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戀怎麼辦?清醒的家長如何做?

孩子早戀怎麼辦?解決這個問題得分三步走,第一步解決的不是“怎麼辦”的問題,而是解決家長“怎麼看怎麼想”的問題。第二步解決“什麼是早戀”的問題。第三步解決“早情怎麼辦、早性怎麼辦”的問題。接下來咱們逐一拆分並提供相應解決思路。

孩子早戀怎麼辦?清醒的家長如何做?

第一步:解決的不是早戀“怎麼辦”的問題,而是家長“怎麼看怎麼想”的問題

早戀這事兒,最根本的問題不在於早戀本身,而在於早戀這事發生時候(或被懷疑發生),家長到底怎麼看、怎麼想。

家長怎麼看怎麼想,直接決定了家庭教育氛圍中,親子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壞?信任度是越來越高還是越來越低?早戀事件的指向是勵志模式還是阻抗模式?

早戀應當怎麼看呢?可喜可賀的大喜事!

孩子早戀啦?哎呀呀,不說隆重舉行個什麼儀式吧,起碼父母親的態度應當是開放的、歡迎的、欣賞的、欣慰的、接納的——咱家孩子開竅了啊啊!咱家孩子正常著啊啊!

為了便於家長更好地理解,咱不妨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咱家孩子小學初中高中一路唸書生理年齡都十七八了卻從來不曾對任何異性產生過任何好感,家長是不是心裡會有些忐忑不安——這孩子,生理心理什麼的,發育都正常著吧?心理忐忑卻沒法子解決這忐忑(總不能直接開口問?總不能想法去驗證?)心懸懸一直到好久,終於若干年後這孩子正常結婚了、正常生娃兒了,家長這顆懸在半空中多年的心才能夠踏實落地。

話說,不知家長們注意到自己的神邏輯沒有?孩子上小學初中高中,堅決不允許與任何異性有任何相對親近的接觸或好感。至於懵懂萌動的知慕少艾?哎呦喂,絕對的洪水猛獸!絕非人之常情!可是孩子大學一畢業,就立逼著讓結婚——連懵懂的那點子好感都是犯罪,您叫他直接跳過所有中間環節跟某個誰領證兒結婚生娃?坐火箭也不能這般幾何級數式的躍遷吧?最符合孩子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規律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升騰起對異性發自本能的好感——家長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這種好感的發生。想想看,咱也年輕過不是?年輕的咱們是不是討厭死了父母的無趣、無理甚至無賴?親愛的家長們,隨時警醒著,別讓自己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當然,每一個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程度是有差異的,對異性的好感何時產生、何時開始因人而已。有些孩子開竅早一點,有些孩子開竅晚一點,這都不是什麼大事。最要緊的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自然而然會產生對異性的好感,這是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基本判斷標準。區別無非是,女孩子興許會早些,男孩子興許會晚些;有些孩子只在心裡默默蠢動然後無聲熄滅,另一些孩子會付諸行動告訴對方——不論哪種,家長都要細心觀察、妥帖引帶。

孩子早戀怎麼辦?清醒的家長如何做?

第二步:解決“什麼是早戀”的問題。

孩子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陷入對異性產生好感的自我糾結或者單相思、“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等等煩惱之中了,家長們應當如何細心觀察、妥帖引帶呢?

前提很肯定——這是好事和喜事。在此前提之下,家長們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轉變舊有觀念、重新認識“什麼是早戀”

人們傳統習慣及下意識中,對“早戀”是這麼定義的:還沒成年的孩子對異性產生了不應該的興趣、暗戀或深度痴迷——這種認知本身,就烙刻了長輩一方對這種好感的否定傾向,以及孩子不再以父母為中心的感情偏移所導致的家長威權失控的遷怒色彩

家長的預設認知傾向以及對“早戀”的模糊認知,很容易導致將早戀這事兒視同洪水猛獸,從而催生內心深處的“失去感”“失控感”“恐懼感”,以及對未來不可預知的變數所產生的本能抵抗——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只需要弄清楚“早戀是什麼”“恐懼的是什麼”即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徹徹底底弄明白“早戀是什麼”,家長心深處的“恐懼”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就能夠以平和、寬容甚至欣喜、欣賞的心態看待並完全接納孩子成長的美好。

那麼,到底什麼是早戀呢?家長為什麼如此憎恨甚至恐懼早戀?

