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延安精神向貧困宣戰

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

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

4月24日,在延川縣關莊鎮賀家河村,扶貧幹部查看貧困戶種植的香菇生長情況。 記者 劉印攝

春天的延安,草木漸綠,生機盎然。延長縣黑家堡鎮瓦村貧困戶馮丹俊家的日子,也像這山川一樣生機勃勃。

4月24日,66歲的馮丹俊古銅色的皺紋“雕刻”出滿臉笑容,向記者說起這些年日子的變化:“靠著種植大棚蔬菜,我徹底摘掉了‘窮帽子’。今年種的聖女果都賣了3萬元了!”

貧窮,對於馮丹俊來說,已經成為了歷史;對於延安市19.5萬個“馮丹俊”來說,也成為了歷史。

這些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以延安精神向貧困宣戰,硬仗硬打,精準施策,嚴格把控脫貧退出“村村過硬 戶戶過硬”的硬要求,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打贏了一場脫貧攻堅戰。

不忘初心艱苦奮鬥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工作,始終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幹部學院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說:“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誕生地。延安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激勵著廣大扶貧幹部為了貧困群眾能過上好日子而奮鬥。

堅持每年到村不少於260天,走訪群眾不少於500人。這是汆春妮在2015年至2018年擔任延長縣安溝鎮阿青村第一書記時對自己的要求。她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這裡每一戶的門她都進過,每一家的炕她都坐過。馮海霞享受低保待遇,肖文安家住進了新房,村上給果園上防雹網、建設休閒廣場……處處都有汆春妮的身影。

在村裡,汆春妮受過不少委屈。有一次,一位村民開證明需要村上蓋公章,當時汆春妮帶著公章在鎮上辦事,為了讓群眾少跑路,就電話告知對方第二天回村後給蓋章。誰知汆春妮臨時有急事,第二天沒回村,村民著急不理解動了脾氣。為此,汆春妮傷心地哭了。

真心換真心。在村裡,汆春妮也有很多開心的事情。冬季在野外幹活,村民給她送來了手套;到了飯點,村民硬拉著她到家裡吃飯;明知道她不會收,村民還是要送給她蘋果、核桃、雞蛋……

“黨員幹部深入到群眾中去,為群眾辦實事。脫貧攻堅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延長縣委書記藺治斌深有感觸地說。

“袁書記料事如神,春季大旱滴灌設備可發揮大作用了。”宜川縣雲巖鎮二里半村的村民一提起第一書記袁輝,那可是讚不絕口。

二里半村地處塬上,乾旱少雨,遇到大旱嚴重影響蘋果品質和產量。經過深入調研,袁輝決定搞滴灌。由於投資高、財政補貼沒有到賬,群眾積極性不高。但如果今年不搞,遇到大旱怎麼辦?

袁輝和村黨支部書記陳俊強決定以兩個人的名義向商戶擔保,先給村裡的200多畝果園鋪設滴灌設備,等財政補貼到賬後,再給商戶付款。今年春季大旱,滴灌設備“救了果樹的命”。

扶貧幹部做的事情都很瑣碎,卻都辦到了群眾心上。在群眾心中,扶貧幹部就代表著共產黨。脫貧攻堅中,延安市選派2.8萬名幹部駐村聯戶扶貧,為1784個行政村選派了第一書記,693個貧困村全部組建了駐村工作隊。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缺什麼補什麼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

扶貧先扶志,只有讓貧困戶樹立起信心,致富才有希望。延長縣安溝鎮高家川村的劉延平原來是村裡有名的懶漢,加之婆姨身體有病,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

2016年,盧繼霞到高家川村任第一書記。得知情況後,盧繼霞和村幹部到劉延平家裡做思想工作。劉延平嫌煩想躲開,可是他躲到哪裡,盧繼霞就追到哪裡。實在躲不開,劉延平關了房門,盧繼霞就堵在門口。

連續三天,盧繼霞每天早早就到了劉延平家裡,中午就在劉延平家“蹭飯”,直到天黑了再走,終於焐熱了劉延平這塊“冰冷的石頭”。

看到幫扶幹部這麼熱心,劉延平動心了,決定試著學習蘋果管理技術。人勤快了,果樹也大變樣。2016年蘋果喜獲豐收,當年劉延平家收入3萬多元,一舉摘掉了“窮帽子”。

在幫扶幹部支持下,2017年,劉延平還牽頭成立了延長江龍種養專業合作社。建菌棒加工房需要資金,盧繼霞幫著聯繫貸款,還把買訂婚戒指的錢借給了劉延平。

“沒有盧書記,就沒有我的今天!”劉延平發自肺腑地說。

很多貧困群眾苦於沒有技術,致富無門。“村裡給我的大棚只有兩個。現在學會了技術,我想明年和朋友到外村承包40個大棚擴大規模。”延川縣賈家坪鎮劉馬家圪塔村張志發的“野心”不小。

