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掀起貸款熱潮,有資金來源是好事,為何有人卻感到擔憂?

如今這個社會貸款已經成了普遍的常態,人們不管是平時消費還是經營生意,又或是買房子,都會或多或少的接觸貸款。從一定程度上說,貸款解決了人們的資金需求,只要信用良好,符合銀行的資質要求,很多人都可以從銀行貸到不同額度的款項。

這幾年,國家為了扶持農村地區的發展,都在推出各種惠農政策,很多銀行都開始深入鄉村,在農村地區發放貸款。這些貸款利率低,還款期限長,緩解了農民創業的資金需求。尤其是南方沿海的一些養殖區,農戶們更是憑藉已有的生產規模貸到了不少款項,而且申請條件也很簡單,只要提供相應的材料,再找擔保人,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申請到。

農民掀起貸款熱潮,有資金來源是好事,為何有人卻感到擔憂?

有了這些貸款,許多農民就可以放心大膽的投入資金去搞生產,如果遇上光景好的年份,除去貸款利息農民還賺了不少。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些貸款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很多種養殖行業的人們在政策出來以後都紛紛的開始申請。

對於這個現象,很多人都拍手叫好,畢竟創業發展需要資金,如果手頭沒有現錢全靠外借很不容易,既欠了人情債又要還高額利息。於是這幾年在有些農村地區,幾乎是家家都有貸款,有的人一貸就是幾十萬,雖說生產規模擴大了,但負債也變高了。

有資金來源是好事,但也有不少人為此感到擔憂。因為農戶貸款大多是一年一還,但是期間每個月都需要支付利息,而農村地區平時有額外收入的比較少,只能靠生產收成的時候一次性收回本,因此期間就常常會因為週轉不開而苦惱。

農民掀起貸款熱潮,有資金來源是好事,為何有人卻感到擔憂?

比起利息,到期支付本金壓力更大。不少人在投入生產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是否有市場前景,一味的跟風貸款擴大規模,如果遇上賠本的年份,到了還款日還要到處借錢填補貸款的金額。而這時候的農民們往往會選擇先行還款,之後再重新貸出來,如此週而復始,錢沒有賺到多少,每年貸款的利息費用卻要支付一大筆。

有的農戶在需要錢的時候,甚至不止在一家銀行貸款,有時候還向多家銀行申請,以緩解資金週轉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出現了以貸養貸的情況,長此以往每年都要支付大筆利息,錢欠的越來越多。

大家都知道信用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徵信出現了汙點,很有可能什麼銀行的貸款都批不下來。但是在農村有一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對於徵信信用的重要性也沒那麼瞭解,如果貸款多了又還不上,只有選擇逾期,這也讓很多銀行的工作越來越難展開,催收這個環節成了大難題。

農民掀起貸款熱潮,有資金來源是好事,為何有人卻感到擔憂?

相對來說,新一代的農村青年比較重視信用,他們深知貸款的重要,如果沒有維護好徵信,貸款還了以後批不出來,將會對生活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他們平時都會積極還貸款日期,到了還款日也會想盡辦法還款,實在沒有錢就去借高利貸、找過橋貸款,但是這種辦法需要支付高昂的利息費用,簡直就是惡性循環。所以說農業貸款對於農民來說有好處也有壞處,全靠個人的自制力和約束能力, 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