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道光帝?

淡晚6


道光皇帝在位时期,不仅是清朝的分水岭,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政府以林则徐销烟为由,派出远征军侵华,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以中国战败并赔款割地告终,拉开了中国充满耻辱的近代史。因此,道光和他父皇嘉庆统治时期,也被后世称之为“嘉道中衰”。

但是,如果抛开清王朝不断衰落的客观局面不说,抛开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不论,单从道光的执政表现来看,他还算是一位中规中矩的守成之君,并非昏君、庸君,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道光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的节俭。道光为了扭转自乾隆以来,朝堂内外养成的奢侈成风的不良情况,带头节俭。道光节俭到什么程度?简直是到了极度的抠门地步!他可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穿“补丁龙袍”的皇帝。不仅如此,道光还要求大臣们也不许穿新衣服,这样就能抠下一点布料费,用来充斥空虚的国库。

实际上,道光之所以如此的节俭,根本还是因为没钱。当时,偌大的清朝早已被自己的爷爷乾隆挥霍一空。而自己的父亲嘉庆又没能扭转困局,在位期间反而接连爆发起义和叛乱,使得国力进一步衰退。最终,交到道光手上的清朝,早已是一个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千疮百孔的帝国。因此,道光是不得不节俭啊!

道光不仅要省,还得要极力的维持国内尖锐的矛盾。因此,道光在吏治方面同样下了狠功夫。他首先对皇族贵胄阶级出手,亲自处置了一批肆意妄为的皇族贵胄;同时,道光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也是严惩不贷,绝不手软。

不仅如此,道光理政更是谨慎细致,朝中大小事务,也都尽量安排周详。比如:有一次,道光召见即将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张集馨,认真指导其工作安排。他生怕张集馨不能理解,于是又耐心给他打了个比如:

“譬如人家有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论也,汝当思之。”

尽管道光皇帝已经如此节俭和勤政,也一再苦口婆心的劝谏周围的大臣厉行节俭。然而,他个人的努力,并没能改变腐朽的官僚阶级,更无法挽回清朝国势衰退的局面。当时的清朝早已积重难返,国家机器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

正所谓“屋漏恰逢连夜雨”,就在国内矛盾重重之时,西方列强也打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就这样,道光又倒霉的碰上了中华数千年来不得一遇的巨大变故。

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道光也极力抵抗,也想要继续维护清朝那“天朝上国”的颜面。但是落后的军队和腐败的官僚,使得清军在英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最终,道光实在打不过强大的英军,被迫签署了中国近代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正式将中国带进了耻辱的近代......

但是,总的来说,道光皇帝还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守成之君。只可惜,他生不逢时!道光所处的时代,面对着日渐衰退的国力和坚船利炮的列强,清朝需要的不是守成,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变革,需要革古鼎新。然而,他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和决心,去改变这一切,只是在本就破败的清朝大厦上进行修补。结果,道光所做的一切于国无益!



这些历史要读


众所周知在道光年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成为处于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分水岭的皇帝。平心而论:道光并非一个昏聩之君,事实上在道光之前清王朝已然是百病缠身,非得有一位雄才大略的拔乱反正之主不能扭转形势,然而道光就本质上而言只是一个守成之君,在时代转折的紧要关头道光完全没能意识到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的使命。如果要给他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那么或许应该这么说:道光皇帝是一个不识天下大势的平庸之君,但平庸之君到底不等于昏聩之君。要解释清楚这一评价就是从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其一道光皇帝不识天下大势表现在哪些地方?其二为什么说道光不能算是昏聩之君?道光在位时期究竟做出了哪些成绩?他的平庸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当时嘉庆皇帝正在木兰围场进行木兰秋狝活动,还是皇子的旻宁(日后的道光皇帝)当机立断手持鸟枪击杀两名天理教徒,由此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旻宁不乏坚毅果敢的精神。我们知道都知道鸦片战争中由48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侵入了广东珠江口,此后英军沿中国海岸线北上威胁到台湾、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前后动用的总兵力不过两万人左右就重创了一个有着1316万平方公里领土、4亿人口、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老大帝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鸦片战争二十年前英国就已发动过针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了,事实上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方向并非单纯来自于东面的海洋: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试图通过吞并位于中国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廓尔喀王国进入西藏,对此道光皇帝采取的措施是在边境上陈兵声援廓尔喀。很多人都知道道光皇帝的爷爷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从而确保新疆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既成事实。然而就在嘉庆皇帝驾崩、道光皇帝登基的当年被乾隆皇帝平定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从境外潜回国内发动叛乱,事实上张格尔叛乱并非一场单纯的国内分裂势力的叛乱行为——张格尔曾在英国控制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留过学并接受英国人的顾问、训练和武器,事实上张格尔叛乱的背后是有英国人支持的。这实际上是一场内外勾结的旨在分裂国家的叛乱行动,是英国扶植下的一场旨在入侵中国的代理人战争。道光皇帝未必对这场叛乱背后的国际因素有充分的认识,但他还是当机立断任命杨遇春、长龄等将领迅速投入到平叛战争中。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清军攻克叛军盘踞的喀什噶尔,然而由于张格尔事先出逃,清军并未能将其抓获。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清军终于抓获张格尔,将其押解回北京举行午门献俘仪后处死。道光十年(1830年)十二月清军彻底荡平叛军残部。

