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李姓源自嬴姓,出自五帝顓頊高陽氏之後。據宋人歐陽修、宋祁等所撰的《新唐書•宗室世系》記載,李姓出嬴自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古代司法長官),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果實)得全。為感木子之恩,遂改理為李氏。利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

李姓形成後,在河南苦縣(今鹿邑)生息繁衍。利貞十一代孫李耳,字伯陽,外字聃(dān),世稱老子,周平王時做過管理藏書史官。李耳的裔孫李曇有四個兒子,因為在外地當官定居而分出2支:長子李崇官任隴西太守(今甘肅臨洮縣),封為南鄭公,遂為隴西房;四子李璣為趙郡(今河北邯鄲)房。後來,隨著族裔繁衍,隴西房分39房,趙郡房分為東、南、西3組,皆人丁興旺,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宋代的《廣韻》載,李氏的郡望有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等十幾個。永安李氏郡望隴西。

李姓還有一個來源是因賜姓而得。唐代李姓為國姓。唐初,凡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中有許多人被賜為國姓李氏,其中有徐、安、胡、郭、邴(bǐng)、張、弘、董、羅等姓以及少數民族中的鮮于、阿布、舍利等,為李氏擴充了人口。滿、白、瑤、壯、苗、傣等少數民族,甚至連猶太人中也有李姓。故李姓為當今我國第一大姓,擁有人口近1億。

二、入永與定居

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李姓入閩始於東晉興寧年間(363~365年),晉安太守李崇之後裔大多落籍福建。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李元祥被封為閩越江王、入閩節度建州。李元祥次子李皎襲江王,於690年被武則天誅殺。三世祖業流放福建南安,四世李融授南安縣丞,五世楚珪授雲麾大將軍,六世尚昊於761年授遊擊將軍。783年,尚昊為避涇厚節度使姚令言軍隊政變之難,遷居於尤溪四十二都皇曆(今永安槐南鄉皇曆村),為永安李姓開基始祖。

永安李姓支系繁多,主要有貢川、永安城關、大湖等三大支派,但都是入永始祖李尚昊之後裔。據貢川《隴西李氏族譜序》記載,李元祥第十六世李其洪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從皇曆遷到貢川雙峰上村,後裔播遷到永安城關、大湖以及海內外。

三、遷移

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李匡、遷七、起龍三兄弟從皇曆移居大田縣翰林岐。

李其壽遷尤溪萬足裡。

李享遷廣東。

李以祖、以裕、以衿、以視四兄弟遷尤溪。

李德生、廕生、麟生遷三明巖前。

李觀華、觀生兄弟遷南平。

李逢時遷永春赤頭。

李其德、福生、永生遷明溪胡坊。

李長壽遷南平。

李宏仁遷永安城關。

李文祥、文福兄弟遷浙江龍泉。

李德恩後裔遷臺灣。

李文龍遷閩侯縣,後裔播遷到福清、臺灣。

李千二遷漳平縣永福鎮。

李千六遷安山。

李綿萬遷三明梅列。

李升一遷巖前田沙溪。

李八郎遷寧洋縣坑源。

李小廿三遷寧化石壁,後裔播遷到廣東、廣西、江西、浙江、四川等地。

李小七遷永春縣。

李小三移居貢川洋峰村,後裔播到三明、沙縣、尤溪、建寧、南平、浦城、邵武、古田、泉州、晉江、南京、臺灣等地。

李佛祖移居貢川堡營頭。

李孔容移居貢堡南門。

李三六移居大湖坑源,後裔播遷到大湖李坊、明溪胡坊、清流、連城、貴州、山東等地。

李金德後裔遷上坪餘荊山、槐南梧桐洋以及上杭縣等地。

李木德後裔移居長汀、上杭。

李火德後裔移居永安的青水三溪、城關、洪田,上杭、永定、平和、南靖、龍海、廈門、同安、南安、安溪、廣東、江西、四川、貴州、香港、臺灣,新加坡、菲律賓等地。

李晉延後裔播遷到永春、德化、仙遊、莆田、福清、羅源和海南省等地。

第二節 分佈

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永安李姓現有人口13150人,為永安第八大姓。主要分佈在貢川鎮雙峰、洋峰、龍嶺、龍大、南坂、觀成、延爽、集鳳村,大湖鎮李坊、新洋、坂頭村,曹遠鎮富溪村,西洋鎮林田村,燕東街道東郊、新橋村,燕南街道永漿村,燕北街道坂尾村,小陶鎮桐林村,洪田鎮黃龍村和上坪鄉聯合村。