早戀=懵懂好感之情+偷嚐禁果之性!

看看這個等式,家長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到底在討厭什麼吧?也明白自己在恐懼什麼了吧?是的,一目瞭然的事兒——家長們恐懼的不是懵懂好感之情,家長們真正恐懼的是充滿了變數甚至潛藏了毀滅性能量的“偷嚐禁果之性”!

弄清楚了“懵懂好感之情+偷嚐禁果之性=早戀”,我們就可以針對性逐一拆解、分化並漂亮地應對、圓滿地解決它。

孩子早戀怎麼辦?清醒的家長如何做?

第三步:解決“早情怎麼辦、早性怎麼辦”的問題。

既然,早戀=懵懂好感之情+偷嚐禁果之性,那麼,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其拆解、分化,先解決“懵懂好感之情”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漂亮了,“偷嚐禁果之性”這事兒就不會發生了,即早戀=“懵懂好感之情+0”!

如此一來,家長們的擔心與恐懼,豈不是可以煙消雲散啦?我們大可以安心地欣喜並欣賞著孩子們懵懂又真情、純淨又含香的情竇初開!就如同我們在歷經滄桑世事之後某個陽光溫軟的下午被一朵盛開的桃花觸動,會驀然憶起年少時候濃情又單純的初戀一樣。生命的美好、活著的美好就在於,我們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中會留下許許多多的印記,可供白髮蒼蒼時候“坐著搖椅慢慢聊”。

1、“懵懂好感之情”,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如何引帶?

閨蜜家的13歲小姑娘迷上了隔壁班的一個大哥哥。大哥哥不止人長得帥氣,還品學兼優,彈得一手好鋼琴,成績也是全年級頂呱呱,小姑娘迷戀的不要不要。閨蜜家裡氛圍好,母女倆經常嘀嘀咕咕說悄悄話,哪個影視男星長得好看啦,某個小歌星雌雄不辨奶油兒太濃啦之類的。小姑娘剛開始時不時跟閨蜜說起這個大哥哥,說了三五個月之後突然就不再提了。閨蜜一揣摩,“哎呦,這是有苗頭了呀?”於是挑了一個心情好、環境好、時間充裕的週末,與小姑娘偷偷聊起自個上初中時候對某個帥氣男老師的痴迷以及各種為迷戀而發生的糗事兒。小姑娘聽得樂哈哈,笑著笑著不經意就說起自己的小心思。這當媽的也是聰明,趕緊藉著由頭鼓勵小姑娘定個十五年計劃,先是追上大哥哥所在的高中,再是追上大哥哥將來的大學,到二十二三四大學快畢業了就可以理所當然摘個花好月圓的美麗果實!

小姑娘一聽,這靠譜啊!為了眼前面一點小迷戀喪失以後一輩子在一起的機會?那怎麼行!於是細分了十五年目標一步步要跨越的階梯、一步步要實現的事情——當務之急就是學習成績!於是乎,奇蹟出現啦,原本成績處於中等水平不上不下的小姑娘,眼見得一天比一天刻苦、一天比一天上進,從年級中游唰唰唰地到了年級上游。可把閨蜜高興壞了——這也是個有趣的傢伙,居然在某次的某個場合製造了個偶遇,與那大哥哥的家長很快熟悉起來,沒多久竟能以通家之好的架勢友好往來啦。

閨蜜以前給姑娘準備早餐,牛奶麵包水果雞蛋什麼的只備一份,現如今倒好,但凡有好吃的都是一式兩份,特意囑咐小姑娘帶給大哥哥。那家人也一樣,有好吃的好玩的也準備雙份。節假空閒了,兩家人約在一起,熱熱鬧鬧做吃的做喝的,無數美味流水似的上了桌;那倆小的,頭對頭、膝挨膝著迷地談學習、談將來甚至連貿易戰都談上了,總之是皆大歡喜。尤其是那大哥哥,獨生子,也沒個兄弟姐妹,今年又是初三,學業特別緊張,中考倒計時,時間緊任務重,日子過得跟一級戰備似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最開心、最放鬆的,就是兩家人在一起玩的時候。跟妹妹瞎侃一會兒,啥煩惱都沒了!”至於倆小之間那點懵懂的好感,兩家大人都心照不宣但卻從不瞎刺探。大人的體貼、寬容和尊重,讓這倆孩子特別感動,於是學習越來越努力,各樣家務事也都手腳勤快,突然間就長了一大截兒似的,特別懂事了。

所以啦,“懵懂好感之情”家長完全可以樂見其成。

孩子早戀怎麼辦?清醒的家長如何做?