道光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是以节俭而闻名的,甚至被视为抠门:除了正式上朝的龙袍之外每件衣服都是缝了有缝、补了又补,他甚至会亲自过问御膳房的鸡蛋是花多少钱买的。从私德和自我控制力来看:道光绝非昏聩之人。然而道光的这种节俭更多只停留在个人道德层面,当时清王朝的官场吏治腐败状况反而愈演愈烈:满朝文武在他面前表现得清正廉洁,其实背后尽是骄奢淫逸。道光都想不到:他做一件打补丁的衣服花了50两银子,这比做一件新衣服还贵。还有道光皇帝过问鸡蛋价格一事也是负责宫廷采购的太监做得太过分了,否则深居宫中不知民间物价的道光怎会起疑心呢?据说有一次道光皇帝想喝片汤,结果内务府专门给制定了一个详细的预算:皇上喝片汤哪能和老百姓一样?得先专门在御膳房内给搭建一个做片汤的房间,请专门的师傅......道光一琢磨这得花不少钱,于是就吩咐:“不要搞那么麻烦。朕以前在宫外微服私访时喝过,你们去把那个做汤的师傅请进宫来做能省不少钱”。结果内务府回来报告:人家想要颐养天年,从今以后不做汤了。道光皇帝一琢磨:到底是人家真心不想做?还是你们不让人家做?总之道光皇帝是没辙,最终他还是没喝上汤。皇帝做到这份上也算是奇葩了。所以道光的节俭其实对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其实并没起到作用,以致于有的大臣感慨: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

要说道光完全没意识到当时朝廷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道光也曾处置过包括一批皇族成员在内的贪腐者,然而此时的清王朝已是积重难返——在几乎无官不贪的体制性贪腐状态下道光的肃贪行动并没取得多少成效。道光登基的当年曾起用陶澍为安徽省布政使,主管全省粮钱和人事。在此之前安徽钱粮清查年年进行,终因官官相护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过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虚应故事。陶澍到任后立即调集藩司衙门原有档案,建立清查局,组织专门班子清理各州县亏欠钱粮数额。并按地方官员、年份、数额落实清查欠款情况,累计有渎职亏欠官员62人。陶澍分别根据情况予以处理并制订《追捕章程》,限期追回欠款,上缴了国库。《清史稿·陶澍传》载: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陶澍自为布政使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三十余年亏欠积案,豁然一清。陶澍自此获得了“理财专家”的美称。历代封建王朝盐铁之税与田税同为国赋之主要项目。道光十年(1830)陶澍出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清代的地方督抚中有最为重视的就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前者事关政治中心京畿重地的安危,后者事关朝廷财赋要地江南的兴衰,而盐政又是江南经济的重中之重。陶澍到任后先是裁减总督衙门和盐政衙门的机构编制,接着又废除了明代以来的“纲盐制”,实行票盐法:任何人只要按章程纳税,发给票证,凭票运盐、销盐,只认票不认人。由此避免以前大盐商勾结官府垄断行业的现象,杜绝盐政衙门的贪腐现象。然而相比陶澍这种具有实干才能的官吏而言:道光朝绝大多数官员其实并秉承的是“多磕头,少说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心态。这在即将面临数千年未有的时代大转折大变局时期绝不是什么好事。

