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信託股權變更完成 雪松控股擬9個月內解決79億元問題項目

本報記者 陳嘉玲 鄭利鵬 南昌報道

4月22日上午,中江信託在公司總部召開雪松控股中江投資者懇談會,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到場並與投資者作現場交流,對投資者關心的問題給出明確說法,並針對中江信託79億元的問題項目給出解決方案。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當日上午9點左右,中江信託辦公樓門外聚集了不少投資者,其中不乏頭髮蒼白的老年人。

“中江信託產品的投資者即日起可在官網登記。在完成投資人信息登記的6個月內,將按照信託項目個案逐一出臺解決方案。”張勁在懇談會現場表示,“這是我們雪松控股的承諾,希望投資者給我們9個月的時間。”

據瞭解,4月22日上午,中江信託71.3005%股權剛剛完成股東過戶和股東變更,雪松控股成為中江信託的新實際控制人。

直面問題:啟動中江遺留問題專項行動

當日上午10點多,由於在公司樓下與投資者溝通,懇談會延誤了大概半小時開始。張勁和雪松集團、中江信託的高管團隊走進會議室。

據本報記者瞭解,4月22日上午,中江信託71.3005%股權剛剛在工商局完成過戶和股東變更。對於此次親自直面投資者,張勁表示有的人勸阻,“但是我不怕,我是來解決問題的”。

“就像‘結婚’一樣,既要接受對方的優點,也要接受對方的缺點。”張勁認為,所謂信託,是基於信任,受人之託,替人理財。據瞭解,雪松控股將從即日開始啟動中江信託歷史遺留問題專項行動,“我個人將作為中江信託歷史問題的第一負責人”。

2018年,中江信託陷入多起信託計劃違約或者逾期事件中,涉及億陽集團、大連機床、凱迪生態、中技樁業、藍德集團等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地方城投平臺,從黑馬搖身變成“踩雷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其踩雷的產品有30多個,包括金鶴系列、金馬系列、銀象系列和金龍系列等,涉及總金額約79億元。

本報記者從現場瞭解到,截至目前,中江信託問題項目已涉及2400多名投資者。

在監管要求“破剛兌”的背景下,這是雪松控股入主中江信託後面臨的第一個棘手難題:如何處置這些問題項目?

在雪松控股中江投資者懇談會上,張勁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首先,中江信託產品的投資者即日起可在官網登記。在完成投資者信息登記的6個月內,將按照信託項目個案逐一出臺解決方案。由於根據監管要求,中江信託不能進行剛兌,雪松控股將與投資者簽署協議,將信託項目收益權和利息轉讓給雪松控股,由雪松控股保障所有利息的兌付。

此外,對已經逾期的項目,雪松控股和中江信託將全力催收,並且在公司官網上每兩週披露一次進展。對於催收不成的項目,目前雪松控股已經和三家資產管理公司簽署協議,將把債權打折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同時,為了不讓投資者損失本金,雪松控股將把差價部分補給投資者。

張勁還表示,接下來將結合雪松控股自身的產業發展情況,經債權人同意後,由雪松控股直接購買房地產、文旅等項目的債權。

與此同時,對於目前未到期的信託計劃,中江信託將每個月按時在官網上發佈貸後審查及項目情況的公告,將所有產品的信息和進展透明公開地披露給投資者。

失責賠付:現場簽字蓋章承諾

一位“金鶴189號”的投資者提出,這款產品出現“蘿蔔章”,也沒有抵押物,中江信託存在失責,是不是應該賠付?

張勁在現場向中江信託高管了解該產品的情況後立即表示:“如果確實存在失責問題,中江信託肯定要賠付。如果個別的人存在違規問題,經偵等相關部門也會介入調查。”

懇談會現場,投資者提出要求,在中江信託官網上公告具體的解決方案和解決時間,同時要求張勁現場在解決方案上簽字蓋章。

“我們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張勁答應了投資者的要求,並表示可以加入投資者的維權微信群進行及時的溝通。同時,張勁在懇談會上反覆強調,高度重視信託計劃委託人的合法權益,雪松控股將對歷史遺留問題負責到底。

據悉,此次投資者登記時間跨度為3個月,項目處置將需要6個月。“這是我們雪松控股的承諾,希望投資者給我們9個月的時間。”張勁對投資者表示。

據本報記者瞭解,最終的解決方案還在進一步完善和修訂。

一位投資者現場表示,如果雪松控股解決了問題,仍願意購買中江信託的產品。

中午12點多,本報記者離開懇談會現場時,投資者正在中江信託相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現場登記個人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總部在江西南昌的中江信託,前身是江西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此前數年中,由於業務增速迅猛,中江信託被業內視作“黑馬”。但去年以來,卻成為頻繁曝出項目違約問題的“網紅”,備受市場關注。

2018年底,銀保監會批覆同意,雪松控股受讓中江信託71.3005%股權。

據瞭解,雪松控股創立於1997年,2017年雪松控股營收突破2210億元,目前雪松控股旗下擁有大宗商品供應鏈、化工新材料、旅遊文化和智慧城市服務等產業板塊,同時擁有齊翔騰達(002408.SZ)、希努爾(002485.SZ)兩家A股上市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