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譯 意

善於處事的人,能夠順自然而行,所以不留一點痕跡。

善於說話的人,能沉默不言,所以沒有一點過失。

善於計算的人,能不用心智應世接物,所以能不用籌碼。

善於籠絡群眾的人,推誠相與,所以即使不用門戶來拘限,群眾也不會背離。

善於結納人心的人,謙虛退讓,所以即使不用繩索來捆縛,別人也不會離去。

因此,體道的聖人,能夠隨時教化人民,使人盡其才,所以沒有遺棄的人;能夠處處珍惜萬物,使物盡其用,所以沒有遺棄的物。能夠做到這些,真可以說是得到道的精微高明瞭。

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可以教化不善之人遷善向上;不善之人是善人的鏡子,可以警惕善人墮落陷溺。

如果不善之人不尊重善人,善人不愛惜不善之人,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還是大大的糊塗。這個道理,真是奧妙啊!

解 析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行”,動詞,本來是行走的意思,引申指一切行為。“轍”是車輪所碾過的痕跡,“轍跡”就是痕跡。行走都會留下痕跡,要想不落痕跡,只有不走,或者順著別人的腳印走。做事也是如此,要想不生錯誤,只有“無為”,也就是順自然而為。

“瑕”和“謫”意思相同,“瑕謫”就是錯誤。說話總會有錯誤,要想沒有錯誤,只有“不言”。因為“言多必失”,“不言”就沒有過失了。

“數”是動詞,計算的意思。“籌”和“策”都是用竹子做的,古時候計數的工具。計算數目,都要憑藉籌策一類的工具,不用籌策而稱“善數”,那只有不數。引申就是不用心機的意思。

俗語說:“人算千算,不如天算一算。”又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個意思。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關楗”是關閉門戶的橫木和豎木,橫的叫關,豎的叫楗。關閉門戶都要用關楗,不用關楗而稱“善閉”,那只有用無形的關楗(誠實)。以誠待人,別人絕不會背離,比用任何關楗都好;反之,不能推誠相與,再好的關楗也關不住人的。

“結”,捆綁的意思。“繩約”就是繩索。打綁任何東西都要用繩索,不用繩索而稱“善結”,那只有用無形的繩索(謙虛)。以謙虛待人,自然會產生向心力,而別人不會離去;反之,不能謙虛待人,任何繩索都束縛不住人。

“是謂襲明。”“襲”是承襲、保有的意思。“明”就是十六章“知常曰明”的“明”。“襲明”就是守本、得道的意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解作“取”,引申有借鑑的意思。善人可以教人為善,所以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可以使人不為惡,所以是“善人之資”。

孔子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述而》)和這個意思相通。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師”,指善人。“資”,指不善人。“大迷”,最大糊塗。“要”,精要玄妙。

說 明

本章旨在教人順應自然,因物為用,不可妄用私智,自作聰明。

秦始皇得天下,發邊戍、築長城、修關塞,不過傳了二世。武王伐紂,建比干的墓,設箕子的門,朝成湯的廟,發巨橋的米,散鹿臺的錢,天下歌頌,傳了三十四代。這是多好的證明啊!

-end-

選摘自《老子:生命的大智慧》餘培林 著,九州出版社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內容簡介:

《老子》五千字的玄言,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揭示了人如何在社會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方法。

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卻能看到裡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卻能看到反面。老子講求精神生活、講求體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潤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