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面管理如何提高客户转化率?

R_Sammi


从古至今,任何商业都认同一个法则:客户是一回生,二回熟。客户都是跟出来的。那么对于线下门店生意更是如此。

“懂用户比懂产品更重要”

越来越多的优秀门店经销商对线下实体商业有了新认知:门店生意不是“等、靠、要”,商业也不是一次简单的交易,而是在于如何处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至今线上交易总额仍然没有占具全国零售总额的20%,电商消费用户主要还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且有些品类,至今仍是线上平台的软肋,比如高价低频的家居、建材类用品。虽然各种工具和软件、运营方法的赋能,但仍少不了线下量尺、设计、送货、安装等各个环节的服务。

至少在社交化工具和移动支付未普及的5年前,用户在获取品牌、门店、产品、口碑等信息不灵活、不自由、尤其是缺失对用户有价值的本地化的区域数据,用户购物的决策依据还是源于到门店和导购多频次的体验、沟通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无论是品牌商还是经销商都将突破线下门店业绩的重点放在将导购培养成“金牌销售”。

消费升级的前提是社交方式和支付方式的升级,商业也逐渐从物以类聚转化为人以群分。门店的导购和用户越来越被互联网化、被移动社交化、被圈层化。即便是重体验的门店生意,用户越来越需要自由的体验环境,用户获取价值信息的心理也从之前的被动“导购式”变为“互动式”;而且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在店内,而是店外;从原来的面对面沟通,变成了“从空间到时间”的社交平台。在店内,店员说的越多,越会被用户认为是“套路”。

互讯研究院每年花大量的时间,从不同维度设计调研问卷,去研究分析用户的线下购物心理,从中你会发现:门店生意的促成,不是购导说服了客户,是客户说服了自己;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些是得到了更多身边真实的口碑;有些是一个快速预约量尺给客户带来的便捷体验;有些可能是一个有趣好玩的砍价互动;有些可能就是给客户带来无骚扰的有温度的服务……

对于当下传统生产型企业发展的瓶颈,还不是如何建立快速搜集用户数据的平台工具,而是如何建立“用户、门店、品牌”之间的连接关系。消费者已融合各种生活方式的互联网、社交化工具,而企业还在保持传统的经营方式,这种错位关系才是致命的。

“用户和品牌的距离有多远?”

在“导购”时代,用户和品牌之间的距离就隔着一个牛B的金牌导购,当产品同质化,客户无法从产品做决定时,谁能搞定客户?就是金牌导购。金牌可以将一件普通的产品说成一件收藏品,一套沙发可以讲出十种坐法。可以在临门一脚时将客户拿下,但线下越来越“轻导购化、重自己体验“的用户心理,让金牌导购逐渐失去用武之地;反而重离店线上社交、玩转圈子、制造趣味性内容的年轻导购越来越得心应手。

所以在社交化的互联网里,从来都是“人以类聚”的,用户和品牌的距离只差一个正确的连接方式;店员越来越年轻化、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与时俱进了,之前实体门店的店中店管理,有些商场为规范管理,拒绝店员在上班时间用手机,但现在店员几乎是百分百在用户离店时,用个人微信拉粉。因为名片、海报、留电话的建立联系的方式显然行不通了。

但是为什么即便是店员与用户之间互粉,仍然难以促成生意。其实这里只是做对了联系,做错了连接;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代表门店,更不代表品牌;连接是具有品牌背书的“互联互通”,简言之:个人间互粉不具备信任的仪式感。

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调研“为什么同一个门店,经销商本人(老板)成交机会大于店长;店长的成交机会又大于店员”其实这不是个人的销售能力,有些老板未必有店长、店员对产品亮点熟悉。之所有成交率高,是因为职位决定的。每个消费者都会相信,找到老板,给的优惠一定是最低的!这也是为什么门店经常做“总裁签售”的活动,这让用户感觉,老总来了,最实惠。

社交化数字门店,就是将“信任背书的方式和与用户沟通的方式”更有仪式感,让用户感觉和每个店员沟通都是和品牌、和旗舰店在对话,那么沟通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高价低频的生意都是源于客户的信任,而建立信任的基础就是用户离店之后的社交;

将实体门店的体验赋予用户更多互联网、社交化的体验;融合用户能接受的方式、会接受的场景;将门店接持一批批的用户进行一个个的有效连接跟进,传递个性化、有温度的内容,生意才能持续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