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官破曉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德械師,美械師等等極少數精銳部隊。其他絕大部分陸軍單位,都是非常慘淡。

以中條山部隊為例子,這裡的部隊,就是一年兩身灰布軍裝,都是土布製作。還有一條裝糧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己製作的草鞋。棉大衣,一個步兵班2件,只有站崗的士兵,才能穿軍大衣。

棉衣比較匱乏,因為實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還發放過棉短褲,這種匪夷所思的服裝。每天連隊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黃河邊搬運糧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於磨面,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只有極少數人實際進行軍事訓練。

按照標準,每名士兵會發武器,但是,一個師當中70%的士兵,實際上都是搬運兵。一旦行軍,由於沒有汽車,也缺乏騾馬。

所有的帳篷,通信器材,電線,炮彈,迫擊炮,鍋碗,被褥,糧食,還有,工兵器材,甚至是山炮這種重武器,以及磨盤這種沉重的物價。都需要分解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由士兵自己用扁擔挑著行軍。

美國記者白修德說過,中國軍隊第62軍在行軍的時候,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兩條腿行軍,沒有重武器,只有幾門一戰時期的山炮。由於沒多少炮彈,開炮時幾如守財奴算金幣,根本捨不得拿出來用。

大約三個士兵,才有一支步槍,第62軍還是當時軍委會直轄部隊,由此就知道,大部分部隊的配置水平了。這個部隊肩挑人抗,從廣東北部徒步穿越山區增援湖南衡陽,隨後又從湖南徒步穿越層層大山去增援廣西,所有士兵身心俱疲。最後戰死病死過半,只剩下7000多人。

就是這個部隊,又被指定去防禦柳州,結果1944年11月,柳州成為抗戰我國失守的最後一座城市。


深度軍事


廣義上的國軍呢,其中包括了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晉綏軍、川軍、湘軍、粵軍、桂軍等,而且八路軍新四軍也是在國軍戰鬥序列的。這裡面,除了中央軍是老蔣嫡系以外,其他的都是雜牌,雜牌的武器裝備都是很難保障的。

中央軍是老蔣親生的,中央軍的高層也都是老蔣政府的要員,這也就決定了,雜牌軍處處受排擠,處處被打壓。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親媽生的和後媽生的,還有更慘的,就是沒媽的。

按照常理,作為國家軍事武裝力量,裝備應該是統一的,然而統一的僅僅是中央軍,其他地方派系,都是各自軍閥頭目軍政長官自給自足,這就導致了,很多時候武器裝備調配不統一,各軍之間武器裝備差距非常大。

中央軍最精銳的是他們的德械師,按照德國人的辦法整編軍隊,配備仿製德國步槍的中正式步槍,使用毛瑟C96手槍,每個班一挺ZB26輕機槍。而德國人的幫助結束後,蔣介石又找上了蘇聯。後期,美國參戰,對國軍大量援助,但這個時候,援助還是隻能給到中央軍,什麼M1卡賓槍,什麼湯姆遜衝鋒槍,這些裝備也只有中央軍有。

而雜牌軍中,數東北軍裝備最好,東北軍有自己的成熟完善的兵工廠,配備的武器也在同時期比較先進的。而後期張學良被軟禁,東北軍被拆分瓦解,東北軍再也沒能以東北軍的身份出現在抗日戰場上,但是撤回關內的東北軍,依舊活躍在戰場上,為後來的戰爭做出了巨大犧牲,幾乎是以全員陣亡的代價完成了使命。

川軍,這種部隊,武器裝備根本就沒有保障,出川作戰後,就更沒有任何保障。他們使用的川造的步槍川造的子彈,在性能上,嚴重處於劣勢,就是這樣的軍隊,一次次和日軍正面抗衡。無數士兵將自己的命斷送在了他鄉。


軍武文齋


抗戰時期國軍士兵的裝備總體來講不咋地,全面抗戰爆發以後,在沒有得到美國軍援之前,國軍只有幾個德械師的裝備還算可以,還有兩個稅警總團,其他國軍部隊裝備很一般,有的還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雖然廣義上都稱為國軍,但是裡面區別可大了,我們就拿士兵裝備裡面的鞋子來做個比方,除了蔣介石的嫡系國軍以外,其他地方軍閥的國軍,別說皮靴了,布鞋都穿不上,歷史上有名的川人出川抗日,川軍部隊就是穿著草鞋,轉戰各地的。,