張志發由於缺少技術,前些年只能打零工,每個月收入也就兩三千元,並且很不穩定。2017年,村上扶持貧困戶發展大棚蔬菜瓜果,張志發毫不猶豫地承包了兩個大棚,2017年收入6萬多元,2018年收入7萬多元。

“縣上安排技術員對我們進行培訓,技術都掌握了。政府有補貼,個人投入不多。甜瓜銷路很好,這幾天1公斤能賣30元。”張志發高興地說。

為確保精準,延安市對扶貧對象逐戶逐人核實信息,因戶因人施策,堅持多管齊下,貧困戶缺啥補啥。

截至去年年底,延安市發展蘋果374.4萬畝(農民人均2.5畝),設施蔬菜瓜果45.21萬畝,養殖豬牛羊225.69萬頭(只)、家禽466.94萬隻、中蜂14.6萬箱,群眾脫貧致富有了牢固的產業基礎。

從群眾身邊事著手

提升幸福感

扶貧要讓貧困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提升他們的幸福感。近年來,延安市新修整治道路2500多公里,修建農村飲水工程2913處,對1.73萬戶5.63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農村危房“清零”……

對於延川縣乾坤灣鎮蘇豐村貧困戶馮新平來說,這幾年的日子過得很舒心。“身體不好,山坡地種起來很費勁。現在把土地流轉給了企業,一年能收入9000多元。當愛心超市負責人和護林員,每個月還有收入。”馮新平說。

以前蘇豐村路不好,村民出行不便:晴天一身土,下雨渾身泥。每年4月到5月,要是不下雨,塵土很厚,村民騎著摩托車猶如“騰雲駕霧”。2017年,20公里的通村路終於修好了,可把鄉親們高興壞了。

讓馮新平高興的事情還有不少:以前吃水,得用牲口馱著大桶到山溝裡去拉,一趟得半天,現在自來水通到了家裡;以前吃飯沒有菜,現在經常能吃肉。

廣大扶貧幹部從群眾身邊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著手,讓群眾在脫貧攻堅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住的是土窯洞、彩鋼房,現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平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宜川縣丹州街道王灣村村民張榮說。

因為給丈夫治病,張榮家欠下了12萬元的債務。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丈夫整天躺在床上不想動,張榮也懶得打理家務。窯洞塌了,就搭了兩間彩鋼房,一家人湊合著住。2016年,在村上幫扶下,張榮家開始種大棚蔬菜瓜果。去年,她家不僅還清了欠債,還搬進了新房。產業有了,房子也有了,一家人幹勁十足。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延川縣賈家坪鎮劉馬家圪塔村村民周綵鳳,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對於一個丈夫不幸去世,要撫養兩個孩子的女人來說,能有這樣的信心不容易。2016年,周綵鳳在村上的扶持下開始種植大棚蔬菜瓜果。“種了3年,淨掙3萬多元,去年摘掉了‘窮帽子’!”依靠勞動脫貧,周綵鳳感到很自豪。

脫貧攻堅是一場系統戰役,要時刻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延安,一座精神之城,正在開啟全面小康新徵程。(記者 王海濤 劉印 程偉)

採訪手記

在這裡,你會被深深感動

劉印

立夏前夕,我們走進延安採訪脫貧攻堅。那些天裡,我們時刻被深深地感動著。

我們感動於老區群眾的自強不息。

32歲的張志發,曾是貧困戶,由於沒知識、沒技術,只能打零工,一年掙不了幾個錢。2017年,村裡發展大棚蔬菜瓜果。為了改變命運,敢闖敢幹的張志發毫不猶豫地決定試一試。“趁年輕闖一闖,失敗了大不了重來!”小夥子能吃苦、人勤快,他種的甜瓜長得好,當年張志發就脫了貧。現在,躊躇滿志的他,準備與朋友合夥擴大規模,帶領其他群眾發展產業。

我們感動於幹部的真情幫扶,一心為民。

扶貧幹部鄭欲4歲的女兒,幾乎認識鄭欲所有的同事。因為他們不是接送過、就是陪著鄭欲的女兒玩過。自2016年到宜川縣丹州街道王灣村駐村幫扶以來,鄭欲基本每天都在村裡。遇到週末加班,只好把女兒帶到村裡。孩子看見媽媽忙,就自己玩。一次鄭欲開完會,看到孩子竟然在地上睡著了。鄭欲覺得虧欠孩子太多,可當看到村民住進新修的房子、賣了地裡的蔬菜瓜果、家裡的難題解決了……鄭欲覺得一切都值得。

我們感動於黨群幹群關係的融洽和諧。

汆春妮走家串戶,她的足跡踏遍了阿青村。她一心為群眾辦事,群眾把她當親人。村裡衛生室、休閒廣場、飲水設施的建設,都有汆春妮的一份功勞。今年汆春妮調到鎮上工作後,只要回到村裡,鄉親們總要和她說說心裡話。汆春妮臨走時,明知道她不會要,鄉親們還是要塞給她蘋果、核桃、雞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