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怎么统一中国的?

V5202514087


宋史学家虞云国先生在《细说宋朝》中这么评价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以一军旅武将夺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基本统一了南方,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整个宋朝也许不能被定义为“大一统王朝”,赵匡胤也没有完成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但是他在奠定宋朝版图方面却立下了最大的功劳,很难想想,如果没有赵匡胤,宋朝会不会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赵匡胤称帝之后曾经与赵普有一次著名的“雪夜定策”,在那个深夜,他们(应该还包括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一起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随后,赵匡胤在北方集结部队,重点防御契丹和北汉,开始了南征之路。

之后,赵匡胤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十月,俘虏了武平军节度使周保权,平定了湖南。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大将王全斌和刘廷让兵分两路进攻后蜀,他们用了仅仅六十六天时间便消灭了这个五代中堪称最繁荣和稳定的割据势力。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赵匡胤派大将潘美南下,次年攻破了南汉的首都兴王府,南汉皇帝刘鋹被俘。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曹斌与潘美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南征,次年攻破江宁,南唐后主李煜投降。

在武平、后蜀、南汉、南唐被平定之前,吴越和清源军就早已归顺宋朝,吴越国王钱俶甚至多次到汴京朝觐,但是赵匡胤每次都对他尊崇无比,赏赐无限。

而赵匡胤突然驾崩之后,继任的宋太宗就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使用政治压力迫使钱俶和陈洪进纳土归降,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北汉。如此一来,中原的基本统一完成了,在此后近三百年中,除了联金灭辽的短暂时间以外,宋朝的版图基本上没有再扩张过。


国史通论


赵匡胤建立的北宋是否是大一统王朝,目前还有很大的争议,主要原因就是被“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始终没有被收回。

下面说说赵匡胤是如何完成基本统一的。

这个故事如果从“五代十国”开端说起就太长了,所以咱们从后周开始说起吧。

作为“五代”中最后一个政权后周的建立者郭威是个传奇的人,被逼造反当上皇帝,全家被杀,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不得不说郭威在治国方面非常有一套,厉行节俭,减轻赋税,整顿吏治,恢复生产后周有了逐步强盛的迹象。

郭威死后,养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在柴荣时期虽然当时还有很多割据政权并立,如北汉,南汉,吴越,后蜀等等,但是北周已经确立的强势地位,曾经十国中最为强盛的南唐也已经俯首称臣。

而赵匡胤当时就是柴荣最信任的部将,柴荣英年早逝后,赵匡胤受命托孤。

面对后周的孤儿寡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政权,其后赵匡胤将目标定为统一。

由于后周奠定的基础以及“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正确策略,赵匡胤除了幽云十六州和北汉(赵匡义时期灭亡),基本完成了统一。

消灭北汉只是时间问题,赎回幽云十六州也是比较可行的,可惜在这一切没有达成之前,赵匡胤就去世了,其后赵光义灭亡北汉后,试图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失败告终。


一点点历史


赵匡胤从来没有统一中国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五十岁的宋太祖驾崩于万岁殿。

此时此刻,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北宋还有部分割据政权没有消灭。

南方地区,有钱弘俶统治的吴越国,陈洪进控制的漳州、泉州。虽然赵匡胤生前,吴越王已经来汴梁朝见表示臣服,但没有纳土归降。钱、陈二人真正宣布投降是在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的时候。

放眼北方地区,北汉也没有被宋军拿下,赵匡胤的一生,多次与北汉交战,北汉国土面积虽小,但士兵战斗力强悍,还有契丹人的帮助,想要拿下并不容易。几年后,赵光义率军北伐,迫使北汉君臣投降。

在汉朝、唐朝,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领土。五代十国期间,被儿皇帝石敬瑭割给了耶律德光。宋太祖生前积蓄财物,如果契丹人同意,就把幽云十六州买回来;如果不同意,他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可是随着高粱河之战的惨败,北宋夺回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彻底夭折。所以说并没有统一中国。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1】

