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脾不統血難?中醫可不這麼認為。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見說脾虛或者胃虛、腎虛,但是對這一概念並沒有比較確切的瞭解,今天在這一節裡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脾不統血,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與脾胃相關的知識。

講之前大家請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脾不統血。

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脾具有統攝血液的功能,使血液循經運行,如果脾陽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在中醫理論中講到,脾主運化精微物質,脾主升清,清就是“氣血”。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和統血,脾氣虛包括脾陽虛、脾陰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症狀。

脾不統血的病理反應是氣不攝血,它不僅與脾不統血直接相關,而且與脾化生氣血的功能也息息相關,脾胃為氣血的生化之源,脾運健旺,氣血才能充盈。

脾胃虛弱或因為飲食所傷,或或勞倦思慮傷脾,或久病耗傷脾氣,均可使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固攝無力,則血逸脈外而致出血。

調理脾不統血難?中醫可不這麼認為。

造成脾不統血的病因和病機是什麼?

脾不統血等症狀,往往是因為飲食不健康,經常疲勞過度,或者久病在身所導致的。

1.脾虛出血

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

2.脾虛經閉

多因脾胃虛弱,健運失職,復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衝任胞宮而致經閉。

3.脾虛生風

脾虛引動內風,多由吐瀉或藥、食損脾所致。

4.脾虛生熱

因脾虛所至內溼停滯,久而生熱,無養氣血,水溼不化,陰虛陽盛。

調理脾不統血難?中醫可不這麼認為。

脾不統血的症狀

1. 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2.經閉,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症。

3.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氣微主證。

4.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舌淡苔黃膩,煩渴不能多飲,皮屑增多,言語無力,

小便短赤耳鳴遺精

5.肌肉痿軟鬆弛,四肢痿廢。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肌肉的壯實與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脾虛不健時,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痿軟鬆弛,四肢則痿廢不用。

本證主要與各類不同原因引起的血證相鑑別,除外傷所致出血,內傷出血多因於邪熱和瘀血,邪熱往往一派熱象,血色鮮紅;瘀血則病程多長,血色暗淡。而本證血色多偏淡,且有明顯脾虛之證。

調理脾不統血難?中醫可不這麼認為。

調理方法:

對於脾不統血的朋友,主要的就是要以補氣攝血為主

氣的攝納作用減弱,會引起人體血、津液等物質異常丟失,出現月經過多、出血不止、自汗盜汗等疾病。中醫對這種由於氣虛而引起的出血,稱為“氣不攝血”,因為氣主要儲藏在脾,所以也稱為“脾不統血”。

對於補氣攝血中醫推薦三味藥材:

1.黃芪。性溫,味甘。益氣補中。

2.紅景天。性平,味甘,苦。益氣活血、通脈平喘。

3.紅參。性溫,味甘。大補元氣、益氣攝血。

其次對應造成脾不統血的病因與病機做出調理方法:

1.脾虛出血:調理方法:健脾益氣攝血。中醫推薦:白朮、黨參、黃芪

2.脾虛經閉:調理方法:補脾胃、養氣血。中醫推薦:紅棗、山藥

3.脾虛生風:調理方法:補脾祛風。中醫推薦:桂枝、生薑

4.脾虛生熱:調理方法:以健脾益氣、養氣血為主,輔以清虛熱,滋腎陰。中醫推薦:當歸,厚朴。

最後在此祝願大家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