道光四年(1824年)由于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一时间大量湖水外泄,使得大运河从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剧下降,漕船搁浅,京城粮道断绝,面临断粮危险。清代的经济中心位于江南地区,北方的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产量并不足以供给庞大的人口,为此必须将江南鱼米之乡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以解决当地百姓、官吏、士兵的吃饭问题。早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就曾下旨让大臣们商讨改由海路运输粮食是否可行的问题,然而满朝文武多是因循守旧之辈,以致于海运的提议在提出百年之后仍未能加以尝试实践。被粮食危机逼得着急上火的道光皇帝不得不下旨再议海运一事,在得到琦善和陶澍等大臣的海运建议后道光力排众议坚决推行海运。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初一在道光皇帝下旨商议海运的整整一年后清代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方海运正式启动。十天之内每天超过90艘商船前来兑运,共装米粮80万石。以当时的装卸技术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速度,可见陶澍等一众官员筹划之精,督办之勤。大约一个月里,有不下1000余艘运粮海船,出长江口扬帆北上。随船押运参将关天培抵达天津后,于三月十五报告称:已查明到岸进口船424艘,后继船只390余艘“不日可来”。漕粮海运的首航,显然相当成功。海运漕粮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严峻的粮食危机,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海运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道光不思进取、一味求稳求安的理念在海运漕粮一事也表露无遗——在粮食危机的压力下道光一改多年的漕粮运输方案,但这并不代表他有多少创新意识,因为事后他曾专门下旨声称:海运漕粮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对西方国家已然开启、中国也即将加入进去的海洋时代道光并没清晰的认识。

道光的一生充满了矛盾的双面性:一方面他整肃吏治,却一直效果不佳;一方面他首倡海运,却又亲手关闭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大门;一方面他粉碎了旨在分裂国家的张格尔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开创了对外割地赔款的先例;他一会儿严禁鸦片,一会儿又延迟禁烟......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方面其实都源于道光终其一生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定位为守成,对当时已然变化的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事实上这时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位能开创崭新时代的大有为之君,而道光绝非一位英主。他甚至会问出“英国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与回部有无陆路可通?”“英国何以是女主当政?其夫现在该国身居何职?”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未免可笑,然而在当年却真实反映了一个老大帝国对外界情况的茫然无知。甚至直到临终之际道光依然没能意识到时代的转折,因此在立储问题上他放弃了文韬武略更为优秀的六皇子奕䜣而选择了他看来更适合扮演守成之君的四皇子奕詝。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道光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是嘉庆帝的第二个儿子,清兵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旻宁幼年熟读儒家经典,间习武艺,10岁跟随祖父乾隆打猎获鹿,乾隆大喜,赐予黄马褂。

1813年,天理教教徒攻进紫禁城,他以鸟枪击毙两“贼”。嘉庆帝很高兴,封他为“智亲王”,还给他击毙“贼人”的枪赏赐了一个封号,叫“威烈”。从那时起,正大光明殿里的密折里,便将他列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1820年,道光帝即位,他是一个智力平平但比较勤政的帝王。他努力学习康熙、乾隆这些伟大的先辈,决心要把江山治理出模样来。他关心治河,减免钱粮,赈济灾民,疏浚河道。他生活简朴,热河避暑、木兰围猎这些祖上热衷的活动,他都没有去过。

不过虽然道光皇帝勤俭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是出了名的,但是,道光皇帝的治国才能却很一般,他虽然一生勤于政事却毫无建树,也不会用人,他一生最信任两个宰辅,一是曹振镛,一个是穆彰阿,俩人都是庸碌无为。

道光皇帝的性格比较懦弱.做事又优柔寡断在禁烟的时候,他在禁与不禁之问摇摆不定;当战争发生时,他在主战还是主和之间反复无常;战争失败后,他只求苟安,得过且过,战争失败后义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历史有妖气


清朝的皇帝,从入关算起,经历了大约三百年,十位皇帝,总的来讲,趋势是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的繁荣昌盛期基本上也就是“康雍乾”三朝,这三朝(加上顺治)的时间大约占整个清朝的一半的时间,而自乾隆之后,大清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大清朝到了道光年间,就已经是“破败之相”了。

