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自然规律的运作难道不象拉开弓弦一样吗?高的我把它压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余的我让他减损,缺乏的我让它补足。自然规律就是削减富余补益贫乏,从而取得均衡。人类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他们总是减损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去增益那本来就已经很富余的。又有谁能把自己多余的拿出来贡献给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规律的人。所以智者施为了却并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他不想让自己显得过分高明。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赏析:

本章的重点就是讲“均衡” 之道。把天道来比拉弓是老子一个绝妙的比喻:拉弓的时候就是同时压低高的那头;提起低的那头;把长的那部分缩短而把窄的那部分拉宽。这里的“均衡”讲的是一种趋势,但高的再低也不会比原本低的低,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要控制在一个“均衡”的范围之内。适当的差距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正负电极电位的差距,就不会有电流的产生。但是这个差距如果过大,就会毁灭整个系统。所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在具体细节处处不均衡的情况下寻求全局均衡的过程。衡的目的是维持系统的存在,但过分强调均衡到了平均主义的地步,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不均衡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但过分求这个动力的结果会使系统不堪承受而解体。在哲学上,这是个“动”与“静”的关系;在治国上,其实就是个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人的“道”就不一样:损不足以奉有馀。最传统的解释是掠夺本来就不足的老百姓的财物去奉养那些本来就有余的统治阶级。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个意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这种“损不足以奉有馀”的情况。喜欢体能锻炼的人他体能有余而别处不足;喜欢动脑筋的人智力有余而别处不足。包括种种生活习惯、个人爱好、性格趋向等等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老是去做那些“有余”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不足”的事情。第四十四章上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句子。那其实都是属于“天之道”来减损“人之道”的结果。所有的事情,不论起初的作用是好是坏,做到了尽头,都会越度过分。只要越度过分,就会受到自然之“道”的裁决。所以有“道”的人,他能够主动减损自己多余的部分,因为他懂得这个“天之道”的规则。钱财、器物、名誉、功劳等等有形的东西是世人所热衷的,所以要“取之有道”。这个“有道”不仅指的是“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还有“取”的多少程度的问题。欲望无限膨胀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这就违反“道”了。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