抗戰前期,軍事裝備給養供應不足,各地方的國軍部隊的被服也是良莠不齊,軍服的顏色也是五花八門,士兵的作戰武器主要以79式中正式步槍為主。班用支援火力主要是,仿捷克造班用輕機槍,這種武器我們在抗日電視劇上經常可以看到,就是那種彈夾在槍體上方的機槍。手槍主要,就是毛瑟駁克槍,俗稱盒子炮。國軍裝備的重機槍主要裝備的就是24年馬克沁式,也是很少量的的。

到了抗日戰爭後期,國軍接受了部分的美軍軍援,m1式半自動步槍,M2是卡賓槍,以及勃郎寧M式重機槍等,火力才有了較明顯的提高。另外單兵的被服,鋼盔,也都得到了配發。

總之在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裝備和日軍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我們的老前輩們,還是以不屈的精神,進行著頑強的抗爭。


天使老說喜歡我


抗日戰爭時期,所謂的“國軍”就是蔣介石中央軍和各地方實力派軍隊的總和,嚴格意義上說也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成分非常雜亂,武器裝備更是五花八門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難界定“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初期蘇聯給予國民政府一定的軍事援助,以此列裝了幾個蘇械部隊,比如第五軍、第八軍和第七十四軍等,隨著1939年《日蘇中立條約》的簽定,蘇聯停止軍援。到抗戰末期美國開始提供較多軍援,國軍又開始裝備美械部隊,但都不應該算抗日時期的主流裝備。



唯一可算成規模的就是國民政府為對日作戰而準備的“調整師”,是在德國顧問的建議和幫助下進行的陸軍整編,原擬完成六十個調整師的整訓和換裝,由於戰爭爆發,僅完成了兩批二十個師的人員與裝備調整,注意,調整師並不完全等於“德械師”,由於國力窘迫,一些調整師裝備的是仿製武器而非德械。

調整師士兵的標準裝備如下:



1,步槍,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槍(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槍。

2,子彈袋,帆布長條型,由肩上斜繞一圈再到腰間一圈,可攜帶20個5發彈夾(少數德械部隊為皮製子彈盒)。

3,水壺,部分德國進口部分仿製,橢圓形木塞蓋,肩被帶。

4,乾糧袋,方型,揹帶跨肩。

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製。

6,軍常帽,圓筒型軍小帽。帽圍上有護面部,平常時摺疊上去以兩顆鈕釦繫住。

7,鋼盔,德式M35鋼盔,有一顆青天白日徽。

8,手榴彈,仿自德國的“二四”式長柄手榴彈。

9,刺刀,575.5mm國產加長型。

10,綁腿。


度度狼gg


國軍士兵根本就沒有標準裝備,基本就是萬國造階段。

藉著這個文章,縱橫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國軍(國民革命軍軍)的武器裝備發展史。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的主要武器裝備

所謂的國民革命軍是在北伐前期,老蔣把北伐軍的名字改得高大上一點,實際上基本就是南方地方軍閥如桂系、粵系加上中央軍(黃埔學生軍)等拼湊而成,但是這隻軍隊和北洋軍閥的部隊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支有信仰的隊伍,並且配備了大量蘇聯送來的武器。

很多人會疑惑,十萬北伐軍是如何打倒幾十萬北洋軍的,其實這個武器就是重要一節,孫中山臨死前和蘇聯確立的聯合關係,蘇聯幫助中國進行革命,1924年8000多支莫辛納甘步槍以及一些火炮和機槍送達廣州,到北伐前期,國民政府一共接收2.6萬支步槍,子彈1600萬發,機槍90挺,大炮24門。

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截獲商團的武器,以及自主生產的一些。

這些武器大部分給了黃埔學生軍,也就是後來的第一軍,而地方軍閥基本都是萬國造。

從北伐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的武器裝備

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老蔣財大氣粗的時候,先是擊敗吳佩孚和孫傳芳的40多萬北伐軍,收編了大量部隊的同時,也接收了他們的兵工廠,比如生產“漢陽造”的兵工廠,也為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大批的武器。

