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中國1000年」之五十八:削藩,劉啟上臺的第一把火

「通鑑中國1000年」之五十八:削藩,劉啟上臺的第一把火

公元前157年,與漢孝文帝劉恆同年去世的,還有長沙王吳著。吳著沒有兒子,長沙國吳氏一脈就此斷絕。吳氏長沙國共計立國45年,歷5代長沙王。

至此,劉邦立國時所封的七大異姓王,全部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復存在。一年後,劉啟的老六兒子劉發繼任長沙王。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劉發有個曾孫叫劉回,劉回有個孫子叫劉秀。

死者已矣,活著的還要繼續前行。

劉恆於六月初一去世,初九日,時年31歲的太子劉啟即皇帝位,尊奉皇太后薄氏為太皇太后,尊奉皇后竇氏為皇太后。

十月,應丞相申屠嘉等大臣奏請,為高皇帝劉邦重立廟號為太祖,孝文皇帝立廟號太宗。自此,太祖便成為開國皇帝慣用的廟號。

申屠嘉——複姓申屠——是四年前當上丞相的。說起來這個申屠老爺子也是跟著劉邦打過項羽的,還因功升到了小隊長的職務。後來征討英布的時候,升到都尉一職。在惠帝時,擔任淮陽郡守;文帝時,升任御史大夫。四年前,張蒼因病告退,文帝本來是想任用皇后的弟弟竇廣國為相的,但思來想去,怕別人說他任用私人,所以就任命申屠嘉接任了丞相一職。

申屠老爺子剛直不阿,剛一當上丞相,就把文帝的寵臣鄧通給教訓了一頓,最後還是文帝親自出面求情才算作罷。

這裡順便提一句,鄧通在文帝時享盡世間榮華,但沒想到劉啟一即位,就先拿他開刀,將其革職,抄沒家產,收回銅山。鄧通就此落了個身無分文,流落街頭,最終凍餓而死。估計他應該會後悔,早知今日,還不如當初就讓申屠嘉把自己殺了,至少死個痛快。

不過,申屠嘉也沒落好。

這老爺子剛直的有點過了,當初文帝寵愛鄧通,他看鄧通不順眼,以不守朝廷禮節為藉口,差點把鄧通給殺了。現在劉啟即位,又寵幸內史晁錯。晁錯不管提什麼意見,都能得到認可,因此還修改了很多法令。所以,老爺子又看晁錯不順眼了。

晁錯的內史府府門在東邊,出入很不方便,所以就在南門又開了個門。問題是,這個南牆也是太上皇廟外圍的圍牆——所以,晁錯此舉,可以殺他個大不敬之罪。於是,申屠嘉就抓住這個事,寫了封奏摺,要求誅殺晁錯。

次日早朝,申屠嘉遞上奏摺。滿以為會像上次鄧通一樣,再次上演晁錯伏地求饒,皇帝代為求情的一幕大戲。

結果,劉啟只是淡淡地說:晁錯打通的,不過是太上皇廟的外牆罷了,原來還有一些散官住在那裡。並且還是我讓晁錯那麼幹的,所以晁錯無罪。

申屠嘉這才意識到,昨天晚上,晁錯已經連夜入宮向劉啟自首求情了。不由得追悔莫及,後悔沒有先斬後奏,結果自己落個灰頭土臉。看著晁錯得意洋洋的神情,一口老血湧上心頭,回府之後,吐血而亡。

申屠嘉死後,御兄大夫、開封侯陶青接任丞相之職,晁錯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聲望一時無兩。

然後,晁錯就開始了他的削藩大計,給劉啟上了一封《削藩策》。

說是《削藩策》,似乎是在針對所有的藩王,可實際上,在這個奏疏裡,通篇都是在針對吳王劉濞——這很容易理解,吳王是當前最大、最有錢、最有勢力的藩王,吳藩可削,其它藩皆可削。

他先說劉濞因為吳國太子之死,仇恨朝廷,假稱有病不來朝,按古法,這種行為得處死的。還是文帝不忍心,賜給他几案和柺杖,緩和了兩家的關係。但他不思改過自新,反倒採銅鑄錢,熬海製鹽,招誘天下流亡人口,圖謀叛亂。

