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的他把珍藏了70多年的钱袋子无偿捐献给国家


“五一”前夕,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大流乡王庄村,在抗战老兵夏文艺的女儿家里,96岁的耄耋老人向珍藏了70多年的钱袋子和两幅肩章行标准的军礼,之后交由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保管,作为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

当天下午,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携手豫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开展“走访慰问抗战老兵夏文艺”活动,聆听老人讲述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活,尤其是在单拐这个地方战斗、工作、生活的细节,以丰富纪念馆的文史资料,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图为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正在用照相机拍摄记录现场采访抗战老兵的画面。

夏文艺,1924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大流乡夏庄村,1942年10月参军,1943年1月入党。参军后在冀鲁豫军分区五分区后勤部做通信员,跟从并服务于会计科长唐竹桥。1945年随唐竹桥科长到冀鲁豫军区驻地单拐村报账,在单拐驻留了一个月。

图为96岁的抗战老兵夏文艺吩咐大女儿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驮运钱币的马褡子从衣柜里拿出来,让来访者观看。

老人讲,那是个夏天,天气炎热,我和唐科长从山东曹县走到这里又饥又渴,看到军区人员刚从井里打出来一桶清水,他们热情地用水舀子从桶里舀出来一瓢清水,递给我们科长,

我们科长又递给了我,让我先喝,我接过水瓢赶紧喝了两口,马上把水瓢递给了科长,科长喝了几口后,又把水瓢递给了我,这次我接过水瓢咕咚咕咚连喝了十几口,引得周边人哄堂大笑。图为夏文艺把这个“宝贝”摊放在自己的双腿上,一只手伸进这个类似上衣的“口袋”里说,这个是用来装小算盘用的。


夏文艺老人详谈了他管理军队钱袋子时经历的的几件惊心动魄的事情。有一天,夏文艺跟随部队在山东聊城驻扎时,军区领导给他安排了紧急运送五十万冀鲁豫边区币到山东曹县的任务。图为单拐纪念馆党组书记、副馆长赵云芳如获至宝,仔细端详查看这个盛钱的马褡子并做好文物收集记录。

当时任务紧急,夏文艺就一个人骑上自行车驮上一大包钱出发了。他在半路一个乱坟岗处被敌人的飞机发现了,飞机围绕着他盘旋投掷炮弹,夏文艺机警地在坟垛的掩护下躲避着敌机炮弹。飞机飞走后,他快速骑上自行车向着曹县飞奔而去,在曹县城北遇见了部队,完成了他第一次一个人运送五十万钱币的任务。

跟随部队南下时,由于冀鲁豫边区币在贵州不流通,必须把二百万边区币换成银元用马驮着跟随部队前行。行军到一条小河边的时候,突然遇到敌人袭击,驮运银元的马不幸中弹,跌到河里,银元随马撒落在河水里。


夏文艺和战友两个人毫不犹豫跳入有冰凌茬子河水里开始捞银元,在冰冷的河水里泡了三个小时,等到把银元全部捞出后,他们的腿已经失去了知觉,缓了好大一阵子才能走动。图为夏老兵给单拐纪念馆书记、副馆长赵云芳语重心长地说,“这两幅肩章也拿去吧,等我哪一天归队了,身上戴的这些东西也全部拿去。”

到达贵州后与蒋介石的部队遭遇,在战场缴获了一袋金子,约有两斤重。部队首长对夏文艺说“保护好这袋金子”,说罢就把金子交给了他。夏文艺自从接手这袋金子后,就没有让这金袋子离开过身,走路随身带着,去厕所随身带着,吃饭随身带着,晚上睡觉搂到怀里,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直到半月后转交给军区相关部门,他的心才放松下来。

当我们问夏文艺最多经手多少钱时,老人说“最多的时候用部队的军车拉一车钱,有后勤保障经费,有部队军饷经费。”当问及经手这么多钱时是否有过其它念头?夏文艺老人十分干脆地答道“哪能有?公家的钱公家花,个人的钱个人用,绝不能动公家一分钱!”


据了解,今年96岁的夏文艺自一年前老伴儿去世后,虽有俩儿子,但大都是由五个闺女轮流赡养。目前,老人生活不错,记忆清晰,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状态很好。

图为抗战老兵夏文艺的居民身份证。

图为抗战老兵夏文艺的各种证章。

欢迎关注【图说安阳走天下】头条号,她将全方位、多视觉让你了解古都安阳及周边地市,为你带来有温度的社会新闻和纪实图片。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自由职业新闻人毕兴世欢迎提供新闻拍摄线索!

本组图片的文字说明部分,是由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书记、副馆长赵云芳老师提供的,小编在此深表感谢!

请您在【图说安阳走天下】的右上方点击“关注”二字,就能看到小编以前发布的所有文字和图片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