緊接著發生了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中原大戰,老蔣的中央政府徹底的掌握了全國的政權,這個時候中國以前的所有的武器基本都被國軍所掌握,因此武器更是五花八門,相比北伐時期還要混亂,值得一說的是,東北軍在九一八後撤到關內,拿的槍是瀋陽兵工廠生產的,閻錫山的部隊很多武器是太原兵工廠生產的。

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老蔣在獲得絕對權威的同時,開始向德國學習軍事,並且購置德式武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看老蔣反蘇,開始與國民政府合作,德國更是想幫國軍建立60個德械師,全師人員編制為11423人(野炮挽馬師)或11579人(山炮馱馬師),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實際調整過程中,裝備也大量縮水,最後只有十個師能夠稱得上德械師,但是老蔣的錢沒少花,運輸大隊長的這個稱號真的不是白給的。

全面抗戰時期,國軍的武器裝備

希特勒能夠發動二戰,估計老蔣還是助力一些,不說別的,就是國軍腦袋上戴的鋼盔,老蔣就進口了31.5萬頂。

截止到1935年從德國進口1924式毛瑟步槍一萬支,ZB26輕機槍5000挺,盒子炮5000把,以及一些輕型的迫擊炮等,在德國的幫助下,中國也能夠自主生產一些仿製1924式步槍的中正式步槍,以及其他裝備。

1935年又開始續訂裝備,步槍子彈1.3億發,馬克沁重機槍1131挺,高射機槍120挺,戰防炮224門(包括炮彈12.4萬發);1937年又續訂馬克沁重機槍900挺,手槍3萬把,當中還有10萬支步槍和1.2萬挺輕機槍的訂單,雖然抗戰爆發,但是大部分的裝備都運抵中國了。

德械師是全面抗戰初期的中堅力量,雖然精銳,卻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時候被打殘,再加上二戰開始,德國自身也需要製造大量武器,因此也就無暇顧及中國了,後來日德同盟,中德也就中止了合作關係。

在中日全面開戰後,由於德械師被打殘,中國和蘇聯又開始進行合作,在中國最困難的時期,蘇聯希望利用中國來牽制日本,因此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裝備,從1937年到1941年蘇聯為中國提供了1200架飛機,1317門火炮,14025挺機槍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藥等。

然而到了1941年蘇聯同日本媾和,蘇聯停止對話援助,老蔣將目光投向美國,中國組建開始裝備美式武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撤退到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最開始接受美式訓練裝備美式武器。

所以,在抗戰中,國軍的武器從來沒有“制式”標準過,不像日本基本可以人手一把三八大蓋。


史論縱橫


由於國民政府當時並沒有統一軍服裝備等。所以各支地方部隊和中央的裝備也不一樣,首先是中央統領的中央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主流抗戰力量。當時釆用的是德國式裝備而且戰鬥力,部隊紀律,戰績各方面中央軍都有著不錯的成績。在抗戰各個戰役中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而他們的軍官出身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或者黃埔軍校英勇善戰戰鬥力可以說是一流。地方軍:則有廣東軍,廣西軍,雲南軍,貴州軍,山西軍和東北,西北軍。裝備最精銳的當然是東北軍。有坦克,飛機,軍艦,各口徑火炮,迫擊炮,山炮,輕重機槍更是數不勝數。可稀最後都進了日本人的口袋,就連瀋陽兵工廠也被接受。第二是廣東軍前身是北伐軍,身經百戰。軍官更有黃埔軍校學員擔任和北伐軍原有軍官擔任絕對保證戰鬥力。裝備有200架戰機,一定的海軍,少數裝甲部隊。但輕重火力也是非常不錯的。有石井兵工廠,廣州造船廠,韶關飛機制造廠,重炮廠,等保證了海陸空三軍裝備。釆用法式裝備,和英式,日式裝備。戰績也是從南京到武漢再到廣州從來廣東軍沒有一員將領做漢奸。有廣東十虎將之威名。第三:山西軍才用日式裝備,軍隊戰鬥力也不錯打了好幾場血戰,也有造炮廠,與太原兵工廠。第四:貴州軍,雲南軍這兩支軍隊裝備法式裝備但是沒有大型兵工廠,裝備也是二手的。但戰績也是相當不錯的。