从“康雍乾盛世”到破败之相,说起来责任并不能完全算在道光的头上,但是道光作为一国之君,没能阻止大清朝继续下滑,没能及时清醒的看到外面的世界的变化和我们的差距,没能真正的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只能说明道光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观点来讲,道光当皇帝算是“名正言顺”,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在整个清朝算是唯一一个。但是,这位名正言顺的皇帝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帝”。

在他的那个好大喜功,出尽风头,也耗尽国力,埋下隐患的爷爷乾隆皇帝之后,他爹嘉庆就开始收拾他爹的烂摊子,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平息叛乱和各地的造反起义就用了二十年,大清的国力进一步消耗,这个看起来很大的国度,已经非常的虚弱,到了道光接手的时候,说是“千疮百孔”一点也不为过。

道光皇帝能够让后人有独特印象的大概就是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道光是一个“节俭皇帝”,或者说叫“抠门”。第二件事,就是在道光超发生的“鸦片战争”,签订了中国第一个具有深渊影响力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并由此开启了整个清朝后期收不住闸的“不平等条约”时代。可以说道光皇帝在位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也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状态。

道光皇帝很抠门,但他的节俭或者抠门更像是“作秀”,而抠门的结果,就是朝廷上下都在争相扮演“乞丐”,朝堂之上从皇帝到朝臣,打满补丁的朝服让朝会看起来更像是“丐帮集会”,但在这个“节俭和抠门”的背后,则是类似于“五十两一块补丁”的腐败,这种腐败比起“奢华的腐败”更加可怕。在这种风气下,官场不但贪腐还浮夸和欺瞒。

一个贪腐的,浮夸的,欺下瞒上的吏治环境,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时候,焉能不败?

实事求是的讲,道光年间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一开始是得到了道光的支持的,并且“禁烟运动”是绝对的正确的,林则徐所说鸦片盛行的结果是:无御敌之兵,无充响之银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就是鸦片的盛行,在西方世界当中国人就成了“东亚病夫”。

在整个中国当时的闭关锁国的大环境下(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完全关上了对外贸易的大门,这个大门从来也没有真的关上过,闭关锁国其实是因为自大而拒绝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指望道光有独特的眼光和胆识办好“禁烟”这件事,也是不公平的,整个大清朝,包括林则徐在内,都是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也只是和英吉利交火之后才开始有这个意识,换句话说就是被打疼之后,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这个对手,但这已经很不容易。

道光背打疼,除了心疼那些白花花的银子之外,并没有认真对待。《南京条约》整个朝廷都没有认真对待,从这个角度来讲,白花花的银子算是白赔了。

纵观道光一朝,这位抠门的皇帝大概就是在发愁银子的同时勉强维持,想重振大清的心思是有的,但是重振大清的能力和格局都不够。

不光他不够,后续的的几个皇帝一个不如一个。

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


步武堂


道光在清代皇帝中能力处于中等,属于守成之君。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大清朝经历一百多年,积累了很多弊病,守成已经很困难,偏偏又遇上世界大变革,英国带头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不得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因此,道光成了第一个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皇帝,也成了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多的皇帝。所以,历史对道光多有诟病。



道光能力不济,和英国人开战,他也不想吃败仗,也想打胜仗维护天朝上国的颜面。但是他打不过人家,没办法,只好认怂,割地赔款。

道光不能把皇位让给有能力的人,又打不过英国人,除了割地赔款还有什么办法?割地赔款丢面子他也知道,那样做纯属无奈之举。

道光一生克勤克俭,尽心尽力维护大清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但并没使它有所好转。能力所限,我们也不能怪他。但是,大清朝有个机会,道光能把握却没把握住,这应该是道光一生最大的败笔。



道光晚年考虑立储问题,在他视线内有两个侯选人,一个是老四奕詝,一个是老六奕忻。奕忻聪明伶俐,弓马娴熟,文武双全,综合素质比奕詝强很多,但是最后他选择了奕詝继承大统。道光认为奕詝孝顺且有仁德之心。

其实,道光时期已经发生了鸦片战争,打不过英国才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种耻辱道光应该有深刻的烙印。嘉庆时的白莲教起义道光是知道的,他还亲自和白莲教的分支天理教交过手,大清朝风雨飘摇的状况他不是不清楚,选一个有能力的接班人这是最简单的逻辑,让奕忻接班才是正道,乱世用能人嘛!



