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諺說:立夏不下雨,犁具鋤頭高掛起?

雲南滇巔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之後就意味著進入了夏季。立夏節日在每年的5月5日或者6日,這天太陽運行到黃經45度,今年的立夏是今天,也就是5月6日。

立夏節氣對於農業生產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期夏熟的農作物進入後期生長的關鍵時期,就拿我們這裡來舉例。這個時節,油菜到了收割的季節,小麥也進入了最關鍵的灌漿期。

關於立夏的農諺有很多,比如這句“立夏不下,高掛犁耙”。

這句農諺說的就是立夏下雨的重要性,我們這裡小麥再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要收穫了,此時正是小麥的灌漿期,灌漿的好壞,是小麥產量的關鍵。此時小麥是正需要水分的時候,此時雨水充分,小麥籽粒飽滿,能取得好的產量。如果此時不下雨的話,小麥的產量肯定會受到影響的。

而同時立夏也是農忙的關鍵時期,農諺“立夏三朝遍地鋤”,說的就是立夏季節除草的場景,此時除草也是非常關鍵的時期。現在有了除草劑,也不用怎麼除草了。

後半句“高掛犁耙”,說的就是犁耙,農具閒置的場景,因為沒有下雨,收成會受到影響,同時除草等一些農事也幹不了,原本的農具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只能被高高掛起了。

進入立夏以後,天氣逐漸炎熱起來了,這個時節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天氣炎熱注意多喝水。


一柯花草


為什麼農諺說“立夏不下雨,犁具鋤頭高掛起”?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日,今年的立夏是5月6號,也就是今天,立夏過後就意味著進入了夏季。在農村關於立夏的農諺還真是不少,“立夏不下(雨),高掛犁耙”;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日晴,必有旱情”這些農諺俗語都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總結的經驗,它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生產力以及生產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農村老人的眼裡,立夏這個時節下雨最好,立夏時節下雨,預示著一年會風調雨順,作物收成。倘若是這個時節不下雨,那麼這一年就會少雨乾旱,什麼作物也種不上,家中的犁耙也就派不上用場,只能高高的掛起來。還別說,這種說法在過去生產力低下,農民靠天吃飯的年代,到了播種季節老天不下雨,那可真是乾瞪眼的。就像現今的年代,雖然科技發達,但若是天旱嚴重,井裡的水量都會減少很多,我們農民在給作物澆水時都會發現,大旱之時,井裡的抽水量明顯減少,平時2個小時就能澆完的地塊在旱情嚴重的時候水量減少,就需要雙倍的時間。


所以說,立夏時節下雨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節氣。比如我們北方進入灌漿期的冬小麥,現在正是需要水份補充的時候,因為這時期的小麥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灌漿期對水份的需求將較大,如果這個時節天氣和氣候都過於乾旱或乾燥,對小麥灌漿不利,也將嚴重的影響小麥生長收成。

這不今天立夏,我們這邊是豔陽高照,一點下雨的跡象都沒有,村裡的老人都搖著頭說:看來今年又會是一個旱年,“立夏無雨,糧倉無谷”別的作物收成好不好現在還不好說,不過小麥減產是明擺著了。立夏時節不下雨的話,小滿時節雨水也不會多了“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總之今年是要旱很長時間的了。立夏時節不下雨,莊稼種不上,就無從有收成,犁耙派不上用場,不高高掛起來還等什麼,看來們的先輩們從千百年來的農耕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不無道理的。


農嫂話農事




今年5月6號就是立夏,我們這邊從前幾天就開始下雨了。立夏代表著進入夏天了,一天天的熱起來了,關於立夏的農村俗語不少。農村諺語“立夏不下雨,犁具鋤頭高掛起”,意思是立夏的時候不下雨,那這一年就不會風調雨順了,不下雨也就不能水稻各種農作物了,所以犁具用不到,只能高掛起來了。



在過去,條件差,幾乎都是“靠天吃飯”,只有下雨了才能種田,不然就種不了。像我們這裡,早早種了水稻,有的田不好蓄水,只能等下雨了,如果沒雨,那幾乎種不了。現在很多地方都做了水渠,一到種田的時候,水庫就會放水,也不愁著沒水種田了。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田都有水灌溉,除了種水稻,也會種其他的農作物,比如玉米、花生等,如果一年下來不下雨,那麼玉米花生還怎樣活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幾年,都不下雨,種的花生、玉米都枯萎了,我爸媽是挑水到山坡上澆水的,辛苦可想而知了。



我們廣西這邊山多,不少地是在山上居多,種農作物下去後,幾乎都是靠下雨了,如果一年沒雨,那幾乎沒什麼收成了。雖說有水渠可以種田,但不能只能水稻吧,還會種其他的,像在山上種玉米花生,而山上的地很難引水上去,所以都是盼下雨了。

這些俗語也是農村人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下來的,雖說沒有科學的根據性,但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