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不统血难?中医可不这么认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见说脾虚或者胃虚、肾虚,但是对这一概念并没有比较确切的了解,今天在这一节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脾不统血,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与脾胃相关的知识。

讲之前大家请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脾不统血。

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使血液循经运行,如果脾阳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在中医理论中讲到,脾主运化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清就是“气血”。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和统血,脾气虚包括脾阳虚、脾阴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症状。

脾不统血的病理反应是气不摄血,它不仅与脾不统血直接相关,而且与脾化生气血的功能也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的生化之源,脾运健旺,气血才能充盈。

脾胃虚弱或因为饮食所伤,或或劳倦思虑伤脾,或久病耗伤脾气,均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逸脉外而致出血。

调理脾不统血难?中医可不这么认为。

造成脾不统血的病因和病机是什么?

脾不统血等症状,往往是因为饮食不健康,经常疲劳过度,或者久病在身所导致的。

1.脾虚出血

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2.脾虚经闭

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3.脾虚生风

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

4.脾虚生热

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调理脾不统血难?中医可不这么认为。

脾不统血的症状

1. 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2.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3.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

4.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

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5.肌肉痿软松弛,四肢痿废。脾的运化功能健全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肌肉的壮实与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动正常与否。脾虚不健时,肌肉失其营养则逐渐消瘦或痿软松弛,四肢则痿废不用。

本证主要与各类不同原因引起的血证相鉴别,除外伤所致出血,内伤出血多因于邪热和瘀血,邪热往往一派热象,血色鲜红;瘀血则病程多长,血色暗淡。而本证血色多偏淡,且有明显脾虚之证。

调理脾不统血难?中医可不这么认为。

调理方法:

对于脾不统血的朋友,主要的就是要以补气摄血为主

气的摄纳作用减弱,会引起人体血、津液等物质异常丢失,出现月经过多、出血不止、自汗盗汗等疾病。中医对这种由于气虚而引起的出血,称为“气不摄血”,因为气主要储藏在脾,所以也称为“脾不统血”。

对于补气摄血中医推荐三味药材:

1.黄芪。性温,味甘。益气补中。

2.红景天。性平,味甘,苦。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3.红参。性温,味甘。大补元气、益气摄血。

其次对应造成脾不统血的病因与病机做出调理方法:

1.脾虚出血:调理方法:健脾益气摄血。中医推荐:白术、党参、黄芪

2.脾虚经闭:调理方法:补脾胃、养气血。中医推荐:红枣、山药

3.脾虚生风:调理方法:补脾祛风。中医推荐:桂枝、生姜

4.脾虚生热:调理方法:以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中医推荐:当归,厚朴。

最后在此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