道光在选择继承人上摇摆不定,最后在遗诏中封奕忻为亲王,封奕詝为太子,他以为奕忻会全力辅佐奕詝,兄弟俩共同担当,齐心协力共渡难关。道光真的很傻很天真,上位后的奕詝担心能力强的奕忻抢皇位,根本不让奕忻上前。

假如让奕忻继位,以奕忻的能力和眼光,必将快速拉近中国与西方的距离。可惜道光的错误选择,让中国失去了一次机会。


豫有得


历史上,道光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勤俭节约的皇帝,甚至已经到了抠门的程度。在我看来,身为皇帝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抠门的皇帝,更是一个糊涂蛋,一个闭着眼睛治理国家的糊涂蛋。

据史料记载,道光皇帝从来都不舍得吃顿像样的饭菜,每天的伙食水平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到了穷酸的地步,一点儿都不像是一个皇帝。

他平时批阅奏折什么的,只舍得用最普通的毛笔和砚台,甚至夸张到了龙袍破旧了都舍不得更换的程度,打上补丁接着再穿,搞得大清朝的官员们,一时间都“以旧为美”。他们纷纷效仿打补丁,把华丽的衣服穿里面当内衣,破旧的补丁衣服穿外面,当你看到大清帝国的朝会时,还以为是丐帮在聚会呢。

他的大小老婆们,妃嫔贵人什么的,跟了他也算是倒血霉了,平时都不能穿稍微靓丽点儿的衣服,破破烂烂的。这也就罢了,反正在后宫里,大家都穿得都差不多,谁也别笑话谁。可是,这顿顿粗茶淡饭的,连一点油星儿都见不到,可让人真受不了。毕竟,那会儿不像现在,人人肚子里油水多,尤其是女人,天天叫唤减肥。

道光皇帝的后宫成员们,个个面黄肌瘦,简直犹如难民一般,提前实现了现代人“好女不过百”的夙愿。一个字,饿!两个字,太饿!

不可否认,道光从他老爹嘉庆手里接过来的江山,的确是个破烂不堪的摊子。但是,作为一国之主,处理棘手的问题,总不能像小家小户过日子,单靠“省钱”来解决吧。果真这样,那这个国家也就歇菜了。

军队打仗没有军饷,不管!自己解决。治下的百姓发生饥荒,不管!饿死拉倒。你说,这样的皇帝是不是糊涂蛋?他还配做一个皇帝吗?

在他的治下,国家当然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当英国佬不远万里来找茬时,道光一开始非常坚决,派林则徐去禁烟。1839年6月3日,也就是道光十九年时,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人的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泛滥和扩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唤醒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但是却惹怒了英国,招来了英军的坚船利炮,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

战争打败了,之前还坚决主战的道光皇帝,此刻面对气焰嚣张的英国佬,竟然像一只温柔的kitty猫,任由老外玩耍。对于列强的一系列赔款要求,通通答应,恨不得把这些年来扣扣缩缩攒下的银子全给送出去,只求英国人赶快离开。

面对大清朝这样的庞然大物,英国佬起初也担心,更没有想到这么容易就搞定了。于是,他们提高价码,得寸进尺,竟然还要求清政府严惩主要禁烟的官员。

这时候,另一个糊涂蛋登场了,他就是穆彰阿。此人虽身为军机大臣,但业务能力却是零,智商水平甚至为负数,仅能糊弄智商比他更负数的道光皇帝。

穆彰阿向道光奏呈:老板,现在国家受难,完全怪林则徐胡闹。本来嘛,人家英国朋友不远万里来中国,老老实实的卖鸦片,招谁惹谁了,林则徐干嘛非得过去,不但收缴了人家的货物,还给一把火烧了,太不像话了。我看,就把林则徐充军,发配到新疆吧,这样,我们对英国朋友也好有个交代啊。对吧?

