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存四大制度短板

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19年5月6日上午10:00,在中配樓三層大會議室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介紹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司長陳亞軍指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制度短板。一是城鄉要素流動仍然存在障礙。二是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仍不合理。三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不健全。四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完善。

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亞軍:各位記者朋友,上午好。昨天《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已經公開發布了,按照新聞發佈會的議程安排,我首先向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進展。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門檻不斷降低、通道逐步拓寬,已有9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2018年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提高到43.37%、59.58%。城市人才入鄉機制也在逐步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渠道開始打通,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

二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正式確立並加快落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在試點地區取得明顯效果,提高了農村土地和勞動力的利用效率。

三是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制度逐步建立。截至2018年底,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覆蓋了13.5億人、大病保險覆蓋了10.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了9.4億人。

四是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截至2018年底,99.6%的鄉鎮、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鄉鎮、96.5%的建制村通了客車,95%的建制村連接了4G網絡。

五是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了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了2018年的1.7%,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全國平均水平。

同時,也要清醒的看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制度短板。

一是城鄉要素流動仍然存在障礙。城鄉二元的戶籍壁壘沒有根本消除,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尚未建立,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失衡。這導致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更多地流向城市,農村發展缺乏要素支撐。

二是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仍不合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短板依舊突出。比如,城市的汙水、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為95%、97%,而農村僅為22%、60%;城市的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為10.9人,而農村僅為4.3人。

三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不健全。農業的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組織體系還不完善,農業的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競爭力弱,農產品的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供給質量和效益都亟待提高,支農體系仍然相對薄弱。

四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完善。雖然城鄉居民收入比從最高點的2007年3.14倍,持續下降到2012年的2.88倍,進而下降到2018年的2.69倍,但近幾年的縮小幅度逐漸收窄,農民持續增收面臨比較大的挑戰。

第二方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原則和目標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需要整體謀劃、明確方向。

【關注頭條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