五代十国的割据,不是突如其来。

而是安史之乱以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军阀割据从局部到全国,从还知道尊重天子,到敢于废黜天子自己当天子的过程。

因此,北宋的统一,并不是结束了五十三年的五代割据历史,而是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上百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2】

北宋能完成统一——最起码是局部统一,赵匡胤的英明神武,只是原因之一,除了赵匡胤是一个优秀的领袖之外,还有两个原因:

1、后周世宗的励精图治。柴荣算得上五代里面,最优秀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积极建设后周,让后周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财富得到了积累。

包括军事,也在后周世宗在位期间,得到了发展,而这些,都给赵匡胤打下了基础。

2、就在后周开始振兴崛起的时候,后周周围其他政权,都处于腐朽堕落状态——南唐朝廷文恬武嬉,南汉朝廷腐败成风。

这就等于为北宋灭掉这些政权,减轻了阻力。

【3】

故此,北宋的统一,背后有着三大因素。

既:宋太祖的英明,柴荣的遗产,和对手的腐朽。


辰州观海


关于赵匡胤结束诸国割据,归于一统的过程,著名史学家王桐龄先生这样说":唐未以来,诸国割据,互相争雄。至宋室勃兴,天下复归于一统,盖乱极而治之时代也。宋太祖之为人,宽宏有度量。富于政治及军事经验,知人善任。太祖以归徳节度使而为天子,亦如前代诸帝,为军人所立者也。太祖受禅,将相群司皆用周旧人。一日,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太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尝取安安枕也。守信等请其故。太祖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天下已定,谁复有异心?太祖曰:卿等固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虽不欲为,岂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明日,皆称疾乞罢,诏皆以为节度使"。这就是宋朝初期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收军政、民政、财政于朝迁,亲自将兵外征割据政权。首先分道击破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二人皆兵败自焚而死。公元九百六十三年,荆南和湖南并入宋。公元九六十五年后蜀主孟昶投降,东西两川皆入于宋。公元九百七十一年灭南汉,岭南皆入于宋。公元九百七十五年,南唐后主李煜岀降。公元九百七十六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即位不久,吴越王归顺,两浙入于宋。公元九百七十九年五月北汉刘继元岀降,北汉亡。除去西夏和辽金等少数政权之外。宋朝实现了五代十国以来新的统一。


SirJanzen


赵匡胤早期属于后周将领,长期跟随周世宗柴荣打天下,在周世宗英年早逝之后,发动“陈桥兵变”,很快取代了后周政权。

后周灭亡之时已经占据了中原大片疆土,但周边还有后蜀、南汉、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便在后周政权基础上,继续按照周世宗柴荣生前制定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略,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进程。

北宋乾德元年,赵匡胤采用假途灭虢之计,命慕容延钊为统帅,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军袭占荆胡,攻灭张文表,俘虏周保权,平定湖南。

北宋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分兵两路,以大将王全斌和刘延让为统帅,分别率军从东路和北路分进合击,灭掉了后蜀。北宋开宝三年,赵匡胤以潘美为统帅,率军灭忙了南汉。开宝七年,赵匡胤以大将曹彬为主帅,偕同都监潘美,率军灭掉了南唐。这时整个江南地区已归大宋名下,极大地增加了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灭亡北汉、结束中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若耶溪水剑


赵匡胤所谓的统一中国,是统一了华夏最主要的部分国土,幽云十六州还在辽国人手中,他是在后周柴荣的基础上完成的所谓统一,他是历史给了他的一个机会,再加上他本人宽宏大量人脉关系广,又接连打了很多胜仗,还有他很会用人,而在继位上他选择的是兄终弟继,这一点造成他的早逝,他的这个做法是否英明,后人评论不一!


红尘有你不寂寞47


严格的说,赵匡胤没有统一天下,且不说幽云十六州,还有北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是非正常死亡,他若不死,北汉一点问题也没有,加上他训练的二十多万精锐禁军,有他运筹帷幄,收复幽云十六州也是问题不太大。


随遇而安41432


赵匡胤没统一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