好,好。好!你说得有道理,朕也是这么想的,准奏!道光这个糊涂蛋,居然乐呵呵的答应了。

而林则徐虽然很无奈,很失望,但也只能收拾行李,去了遥远的新疆。没想到,去了新疆的老林照样出色,真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他和新疆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俨然成为一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使者,兴修水利,开垦农耕,恩泽一域,至今仍然被当地人称颂。

之后,大清帝国犹如一只软柿子,任由列强们揉来捏去。而全中国唯一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却被赶到了偏僻新疆的一个犄角旮旯里挖河渠,干农活。

好多年后,当时林则徐正在新疆的田间干农活。突然,有800里加急快马赶到,发来上谕:林则徐接旨,道光皇帝因为智力太低,危及到了生命,已然歇菜。目前的大清江山,由新皇帝咸丰说了算。咸丰已经帮你收拾了穆彰阿,现在重新起用你,令你现在火速赶往广西,将造反闹事儿的洪秀全等人,早日摆平。

林则徐不愧为忠臣,打包行李即刻启程,结果,还没赶到广西就中途病逝了。这样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这样一代伟人,一代智者,一代英雄,就活活被道光这个糊涂蛋给耽误死了。

道光不仅糊涂,而且庸碌,可以说他一生都在闭着眼睛治国,统治大清朝。别说建立了什么丰功伟业了,就连起码的维持现状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清国在他手里,不仅没有融入发展的潮流中,反而错过了最后的发展机会,最终带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可以说,道光一朝,注定了清王朝的必然灭亡。





文史不假


道光皇帝是个比较郁闷的皇帝。

小时候家里有一些清代的铜钱,就拿着玩,被门上一个老爷子看到了,就过来和我念叨:“恩,这个康熙的值钱,乾隆的也不错,道光的不值钱。……”

当时就很诧异,为什么独独道光的不值钱呢?老爷子略正经的说:“道光道光,把家里的钱都倒出去光了,能值钱吗?”说完扬长而去,然后我就把手里的道光铜钱全扔了。。。

大清朝到了道光朝,经历了貌似繁华的康乾盛世,有经过竭力守成的嘉庆朝,到了道光这一朝,衰势明显,大清这架机器,像经过了最高峰的过山车,正以势不可挡之态向下滑落。

在这个滑落的过程中,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均值得我们重视。

一、一场南半球的事故

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此时的道光皇帝35岁,正当壮年,而离他当上皇帝还有五年,这一年,大清国貌似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这一年,南半球的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北部,有一座火山进入活动期,这座火山名字叫坦博拉火山。

坦博拉火山

这是世界历史上,爆发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从四月五日,一直持续到七月中旬,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军投放在日本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威力的6.2万倍。火山灰直达平流层,遮挡了太阳的光芒,此次火山爆发造成的影响是全球尺度的,第二年,也就是1816年,被称为无夏的一年,夏季气温低于平均水平,气象灾害也频繁发生。

据陕西地方志记载: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四月,定远厅大雨雹,鸟兽多毙。六月初九日,商南县雷雨交作,水涨淹毙冲失二十六口;初十日,宁羌州大雨骤急,山水陡发。六月,神木、府谷县雨雹;初十、十三日,榆林县雨雹;十四日,绥德州雨雹。闰六月十七日,绥德州、米脂、靖边县雨雹。闰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榆林县雨雹。闰六月二十二日,永寿县雨雹。乾州大水,村庐多倾圮。

这场气候浩劫才刚刚开始,在道光一朝,出现了持续性的农作物减产,各地虽无明显灾害,但是一直处于一种缓慢的衰落状态,农作物减产,银贵钱贱,农民生活日减窘迫。

红框所示即为道光朝(1821——1850)银钱比价,可知银贵钱贱趋势明显。(图引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引起的北半球气候变动,降雨量段时间内集中增加,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有学者将这种缓慢而持续的农业减产称为“暗荒”。

二、谁动了皇帝的银子

道光二十三年,一个小案件传到道光皇帝的耳朵,大清银库的管理人员,由于分赃不均,狗咬狗一嘴毛,结果还让皇上知道了库丁偷盗官帑的事情。道光皇帝震怒,老子整天节省的一个钱都想分成两半花,你们这些狗奴才,还敢偷盗国家的钱!立即命刑部尚书惟勤等人严查。

这一查,真是查出了个天大的案件。

银库里应该存有历年积余正项银一千二百余万两。而在逐袋详细查验后发现,仓库中只有存银二百九十万余两,共计短少近一千万两。76%的大清财产,都被这些贪官污吏偷花了!这当然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库兵偷银的方法,大家都知道,相关的官员更是知道,每年例行的核查,也是贿赂横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