第三節 譜牒

槐南皇曆《隴西李氏族譜》

始纂於唐天祐二年(906年),由十六世李其壽主持編修並作序,積昭宗弟哀宗題寫譜名;由皇譜降為民譜。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由三房嗣孫、時任甘泉丞李文仲主持重修並作譜序。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長房嗣孫、時任山東長山縣教諭李珏主持重修。明崇禎五年(1632年)重修。清順治九年(1652年),由長房嗣孫、時任江南操功院賞功遊擊將軍李孔文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修職郎李開主持重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進士、時任直隸鉅鹿縣知縣李光前主持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合族重修。1997年,由李祖啟等主持編撰《福建李氏源流》。

貢川洋峰《李氏族譜》

始纂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歲選進士、時任山東長山縣教諭李珏主持編纂。清順治九年(1652年),由十八世、庠生李光嶽主持重修,李孔文作譜序。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十八世、庠生李殿挹、十九世李豫、二十世孔林、二十一世、庠生李顯等主持重修。其內容有譜序、凡例、世系、世錄、祠記、墓誌、壽文、世傳、譜跋、家居十警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三十九世李尚德、四十四世李紹添、四十一世李元宣、增泉、溶川、增保、應三、昌建、昌績、克勤、行軒主持,李大侃、步言、元澍、惠時、宜成、可象、昌聰校正參閱,李朝春、增禮、直昭、久言、迪齊督印重修。清光緒九年(1883年),由李長吉、勝義、順興、家駒、時光、永嘉、啟模、新元,啟祥、永英等人主持重修。1998年,由李學賢等人主持重修。

第四節 文物

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一、祠廟

“江王祠” 座落在槐南鄉皇曆村。始建於唐代,明萬曆年間和崇禎五年(1632年)兩次重修,清順治七年(1650年)遭兵毀,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建,2000年重修,後被載入《八閩祠堂大全》。

“教忠堂” 建在貢川鎮雙峰上村。始建於北宋年間,清康熙皇帝欽賜御書《教忠堂》匾。2000年被載入《八閩祠堂大全》。

“溯源堂” 建在貢川鎮洋峰村。始建於明代,清直隸巡撫李光地撰書《溯源堂》匾。2000年被載入《八閩祠堂大全》。

“明煙堂” 座落在貢川堡營頭。該堂有上堂、下廳、書院、門表等建築群組成,佔地約2畝,是貢川李氏奉祀先祖李佛祖的淨地。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修,今保存完好。

麻公廟 座落在貢川堡古井邊。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今保存完好。

二、墓葬

江王李元祥墓座落在江蘇常熟縣海寓山西坡。墓誌銘有載。

貢川李氏開基始祖李其洪墓座落在貢川雙峰村坪埔窟潭後。有墓誌。

小三墓座落在貢川洋峰瑤窠。有墓誌。

第五節 人物

一、古代

李元祥,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字仲瑞。唐貞觀十一年(633年)被封為閩越江王,任蘇州、金陵、鹿州、鄭州刺史、大都督、諡安王。

李皎,字月池。封武陽郡王,任復州刺史、荊南四路大總管,贈司徒,諡桓王。

李祖業,字春芳,號信三。唐中宗嗣聖元年(684年)被封武陽郡王。

李萬康,官拜泉州府南安縣丞,贈秘書少監。

李楚珪,封奉天定難功臣。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召募入衛,授漳浦郡參軍。唐乾元二年(759年),訪五州節度使,破賊有功,授雲麾將軍。唐寶應元年(762年)封為隴西開國公,食邑700戶。

李尚昊,字上瞻,號崇明。唐上元二年(761年)授遊擊將軍,後升左武衛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司正員,封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李希悅,字晉卿。唐貞元三年(787年)授平盧節度使,賜緋魚袋,守衛絳州新田府折衛都尉。

