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六老漢”三代人鋪開綠色書寫璀璨人生!

38年,“六老漢”三代人鋪開綠色書寫璀璨人生!

38年,“六老漢”三代人鋪開綠色書寫璀璨人生!

荒漠裡寫下綠色詩行

——記“時代楷模”、市勞動模範集體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

  縛住黃龍,八步沙銘刻崢嶸歲月;鋪開綠色,“六老漢”書寫璀璨人生。

  38年前,古浪縣土門鎮的六個老漢,在一份承包治理沙漠的合同上按下了鮮紅的指印。38年來,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獻了青春獻子孫,前赴後繼,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把茫茫荒漠變成了蔥蘢綠洲,不毛之地煥發出盎然生機。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2019年4月,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榮獲市勞動模範集體稱號。

鏖戰八步沙

  “怎麼能讓莊稼不被風沙埋掉,怎麼能在這裡繼續生存下去?”成了那些年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一年又一年,沙子慢慢埋掉了田地,將他們逼上了絕路。

  1981年,古浪縣提出“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的政策,開發治理荒漠化土地,並把八步沙作為試點向社會公開承包。可是,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談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補貼,多少年後才會有收益?所以,政策出臺後,基本上沒有人響應。

  這個時候,在土門公社漪泉大隊當村委會主任的石滿老漢第一個站了出來。他說:“多少年了,都是沙趕著人跑。現在,我們得想辦法治住它。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村民讓風沙困死,村莊讓黃沙掩埋。治理風沙,我們共產黨員不帶頭,誰來幹!”

  緊接著,郭朝明和賀發林、羅元奎、程海、張潤元幾個老漢紛紛站了出來,在合同上摁下了紅色手印。從此,他們以聯戶承包方式,走上了漫長的治沙路。

  每年清明到立夏的一個多月時間,是壓沙植樹的黃金時節。“六老漢”便帶領家人齊“參戰”,6戶人家40多口一起上陣,年紀最小的只有10多歲。沙漠距離村莊七八里路,為了節省時間,他們就捲起鋪蓋住進沙窩。在沙地上挖個坑,上面用木棍支起來,蓋點茅草,叫它“地窩鋪”。那裡夏天悶熱不透氣,冬天寒冷牆結冰。“六老漢”白天在沙漠裡勞作,夜裡睡在“地窩鋪”。餓了吃炒麵,渴了喝涼水。有時大風一起,風沙刮到鍋碗裡,吃到嘴裡,沙子把牙硌得吱吱響。有時半夜突然颳起大風,窩鋪的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他們只好頭頂被子,在冰冷的沙坑裡捱到天亮。憑著頑強的毅力,持之以恆的堅守,年復一年地栽植花棒、梭梭、沙棗、白榆、檸條等各種抗旱樹苗,日復一日地撫育管護、封沙禁牧,守護這來之不易的一片片綠色。到2000年,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在八步沙植樹1000多萬株,使4萬多畝荒漠得以治理,近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亙古荒漠呈現一片綠洲。

挺進騰格里

  在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郭萬剛治沙的年頭最長。1982年,30歲出頭的郭萬剛辭去土門鎮供銷社的工作,接過父親手中的鐵鍬,開始了他的治沙生涯。隨後,賀老漢的兒子賀忠祥、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接過了治沙的接力棒,他們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30多年來,他們早出晚歸,頂烈日冒嚴寒,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默默地與沙龍“較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個喬、灌、草結合的荒漠綠洲在八步沙不斷延伸。

  時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八步沙已得到徹底根治,八步沙林場兩代治沙人又主動請纓,向騰格裡沙漠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地段,遠離林場25公里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風沙口進發。從2003年開始,他們在治沙現場搭建的窩棚中度過了十多個春秋,先後承包實施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項目、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項目、省級防沙治沙、三北防護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2000多萬株,造林成活率達65%以上,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60%以上,相當於再造了一個八步沙。

  同時,林場積極與途徑沙區的公路、鐵路、油氣管道公司銜接,承建完成西油(氣)東輸、幹武鐵路、省道308線、營雙高速、金武高速和S316線等通道綠化工程200多公里。實施的西油東輸水土保持工程被中石油評為“優質工程”,省道308線通道綠化八步沙段被省交通廳樹為“全省通道綠化文明樣板路段”。

駛入快車道

  東風好借力,正是揚帆時。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到十九大持續推進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古浪縣防沙治沙工程建設進入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進度最快、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時期。八步沙林場也迎來了大幹快乾的新機遇,走向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將腳步邁向了更遠、更艱苦的甘蒙邊界百里風沙線生態屏障建設區。2015年秋季,承包了甘蒙邊界古浪段麻黃塘治沙環路沿線15.7萬畝封禁保護區的管護任務,並大規模開展治沙造林,至2018年春季,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萬多畝,封沙育林草1.8萬畝,防沙治沙施工道路綠化工程56公里,栽植各類沙生苗木800多萬株。2017年八步沙林場又中標完成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北部防沙固沙造林工程壓沙造林1.9萬畝。

  新時代迎來新機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讓八步沙人對未來更加充滿了信心。黃花灘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是古浪縣山區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重大工程。要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持續的預期目標,必須注重後續產業培育。八步沙林場積極探索進行黃花灘生態移民沙產業開發,2018年,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紅、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公司化林業產業經營機制,流轉沙化嚴重的土地1.25萬畝,在立民新村、為民新村2個移民點栽植以枸杞為主的經濟林基地7500畝,在興民新村完成梭梭接種肉蓯蓉5000畝。

  “六枚鮮紅的指印,六個家族的信仰。數萬畝貧瘠的荒漠,兩代人出征的疆場!三十餘年如風而過,一片綠洲已經茁壯。那是生活的頑強,那是不滅的希望!如鐵,似鋼!”這是2018年9月5日晚央視“慈善之夜”寫給我們八步沙治沙群體的頒獎詞。38年來,六老漢和他們的後代們,一直沒有停下治沙造林的腳步,一代接著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在祖國大西北廣袤的大地上,描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畫卷,演繹著三代“愚公”矢志不移的治沙傳奇。

本報全媒體記者張尚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