道光皇帝知道后气的发抖,说不出话来。看到奏报后的道光帝颤抖着手在奏折上朱批道:“朕愧恨忿急之外,又将何谕!”若不是仗着年轻身体尚好,指不定被气出个高血压来。“实属从来未有之事,览奏曷胜忿恨”,“不知诸王大臣有愧于心否?朕自咎无知人之明,抱愧良深”。

三、道光皇帝的口头禅

检索道光朝实录,可以发现,道光皇帝有个口头禅,四个字,“伊于胡底”。

该省有清查之名,无清查之实,续亏新亏,伊于胡底!
似此藉词短少,年复一年,伊于胡底!

其工用既有增加之年,即应有减少之年,若每岁有增无减,伊于胡底!
除开销外,摊徵输将,更难以数计,糜帑病民,伊于胡底!
若年年抛护,有塌即抛,糜帑误工,伊于胡底!
朋比为奸,坐享厚利,若不及早厘剔,其流弊伊于胡底!

等等,至少有三四十处记载。

“伊于胡底”的意思就是:你丫的们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还有完没完了!

道光皇帝是清代最为节俭的皇帝,这一点毫不夸张,但是这也挽救不了大清的颓势,正如上文所言,一些无法预料的自然变动,加上积重难返的制度腐败,整个大清如同失去控制的巨轮,只能靠着惯性前进。眼看着鸦片流入,白银短缺,眼看着英法坚船利炮攻入,任由道光皇帝这个焦虑的舵手费尽心思,也不能改变什么。伊于胡底!,道光皇帝一次次诘问,天地无言,大清沉默。只有帝国的余晖,洒在紫禁城的赤墙黄瓦上。

道光皇帝像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请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生于公元1782年,是满清入关以后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登基的时候年近40,在位30年。公元1850年驾崩。终年69岁。在他在位的时候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乾隆在位的时候,曾言大明亡于万历,但乾隆料想不到是,他日有人说满清亡于乾隆。话虽如此,但承担这一责任的却是道光这个倒霉蛋。应该说,道光这个皇帝的能力比较平庸的,继位之初平定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但这对道光来说也就是唯一一件出彩的事情,但就此之后再无建树了,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道光这个庸主来处理实在是难为他。道光既然治国无能,也只有在道德和节俭上做文章。

满清历代皇帝,也不仅满清皇帝,中国封建历代皇帝像道光这样强调节俭治国的。道光下诏,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加以处分。道光皇帝从自身做起来不穿新衣服,。他只有一件衣服没有补丁,那就是龙袍,仅自己穿旧衣服,还规定后宫嫔妃也要穿旧衣服。皇后过生日,道光皇帝就请满朝文武吃碗打卤面,难得还宰了两头猪。道光的个人的节俭于国无用,满朝文武在道光面前清正廉洁。但背后却是骄奢淫逸。道光永远都想不到,他打补丁衣服花了50两银子,不知道要能做多少件新衣服。有此也可见道光的无知和愚昧。但道光的节俭只是做给别人看的,道光最大奢侈就是给自己建陵寝。也就是说道光看重身后事、光陵寝就建了两次,耗费白银260万两,而他祖父乾隆那么败家也只不过花费了230万两。

道光皇帝虽然对满朝文武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满清的腐败已经是已经是积重难返。满清各地官员依旧贪污成风,,一个官员过一次生日,都要花掉八万两白银,道光皇帝白白得了个勤劳节俭的美名,与国无用,于家无用。道光皇帝的节俭只是个人行为,对满清国家政局和经济危机的解决没有任何用处,国家衰败却是江河日下、以致有的大臣感慨: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

鸦片战争的失败,责任首先是国家制度的落后、把责任只归咎于道光帝是不应该的,换成谁都都一样,积重难返,到道光时期满清已经是日薄西山已经是无力回天了。道光如果说一点责任没有也不是一点责任没有。起码缺乏战略远见和改变的决心。正如一个人所说,貌似平庸却频断要务;乾纲独断又不免优柔寡断;重用贤能也信任佞臣;厉行节俭反而被后世取笑为抠门儿吝啬。他资质平庸却不甘于现状;他对王朝的没落无力回天,又以精卫填海般的毅力与勇气去搏击宿命。在鸦片问题上。道光优柔寡断,摇摆不定,主战主和没有一个准主意。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一会禁鸦片,一会又延迟禁烟。这实在不是一个英主所为。龙袍打补丁,现在看就是作秀,邀买人心。