李復禮,唐元和元年(806年)授平盧節度使、遊擊將軍,守衛絳州新田府折衛都尉。

李遠,官至光祿大夫。

李助,授武衛中郎將、遊擊將軍、宋衛翊府員外郎,賜緋魚袋。

李求,唐大中八年(854年)授銀青光祿大夫。

李弘繼,唐乾符二年(875年)授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賜紫金魚袋。

李文昱,授宋御史。

李小三,授宋侍郎。

李三八,授承信郎。

李文仲,宋崇寧三年(1104年)授甘泉縣丞。

李八二,授承信郎。

李晃永,任錢塘縣主簿。

李大三,明洪武年間任南京守禦太監。

李華七,明永樂七年(1409年)授江西建昌府通判,後升浙江衢州同知。

李璋,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舉人,授會昌知縣。

李杏,字子芳。明嘉靖四年(1525年)舉人,先後授東昌府推官、大理寺正、四川按察司僉事,升參議致仕。

李芳時,二十七都人,以軍籍住北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曾授北京、山東戶部清吏司員外郎、河南參政。

李珏,字純甫,明萬曆年間拔貢,曾任會昌縣訓導、安遠縣縣令、升長山教諭。著有《會昌集》、《長山集》,鄉稱“龍屏先生”。

李孔文,字葆初,號鵬飛。武闈副榜,授江南操院賞功遊擊,升閩浙總制。

李錫祿,字爾康,號圓亭。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舉人,授四川潼川府樂至縣知縣。

李廷模,城內人,清雍正七年(1729年)進士。

李光前,字駕軒,在城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任浙江同考官,直隸鉅鹿縣知縣。

李長芳,清雍正年間拔貢,曾任施南府經歷。

李芳研,字元芬,號實岡。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舉人,先後任屏南縣、臺灣府、鳳山縣、同安縣、寧德縣訓導,後升建寧府教授。

李應舉,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舉人。

李詔徵,字見川。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舉人,授江南鳳陽府長淮千總。

李棠,字樹榮,號蔭堂。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舉人,曾任天津衛監大使,廣平府雞澤縣、滿縣、大名縣、和元城縣知縣,後升昌平州知州。

李際隆,字雲川,號會圓。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舉人。

李光祖,以子棠貴。贈文林郎大名縣知縣。

李文駒,字應圖,號託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曾任建寧鎮標、右營千總,署中軍守備,督撫明標,邵武千總,浙江外州營守。

李度,永安城關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貢,曾任雲南祿勸縣知縣。署趙州知州。

李騰瑢,永安城關人。清乾隆年間廩貢,曾任鳳山縣訓導,山西大同縣丞。

李乘時,永安城關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

李鳴珂,由貢生授羅源縣教諭升邵武教授、翰林院典簿。

李祖延,監生,以子鳴珂貴,贈修職郎、羅源縣教諭,贈文林郎邵武縣教授。

李青雲,字登峰。以歲貢入雍肄業。善書法,掌教燕江書院,後選崇安訓導。

李彬,以子騰瑞貴,晉贈文林郎、升福寧府教授,利川縣知縣。

李開,由庠生入監,以子騰標貴,贈修職郎、南靖堂訓導。

二、現代

李其瀚(1865~1934年),別名李志,字浩乎,城關大巷人。19歲學醫,拜本城老中醫曾世傑為師。由於悉心鑽研,醫術造詣較深,為永安群眾所愛戴,成為當時不可多得的名醫。晚年著有《臨床驗方》4冊。

李寶焌,字昆甫,乳名漢佬。永安貢川洋畲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李寶焌到福州,入全閩師範學堂讀書。因成績優異,和劉佐成一起被選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清宣統二年(1910年)他與劉佐成合作,在日本研究飛機制造。後兩人被召回國製造飛機,於宣統三年制造出我國第一架飛機。民國元年(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李寶焌應召到南京,擔任飛行營營長。但不久患惡性痢疾逝世,年僅25歲。他撰寫的《研究飛行機報告》是我國第一篇航空論文。

李姓《永安姓氏志》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