光輝歲月8977788


我是走心的推薦。抗戰期間,國軍士兵分為地方雜牌軍-如桂軍、湘軍、川軍、西北軍、晉綏軍、東北軍殘部等(戰鬥力排序同此,中央軍居中),其裝備參差不齊:大刀一把(眾多地方雜牌軍無法人手一槍,最基本的裝備就是大刀),步槍一把(五花八門:漢陽造、中正式,毛瑟98K、莫辛-納甘、春田式)及刺刀,子彈若干(看財力和運氣)和子彈布袋,手榴彈至少一枚,布軍帽、布軍衣、草鞋或布鞋一雙,綁腿一副,口糧:窩窩頭或炒米一把。<strong>補充火力:駁殼槍(少量德國原產,多為國內仿製),非常寒酸。

裝備最好的當然是老蔣的中央軍嫡系,中正式步槍一把(後期獲得美方軍援,改為M1卡賓槍)及刺刀,子彈30發,4枚木柄手榴彈,布軍帽及鋼盔,布鞋或皮軍靴,制式帆布軍衣,綁腿一副。補充火力:湯姆遜衝鋒槍,M1911手槍-美軍援。可惜解放戰爭都慷慨奉送給解放軍。

中央軍與地方雜牌軍裝備對比<strong>


走心的推薦


抗日戰爭期間,限於當時中國的國力,國民政府的統治力和有限的財力及工業實力,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既沒有足夠的錢,也沒有足夠的物資和生產能力,更沒有足夠的威信和實力全面統一國軍的裝備。


因此抗戰期間,數以百萬計的國軍士兵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都是有什麼用什麼,只能拿著五花八門的武器,忍受著最糟糕的後勤,與裝備精良的日軍浴血奮戰。從大的方向來說,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作為蔣介石的嫡系,國民黨的中央軍在諸多國民黨軍隊中裝備和後勤相對是最好的。而蔣介石的中央軍,根據裝備的不同依然分為幾種,如德械部隊、蘇械部隊、美械部隊和萬國造部隊。


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學習德國的國民政府,向德國購買了大批裝備,形成了中央軍最精銳的幾個德械師。而全面抗戰爆發前期,為了牽制日本,蘇聯也向國民政府援助了大量裝備,也因此中央軍中也有幾支蘇械軍。而抗戰後期,隨著美援的大量進入,中央軍中也出現了大量的美械軍。

不過,高達數以百萬計的大軍只依靠援助,畢竟杯水車薪,國軍中裝備最多的,還是國內生產的武器裝備和軍閥混戰期間從其他國家進口的裝備,也就是萬國造。這些所謂“萬國造”,口徑大小不同,裝備要求更是五花八門,極大的限制了部隊後勤和戰鬥力。



第二,大的軍閥麾下的部隊,如閻錫山的晉綏軍,雲南的滇軍,廣西的桂軍等等。由於背後有佔據一方的大軍閥支持,這些部隊的裝備及後勤相對良好。如閻錫山麾下的晉綏軍,主要裝備的是太原兵工廠製造的武器。比如步槍,就是仿日本三八式步槍的晉造步槍。


第三,“後孃養的”雜牌軍。這些雜牌軍,如失去統帥的東北軍、西北軍,沒有統一領導的川軍及其他雜牌部隊。這些部隊是國軍中人數最多,但也裝備最差的部隊。這些部隊條件最差,裝備最為糟糕,絕大部分雜牌軍們都是拿著軍閥混戰時期的武器。這些武器不但性能落後,使用時間長,口徑不一,甚至連最基本的彈藥供應都無法滿足。

第四,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戰期間,名義上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和八路軍也屬於國軍序列。由於一直被蔣介石視為最大對手,蔣介石雖然迫於統一戰線和全面抗戰的壓力,將其整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但是除了抗戰初期曾給予少量的軍餉外,就再沒有給過八路軍和新四軍任何補給。

因此,從國民政府的援助來看,比雜牌軍更慘的,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裝備,絕大多數只能自力更生,“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位於敵後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戰隊伍的武器裝備,大多數都來源於對日寇漢奸作戰後的繳獲。


