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黎佩敏


杜月笙之所以被“捧”的这么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结交名士。

(杜月笙)

杜月笙底层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从一个“小瘪三”混在黑帮老大,有钱有势,他还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朋友圈”质量。

所以,杜月笙广泛涉足娱乐、教育、文化、新闻等等各领域,结交朋友,努力给自己打造一个“正面形象”。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鲁迅、钱玄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章太炎这个人很有才,不过脾气也不好,被称为“章疯子”,一张嘴怼遍大江南北,经常上“热搜”。

所以,杜月笙若是能结交到章太炎这样的朋友,那绝对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只不过,章太炎是看不上杜月笙的,一个没文化的流氓,有什么本事?


结果,章太炎还真有需要杜月笙的时候。

(章太炎)

据说,章太炎的小侄子,有一次在上海与别人发生了矛盾,被欺负了。对方势力很大,斗不过人家。章太炎思来想去,觉得可以让杜月笙帮帮忙。

杜月笙收到章太炎的信,大喜过望,立刻出手把事情摆平了。

按理说章太炎应该谢谢杜月笙的,但是杜月笙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专门跑到苏州,拜访章太炎。章太炎觉得这个黑帮老大还是很懂礼数的,对自己这么尊重,确实不错。

于是,章太炎也帮了杜月笙一个忙。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名字很普通。章太炎随口说出一句《周礼》上的“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然后建议杜月笙改名杜镛,号月笙。仅仅是在“生”字上面加了个竹字头,文化品味立刻上去了,高端大气上档次。杜月笙非常高兴,立刻感谢章太炎的提议。


另外还有一个章太炎为杜月笙写“祠堂记”的事情,也分享给大家。

(杜家祠堂落成典礼)

1931年,杜月笙在浦东的祠堂落成之后,想要寻求当时的各界名人,都写点东西。当时章士钊就向杜月笙建议,最好找章太炎写一篇杜氏祠堂记,绝对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但是,以章太炎的脾气,这事儿还真不好办。果然,一听说要写“祠堂记”,章太炎就不高兴了,拒绝了。

杜月笙不死心啊,他找到了自己门下的一个青年中医陈存仁,希望他去劝劝章太炎。陈存仁是章太炎的得意弟子,对老师还是比较了解的。

他就对章太炎说:太史公在《史记》中还写了《游侠列传》呢,杜月笙是当代游侠,名声在外,老师应该考虑给他写一篇文章。

章太炎于是有了兴趣,就让陈存仁把杜月笙的生平经历都讲了讲。陈存仁为了凸显杜月笙的“游侠”属性,列举了很多他的很多善举义举。章太炎听后觉得杜月笙这人确实也不错,于是当即挥毫泼墨,为杜月笙写下了“祠堂记”。

其他的暂且不提,杜月笙在结交名士上,确实是很花心思,认真对待的,这也是他的精明之处吧。


七追风


章太炎是同盟会元老,一代国学大师。杜月笙则是上海滩著名的青帮头目,流氓大亨。这两位原本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的牛人却因为一桩小事而互相结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国学大师求助流氓大亨

章太炎是民国大儒,早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也为邹容的《革命军》作过序。鲁迅,刘文典,黄侃,钱玄同等人都是章太炎的学生,1924年脱离政界后定居于苏州。

有一次,章太炎在上海法租界居住的侄儿卷入了一场官司,写信向叔父求助。章太炎早已告别官场,无能为力,一位朋友建议他写封信给杜月笙,看看杜先生有没有办法疏通关系。杜月笙收到一封信封上写着“炳麟谨上”,落款是“章缄”的苏州来信,立即认出是大名鼎鼎的太炎先生来信。杜月笙平生最爱交朋结友,尤其喜欢结交有才华的读书人,对章太炎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只恨无缘相见。于是立即派人上下打点,替章太炎的侄儿解了围。

不仅帮忙甚至登门拜访

几天后,章太炎收到一封回信,信件内容是“令侄之区区小事,今已了解,毋庸担心”,措辞极为谦逊,末尾还附有一句“三日之内,月笙将上门求教”。

三天后,杜月笙果然赶赴苏州登门拜访,光见面礼就封了两千块大洋。感激不尽的章太炎请他在书房相见。两位素昧平生之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杜月笙说他祖籍浙江海宁,而章太炎祖籍浙江余杭,彼此又成了同乡之谊。杜月笙生于七月十五月圆之夜,其父杜文卿替他取名为月生。三岁时逛庙会遇到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命格极好,只可惜五行缺金,替他改名为“月笙”,取丝竹属金之意。

章太炎听杜月笙说完他的姓名来历后说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杜先生的大名应该叫作“镛”,“月笙”作号,这样既典雅不俗,又能调和五行!”杜月笙喜出望外,站起身来向章太炎鞠躬致礼:”经先生一改,我这个贱名还真有些意思了,我以后的大名就叫杜镛。”

流氓大亨认祖归宗

杜月笙是上海近郊的高桥人,但杜家是何时迁来高桥的则无从得知。1931年,杜月笙斥资50万元在高桥兴建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杜氏祠堂。章太炎经过仔细考校,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考证出杜姓出于五帝之一的尧,江南杜氏则是源自宋朝祁国公杜衍,以此来抬高杜月笙的显赫家世。

6月8日,杜氏祠堂举行落成典礼和“奉主入祠”,规模之大可谓空前绝后,蒋介石,吴佩孚,黎元洪等军政大员纷纷送匾额,致贺词,京剧名伶齐聚一堂,好戏连台,各地报纸争相报道,轰动全国。杜月笙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他把天下人才分为四等:有本事而无脾气者为最上等,有本领也有脾气者为第二等,无本领亦无脾气者为第三等,无本领而有脾气者为最下等。对于章太炎这位国学大师的主动求助,杜月笙自然慨然允诺,而后登门拜访,以诚相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杜月笙重视人才的一大特点。


历史茶坊


章太炎是国学大师,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

杜上门感谢是因为章看得起他,在杜的心里章太炎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多次想结交章,但是怕被看不起。章太炎主动来求他,杜月笙反而觉得很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