這就有點有罪推定了。首先說人家地盤大,那地盤大是高帝劉邦封的,不是他劉濞搶的;說人家採銅鑄錢、熬海製鹽,其實此時鑄幣權和製鹽權是向民間開放的,要到漢武帝時期才會收歸國有,所以並不算違法;當然了,流亡人口到了吳國會受吳國的保護,可不能憑這一條就說人家圖謀叛亂呀。

但晁錯就這樣自說自話的給劉濞定了性:不管削不削藩,他肯定會謀反。削其封地,他早點反;不削,他晚點反。與其天天提心吊膽等他反,不如逼他早點反,好早點把他平定了,大家都消停。

所以說,讀書人就是喜歡想太多。

為什麼要削藩?怕藩王造反。

那為什麼還要逼藩王造反?因為想找藉口把他平了。

所謂削藩,指的是削弱藩王的實力,在具體的操作上,就是削減藩王的地盤。而所謂平藩,就是將藩王連人帶國給清除掉。

如果劉邦還活著,一定會一巴掌蓋到晁錯頭上:那還削啥呀?直接平他不就得了?

如果晁錯好好翻翻劉邦清除異姓藩王的記錄,他會驚奇的發現,劉邦已經給他提供了一個標準化、規範化的,並且在事後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平藩操作流程。

這個流程如下:

有人告發某個藩王要造反,你先不要信,並且還要斥責告發者。然後這個藩王的下屬因為受了委屈,會親自來告發,這時候你可以將信將疑,說要核實一下,所以,發個詔書給藩王,說有人告他造反,要他來京解釋一下。如果他來了,那就綁起來審一下;如果他不來,那就發兵討伐他。

等他造反來打我?老子沒那功夫!

如果說平藩太激進,就是想削減下藩王的實力就算拉倒,那在文帝時期,賈誼也給出了具體的辦法,那就是將一個大國變成若干個小國。現成的案例就是文帝借齊王劉則去世的機會,將齊國一分為六。

當然了,這個操作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當前的藩王得自然死亡以後,趁新老交替之時動手,是最萬無一失的。

具體到當下的形勢,如果不削藩,劉濞會反嗎?坦白說,從我看到的材料來推斷,他反的可能性並不大。

在我看來,劉濞造反的最佳時機是兒子被劉啟打死的時候。

那時候,齊國、楚國都還是完整的藩國,如果他能聯絡齊、楚,那實力也是驚人的。並且,當時文帝還沒有徹底解決經濟和民生問題,社會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但現在,他都六十多歲的人了,齊國分家了,社會環境也穩定了。他卻要跳起來造反嗎?

正常來講,我相信他應該也想過幾年幸福的晚年生活。

所以說,如果晁錯再等幾年,等劉濞自然死亡之後,將吳國再分成若干個小國,才是上上之策;如果實在放心不下,那就學習高祖劉綁的平藩流程,將他幹掉拉倒,這也算是中策;最傻的,就是現在乾的削藩。

這就相當於直接告訴劉濞:我要打你了,你快反抗呀!

轟轟烈烈的削藩活動開始了。

當然了,柿子要選挑軟的捏。所以,先是說趙王劉燧有罪,將常山郡從趙國中削除;然後又說膠西王劉卬有不法行為,剝落了膠西國六縣之地。

看趙王和膠西王都挺老實,就又接著又下詔,削奪吳國的會稽郡和豫章郡;然後削奪楚國的東海郡。

於是,劉濞就反了,還指著晁錯的鼻子說道:這是你讓我反的哦!

當初,劉啟失手將劉濞的兒子給打死,劉濞因此開始仇視朝庭。後來文帝賜給劉濞几案和柺杖,緩和了兩家的關係。然後,文帝開放了鑄幣權,剛好吳國境內有銅山,這下劉濞一躍而成為全國首富。

有錢以後,劉濞硬是將吳國建成了一個烏托邦:老百姓不用納稅;百姓該服役了,吳王代為繳納代役金,另外僱人應役;每到年節時分,還給百姓發紅包;在其它地方犯罪的人,只要逃到吳國,一概予以保護。