满清朝由盛转衰,道光皇帝正好处在这个十字路口上。在一个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候,道光却没有起到一个皇帝应有的作用,实在不是一个雄主,处在这个积重难返、自古未有的变局,王朝巨变的的时期,道光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事实上已经承认失败了。满清的割地赔款就从他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也就此展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皇帝,这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坐拥世间荣华富贵,纵横捭阖普天皇土,高傲俯视芸芸众生。

但偏偏有这样一位皇帝,崇尚节俭,身体力行,毕其一生。他就是在其位30年的道光。

道光皇帝是个平庸守旧的皇帝,想要禁烟结果却导致了鸦片战争,不敢对付英国人又搞得中国很丢人,实在是弄得他很无奈,也弄得大清国很无奈。

毋庸置疑,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道光皇帝最为节俭。即使放眼历史上古今中外的皇帝,他的节俭意识也是最强的。但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高高在上,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腐化奢靡,所运行的国库空虚羸弱,对所展现的国情民意并不知晓,他所倡行的节俭,也就成为了历史的笑谈。

那么,他到底有多节俭?

和一些只是表面讲大道理、宣传出来的节俭皇帝不同,道光皇帝是真心的推行节俭。据说,身上穿的衣服要不是洗过三次,不会换下来。道光穿衣,不仅不追求华美,甚至倡导破衣缝补后继续穿用。

他要求后宫和前朝一样,穿旧衣服,自己的龙袍都满是补丁,看到哪个大臣穿新衣服就会不高兴,而穿旧衣服的大臣就会得到他的赞扬。

一时间,穿旧衣服成为了新的“流行风尚”,各位大臣小主就会纷纷找旧衣服来穿,把新衣服故意磨旧,或者直接用新衣服去换旧衣服,导致京城里旧衣服的价格远远超过新衣服,让人哭笑不得。

道光皇帝和皇后的“晚膳”极为简单,就仿佛民间小老百姓一样的普通。

每天下午4点左右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他知道宫里头的东西贵。因为出宫路远,那时又没有公务车,太监就只有来回一路小跑。

但如果用公车出宫买烧饼,这样“豆腐也变成了肉价”,那就更不划算了。太监买好烧饼后虽然揣在怀里,但怎奈路程太远,等把烧饼摆到道光皇帝的“膳桌”上时,烧饼当然也是坚硬而冰凉。

但道光皇帝毫无埋怨之色,和皇后就着一壶热茶,吃上四碟小菜,啃完烧饼,然后就上床休息,这样也不用点灯,实在是标准的低碳生活,一点儿都不浪费能源。

道光不仅生前节俭,连其遗嘱中都特别注意。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

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

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

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

四、在他死后,只将他生前穿用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俭和留念。自鸣钟殿内一些不常用的砚墨,也没有必要长期保留收藏。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是一种悲哀。道光皇帝用个人的节俭想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只是徒增了一些笑谈而已。

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那个时代奢靡贪腐的格局。


刀墓手札


道光帝是一个优缺点比较明显的一任皇帝,他在任期间国库空虚,所以他非常节俭而且命令后宫嫔妃也必须一律节俭,另外,他兢兢业业,勤政与勤俭几十年如一日,重用能臣,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但是,他做事迂腐、守成、毫无开拓进取之心,且凡事力求严谨求稳,处事优柔寡断,所以,道光帝虽然勤政但难有作为,对于朝政的内忧外患没有能力应对,这也导致了后来禁烟运动的失败。

道光帝即位时,由于从清朝初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王朝已经积重难返,千疮百孔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后来的鸦片战争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鸦片战争失败,道光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历程,道光帝作为最高统治者自然难辞其咎,这也成为他一生的污点,无数次被后人所诟病。

总结:道光帝虽勤俭持政,但是抱残守缺,优柔寡断,所以说道光帝虽称不上是昏君,但也不是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