电视剧、小品甚至导航做捧哏等。我很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一是让儿子时刻保持一个好心情,二是有一个快速的反应力和较好的语言组织力。朋友们都说我们爷俩像一对说相声的。

三是培养独立精神。主要体现在做饭、订外卖、日常交通等方面。比如,有时候,我们会故意不做饭,给他两个选择,一是用我们的手机订外卖,一是自己动手做饭,而且必须炒一个菜。再比如,有时候,明明有空,我们也会让他自己做公交车去参加周末的英语培训班。平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会忍住,先听他讲,讲完了一块分析,说出我们的意见,然后由他自己决定去怎么实施。

四是在学习方面,我们采取的是“比着学,树榜样”。作为一名曾经的全市高考前五名,我有着充足的自信。我的目标是与孩子一起,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再重新学一遍,身体力行,告诉孩子,我能行,你也能行。目前来看,总体效果不错。孩子既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够正确的面对学习和成绩。

五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一点上,我一直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先读漫画书,然后是童话、寓言,然后是当代儿童作家的书,然后是经典名著,然后是通俗类的历史书。目前,孩子读5年级,正在读明朝那些事和国外的经典小说。

六是与孩子一起玩感兴趣的。我儿子扑克类和棋类(包括麻将)的游戏几乎都会,都是我教的。还有电脑游戏,都是我陪着一起玩。偶尔出去旅游,必须带上他。包括看电影什么,都是一起。平时在家里,没有外人,他从不感我爸爸,而是叫我的外号,我也不叫他儿子,叫小名。有时,我们甚至一起说脏话。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孩子是独立的、自主的。我对孩子有三点期望,一是能够自食其力的在这个世界、社会上生存下去,二是能够健康快乐,三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个世界谁也不欠谁的,但是亲情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缘分,珍惜缘分!


五戒1977


孔子曰:“因材施教”,但是古人多以严格为标准老教育孩子,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是放在现在的社会,依然还是因材施教的好,毕竟有些孩子根本承受不了,或者说父母将“严格”过分化,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前段时间出来一个新闻,在上海某大桥上,因为一个母亲停车训斥孩子,导致孩子一怒之下下车跳下了大桥,等救护车赶到的时候,孩子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关于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最近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的案件也闹得沸沸扬扬。

据吴谢宇的同学和朋友评价,他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待人热情,看到人会亲切的叫人名字,从没有看到他苦恼,沉默寡言的情况,成绩名列前茅,至于家事却很少外说,只知道他没有父亲。对于吴谢宇的杀人,甚至是杀母亲的事情,至今令他们感到难以置信。

有人猜测是因为其母亲对他管教太过严格,过分关注孩子成绩,才华,聪明能干的时候,却从不关心他们是否快乐。

但不管真相如何,这些事情都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关于孩子的教育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方式方法,时代变了,孩子接触的社会也变了,应该努力寻找跟孩子友好沟通的方法,有事情即使解决,以免在孩子内心堆积久了就会成为严重的后患。

关注我可以了解更多娱乐八卦和家居好物的优惠活动!


Collmi珂米


“在当代我们该怎样教育子女?”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大的教育问题,是多少代教育者都在思考和要寻求解决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答案。小编只是结合一些自己的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不同年龄段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幼儿阶段,主要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儿童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孩子有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在初高中阶段,就要注重孩子选择的能力,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碰见的问题。

2、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过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事情。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在孩子对某件事已经非常反感的情况下,再去强逼着去做,真的会“不甜”。切记,千万不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俩没有深仇大恨。

3、家庭教育中家长一方意见一定要统一,不然爸爸说这样,妈妈说这样,爷爷奶奶又要这样做,孩子到底要听谁的,想想都头打了吧?

4、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一,是孩子最初的教育起点,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一定要管理好自己。要想让自己为孩子感到骄傲,首先你得能让孩子以你为榜样

5、尊重孩子的兴趣,我们不要求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至少得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特长。让孩子以后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够多一条路。

6、适当“惩罚”教育。惩罚可以是体罚,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比如说零花钱,玩具等。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理”,利用高频的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强化物。

教育的方法千千万,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要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必须要依照科学,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地去教育孩子,促进孩子的成长。


小小魔方工作室


古人说的未必对,特别是这句“棍棒底下出孝子”,让人深恶痛绝,看看当今社会,任何职业都要有证,唯独做父母不需要证。

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废了多少孩子,现在居然还有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圭臬 。就单单从这句话的词面意思来说,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对你“孝”?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私,不要拿着自己自私,假装高尚来教训别人。

棍棒底下出来的孩子无非两种:一种是逆来顺受,没有自己的人格,没有自己的个性,重复着从古至今的循环,长大——听话——结婚——生子。一种是暴虐、叛逆,用父母对自己的加害去加害比自己弱的旁人。

现代文明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个人觉得作为父母最该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陪伴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当孩子在十五六岁后,“不听话”时,我们往往喜欢用孩子到了叛逆期,是正常表现,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有叛逆期吗?叛逆期一定就是和父母和老师对着干嘛?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孩子如果能和父母很好的交流,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叛逆期,那些所谓孩子叛逆期,不听话,管不了得说辞,你去看他们的父母,有几个是上进的,有几个是能和孩子正常交流的。(不要拿对孩子的说教,当成正常交流,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为什么小时候想快点长大?因为每天我们都浸润在被说教、被批评、被教训当中。有研究表明,孩子一小时被批评、说教的量比成年人一年的量都要多)

受篇幅所限,总之一句话:非常不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的你有责任、有义务抚养、教育他们,但没权力规划他的未来,更没权力用你的棍棒为自己打出一个“孝子”。真正的为孩子好的方法就是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