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哥”的扶貧情結——記永順縣駐村辦主任張國

“国哥”的扶贫情结——记永顺县驻村办主任张国

紅網時刻湘西5月7日訊(通訊員 李輝 田友新)在永順縣的扶貧戰場,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管理員”,克服自身和家庭重重困難,從2001年的建整扶貧到2019年的駐村扶貧,工作了19個春秋。

他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過硬作風,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精神,擔負起駐村幫扶工作的重任。

十幾年來,足跡遍佈永順縣299個村寨的田間地頭,他的身影活躍在扶貧工作的最前沿。軍人出身的他,作風硬朗,心懷群眾,親切樸實,無論老少都叫他“國哥”。

他,就是永順縣委組織部工會主席、縣駐村辦主任張國。

赤子丹心,再難也要衝在第一線

2014年6月,張國從原來的建整扶貧轉戰到駐村扶貧,擔任縣駐村辦主任一職。縣駐村辦負責永順縣299個村(貧困村190個)1千餘名駐村工作隊員的管理。

駐村辦的工作與建整扶貧辦的工作相比,是一項管理性、服務性更強的“技術活”。為確保管理工作管到點子上,服務工作服務在細微處,張國上任伊始,就一頭撲在資料堆裡,鑽研政策、學習文件、弄懂駐村管理和服務的方法。經過短短半個月時間,便熟練掌握了駐村工作隊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考勤考核的主要方法等基本常識,使自己從建整扶貧的“帶頭人”,迅速轉變為駐村扶貧的“管理員”。

危難之際方顯英雄本色。永順縣貧困面積大,程度深。作為駐村扶貧的“帶頭人”,為了做到實事求是,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去路途遙遠的小溪鎮和朗溪鄉貧困村調研,連續11天翻山越嶺,穿行在大山之間,日行40多公里,足跡遍佈兩個鄉鎮的10多個村莊,餓了就到群眾家裡與群眾吃一頓便餐,累了就借宿在群眾家中。

在貧困群眾信訪工作中,張國面對重重矛盾,沒有迴避、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主動衝在第一線。靈溪鎮合興村建檔立卡戶王錫成因對通組公路有意見,對精準扶貧政策不理解,張國得到這一信息後,沒有將任務推給相關部門,而是帶領辦公室幹部到村裡調查,此時的王錫成玩起了捉迷藏,待張國趕到村裡時,王錫成卻又到了縣城,來來回回3小時後,最終在縣城見到了王錫成。張國沒來得及喝一口水,就將王錫成帶到臨近的賓館進行交談,最終化解了矛盾。

在每一次對扶貧工作隊的督導中,張國每到一處,始終堅持邊督邊導,不僅嚴肅指出問題,還主動幫助駐村工作隊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向。“凡是‘國哥’督導的駐村工作隊,精準扶貧工作都是頂呱呱。”扶貧工作隊員中流傳這樣一句話。

困苦自知,再苦也要把工作擺在前頭

工作上,張國是公認的拼命三郎。作為駐村辦主任,張國總是願意為他人分憂,把重的難的工作留給自己。但家裡的困難,卻從未向別人提起。自擔任駐村辦主任以來,經常一個多月難得回一次家為父母做一次飯;兒子一個人遠在深圳務工,他一年之中也難得有一次機會團聚。“貧困村群眾的生活狀況,看得我心都痛了,時刻都在想拉他們一把”,這是他對自己家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正是因為他心懷貧困群眾,家人給予了他諒解和支持。

“對得起自己的工作,但對不起自己的家人,在父母面前不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在兒子面前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工作之餘,他多次和同事們說起。“扶貧就是積德”,這是張國的座右銘,他因這一執著,不但放棄了那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責任,也放棄了他大好的前程。2009年5月,鑑於他工作能力強,作風素質過硬,組織推薦他擔任縣直某部門一把手。“懇請組織將機會讓給年輕同志,自己要在扶貧工作崗位上幹到退休。”在談話徵求意見時,他婉言拒絕了。正是因為這種苦難埋在心底,心憂群眾疾苦的黨員情懷和扶貧情結,大家叫他“國哥”,不僅僅是他年齡比別人都大,而是對他發自內心的認同與敬佩。

責任在肩,再累也從不叫一聲苦

在扶貧崗位的19年裡,張國就像一隻永不停歇的陀螺,白天、黑夜連軸轉,幾乎沒有休過雙休日、節假日。2008年12月,永順縣遭遇持續低溫冰凍天氣,全縣大部分鄉鎮公路冰凍不能通車近一個月,日常生活用水都困難,他卻沒有放鬆對扶貧工作的督導,對督導發現的問題從不放過,原定三天的督導時間整整用了一週,他卻從未說過一聲苦。扶貧工作十多年,張國從來沒有把家裡的困難,告訴過任何單位任何人,也沒向組織提過一句要求。即便他隨著年齡增長,多次感覺到身體不適,但他仍然沒有推辭駐村扶貧,而是毅然走向駐村扶貧第一線。2019年3月的一次下鄉督導中出現了一點意外,康復期未滿的他就回到辦公室,一邊強忍著身體的不適,一邊全力以赴地工作。“同志們都很辛苦,身體已無大礙,能堅持。”張國微笑著說。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著名詩人艾青留下的名句,恰恰也是張國同志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