2、“偷嚐禁果之性”,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如何引帶?

“偷嚐禁果之性”,這個是頂頂要緊的事兒,家長們定要防患在先,別等“既成事實”了之後再怨東怨西、怨天怨地——如何防患?

一是6歲之前利用一切機會,尤其是洗澡時候,一遍又一遍通過無數次重複,堅決將“身體紅燈區”的意識深深植入孩子的潛意識,使之成為他們的本能。

二是10歲之前,由同性別父親或母親(男孩由父親教、女孩由母親教),坦然地與孩子進行一場很隆重的“性行為談話”。特殊家庭的孩子若無同性別長輩,可由絕對可靠的同性別年長平輩、或其他德高望重的同性別長輩教導。

三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親以身作則,使孩子耳濡目染懂得“什麼是相親相愛、婚姻幸福”。需要高度警醒的是,有些年輕父母過於開放,在孩子面前百無禁忌啥也不避諱——這個實質上是對孩子隱諱的、間接的“性騷擾”,以及對夫妻兩性隱秘關係的不尊重,謹防。

以上三條如果做到位了,“偷嚐禁果之性”的事就不會發生——可是,若沒做到防患在先呢?“既成事實”了怎麼辦?

一是,絕對不要抱怨、不要指責!孩子發生這種事,本身內心就很是倉皇、恐懼及後怕了,作為最可靠最信任的親人和長輩,家長千萬別被自己的情緒操控,對自家最疼最愛的孩子幹這種雪上加霜的事。

二是善後。善後根據性別不同略有區分,女孩子一旦發生這種事,最重大的事是“防止有孕”,如今此類藥物品種很多,家長最好用心些,挑選對女孩兒還未發育成熟的身體傷害最小的那種。男孩子一旦發生這種事,最重大的事除了本身的“正向心理建設”,還有對對方生理方面有可能造成的傷害與隱患的共情輔導。

三是性質判斷及相應措施。不論是男孩女孩,“偷嚐禁果之性”最重大的隱患在於“正向心理建設”——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分清楚孩子是心甘情願、主動自覺的?還是被動情形下被引誘、被恐嚇才發生的?若是前者,家長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帶兩性關係認知、正向建設心理能量,並教給孩子尊重和保護自己身體的方法等等,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最擔心的是後者,若孩子是被引誘甚至被迫與別人有了性關係,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若14歲以下就是違法行為,必須要採取正當途徑與措施讓惡行者付出慘重的代價!

四是心理疏導。許多孩子年輕時候不知輕重,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情,表面上看水過無痕,但實質上這些隱性傷害會長期潛伏在他們的身體裡,並隨著時日漸長、年齡漸長會越發嚴重——他們真正懂事之後,會越來越後悔,隨之而生的有可能是過度自卑、過度自我否定等等。尤其是那些被動受到傷害的孩子,他們的身體與心靈都受到了重創,這種重創如果彌散、泛化的話,甚至會導致成年之後對異性關係及婚姻產生極度恐懼心理等等。與之相反的另一可能,家長們也要高度重視——有些男孩女孩會以第一次的“偷嚐禁果之性”為起點,從而徹底放縱自己,把“性”看得特別無所謂、特別隨意隨便,此行為的惡質後果不必再囉嗦了吧?

小結: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偷嚐禁果之性”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事情發生之後家長的態度及處理方式。如果只一味指責、打罵甚至嫌棄,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將遠遠超過“偷嚐禁果之性”本身。如果說家是港灣,那麼家長就是舵手。船上某一個船員出了問題,必定是掌舵人帶團隊的能力出了問題。所以,孩子“偷嚐禁果之性”的行為,映照的是整個家庭教育某一個方面的嚴重缺位或家庭教育的集體失敗——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錯,有什麼好指責的呢?事情如果已然發生——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何謂提燈前行?八個字:

損失最低,做好善後!

孩子早戀怎麼辦?清醒的家長如何做?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