鳶飛九天2018


其實國軍士兵根本就沒有標準裝備。有啥就用啥,原因很簡單,國軍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基本上所有的武器裝備都來自於列強。

在老蔣統一中國時,國軍一開始擁有金陵兵工廠,瀋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等一批相對來說可以滿足自己國防需要的國防工業基地,但在現實中卻發揮作用不大。

瀋陽軍工廠在“9.18”事變後,被小六子白白送給了關東軍,而山西兵工廠則是閻錫山的寶貝疙瘩,根本不可能受蔣控制,而金陵兵工廠則在淞滬會戰後損失慘重,產能大減。為了對抗日軍,彌補中日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巨大差距,老蔣也只好買買買,帶來許多外國標準。

首先是德國標準。從1927年第一任德國顧問鮑爾開始,德國軍事顧問團就始終伴隨中央軍的成長,並培養了名噪一時的德械師,配備純一色的德式裝備,毛瑟,M35鋼盔,克虜伯重炮要啥有啥,並進行德式訓練。



其次是蘇聯標準。由於德國與日本的特殊關係,德國人最終取消了和蔣介石的交易,沒了德國貨,老蔣又找上了蘇聯人,買到了莫辛納甘,轉盤機槍,T26,戰鬥機等蘇式武器,在次是蘇聯標準。由於德國與日本的特殊關係,德國人最終取消了和蔣介石的交易,沒了德國貨,老蔣又找上了蘇聯人,買到了莫辛納甘,轉盤機槍,T26,戰鬥機等蘇式武器,在蘇軍顧問團的幫助下組建了蘇械師第200師。200師在崑崙關一戰中,一舉擊潰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


最後是山姆大叔的美式標準。隨著租借法案的通過,國民政府從美國進口了部分武器。這軍火貿易也是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隨著德式蘇式的來源中斷,最終老蔣只能買美式裝備走美式標準了,戰鬥力算是槓槓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新一軍一舉擊潰了日軍第十八師團。



歷史證明,沒有完善的軍工體系,就會仰人鼻息,命門就掌握在別人手裡。你不賣,找下家,武器換,但士兵卻無法迅速熟練地使用武器,這也是國軍在抗戰中連連敗退的原因之一了。


兵說


南京國民政府由於是從北京北洋政府過渡而來的一個政權,雖然在當時的中國達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卻沒有形成統一的國防力量,在當時整個國軍體系裡面,除老蔣的中央軍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的東北軍、西北軍、桂軍、川軍等等,而國軍士兵武器能達到標準水平的也只有老蔣的中央軍。



在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便效仿德式軍事體系,大量聘請德國顧問,也購買了大量的德式裝備,準備重新組建新的國防力量,以六十個常備陸軍師為國防基礎,但這一整軍計劃因為抗戰的爆發而擱淺,最終在淞滬會戰爆發前,就老蔣的中央軍而言很多部隊都沒有普遍裝備德械武器,而當時整訓完成的陸軍德械師並沒有多少,就以當時國軍德械精銳孫元良的八十八師為例。



八十八師當時官兵總數大概共1.4萬人左右,步兵是兩旅兩團編制,除步兵之外,還有一個山炮營,一個戰防炮連、一個高升炮連,除這些之外,還有常規的輜重營、特務營、工兵營等。而步兵常規配置都是德制98k或者中國仿製98k步槍,另外營級以下編制是一個連三排九班,其中一個班便配有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另外每個營都有獨立的重機槍連,大多配備的常規馬克沁水冷重機槍。



而這德械師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便奔赴戰場,於淞滬和日寇展開了生死較量,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也使得當時老蔣的精銳德械師幾乎損失殆盡,但也打破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野心。而德械師中最著名的一支部隊便是八十八師的524團,這便是“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部隊,在副團長謝晉元的率領下,和數倍與己的日寇激戰數天,成功的完成了任務,而這支部隊在南京保衛戰結束後,全師僅存五百餘人。

德械師歷經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之後,因為巨大的傷亡幾乎此後在無建樹,爾後逐漸被在抗戰中組建起來的美械師代替,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