可以說,吳國已經成了法外之地。

不管在削藩之前,劉濞有沒有造反的意向,但他的確擁有了造反的本錢。所以,在削藩令下達之後,劉濞是真想反了。

造反這種事一向要拉上幾個同夥,幸運的是,在削藩令下,他並不缺同夥。

劉濞先派人找到素有勇武之名的膠西王劉卬,劉卬也不爽自己無緣無故被削掉了六個縣,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劉卬是原齊王劉肥的第八子,他的大哥劉襄、二哥劉章早已去世,三哥劉興居在文帝時造反,兵敗自殺。現在,劉肥一脈除他他之外,還剩下當前的齊王、他的四哥劉將閭,濟北王劉志,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還有他的小弟膠東王劉雄渠。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要造反了,當然要拉上兄弟們。所以,和劉濞達成造反聯盟之後,劉卬馬上就聯繫了自家兄弟們。這些兄弟們一聽說要造反,都興奮起來,喊著“同去,同去”,抄傢伙就來了。

劉卬只被削了六個縣,就吵吵著要造反了,直接被削掉一個郡的楚王劉戊更是不能落在人後了。

其實在被削諸王中,劉戊是最不冤的了。

原來,就在去年,也就是公元前155年,劉啟即位的第二年四月,劉啟的奶奶太皇太后薄氏去世了,在為薄氏服喪期間,劉戊竟然行姦淫之事,這是大罪,判他一個死刑都不過分。結果只是削楚國一郡之地,已經算是法外開恩了。

這個劉戊的爺爺劉交是劉邦的小弟,曾經跟著荀子的門徒浮丘伯學過《詩經》,說起來也算是劉氏一門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被封為楚王之後,更是禮賢下士,潛心為《詩經》作注,使楚國成為當時《詩經》的研究中心,學術氛圍濃厚。

他的大兒子劉闢非早夭,所以由次子劉郢客繼位。劉郢客也跟著浮丘伯學習《詩經》,文帝時期,還在朝中擔任過宗正,管理宗族事務。劉郢客擔任楚王其間,更是聘請了天下堪稱泰斗的名師來到楚國,楚王府可謂是書香濃郁,名士滿座。

但事實證明,好學生不一定是教出來的。出身於詩書世家的劉戊,從小就開始接受當時最優秀的教育,長大以後還是沒學好。繼位之後,逐漸變得荒淫殘暴,名士們也紛紛離楚而去。這一聽說吳王反了,劉戊二話不說,也舉起了反旗。

所以,最初造反的藩王實際上是九位,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齊王劉將閭,濟北王劉志,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

其中,齊王劉將閭在吳、楚真的起事以後,開始後悔了,於是,就堅守城池,沒有尾隨。而濟北王劉志在表明自己造反的決定後,造到了手下人的反對,他的郎中令怕他幹傻事,乾脆把他給劫持了。所以,他也錯過了這場歷史盛會,當然,也保住了他的腦袋。

所以,最終真正起事的只有其它的七位藩王,在“清君側,除晁錯”的大旗的指引下,七國之亂這臺大戲正式啟幕。

劉濞徵發吳國境內六十二歲(他的年紀)以下,十四歲(他兒子的年紀)以上的兵卒二十餘萬,自吳國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西渡淮河,與楚軍合兵一處,共擊梁國,拿下棘壁(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一帶)之後更是銳不可擋,屢戰屢勝,兵鋒直指梁國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市)。

同時,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則率軍圍攻齊國都城臨淄,跟他們的四哥齊王劉將閭幹起仗來。

至於趙王劉遂,一方面出使匈奴,相約攻漢;另一方面集結大軍在趙國的西部邊境,準備等吳、楚聯軍攻破梁國後,一起西進。

不管怎麼樣,這六位藩王總算是幹了點事。而濟南王劉闢光,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這老兄就是在造反前跟著他那些兄弟們被提了一嘴,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在“伏誅”的名單中,又是跟著他那些兄弟們被提了一嘴。

朝廷這邊,文帝臨終前曾告訴劉啟,說國家有危難,周勃之子周亞夫可以為帥。於是,就令周亞夫為太尉,統帥三十六軍前去迎擊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派將軍欒布擊齊;召回竇嬰,拜為大將軍,駐兵滎陽為酈寄和欒布的預備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