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來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識相知,進而充滿嚮往,甚至神往。

常來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識相知,進而充滿嚮往,甚至神往。

莎士比亞曾說:“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這句話道出了來往的真諦——真誠。《易經》有言“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海爾廣告詞說“真誠到永遠”,古今的許多格言警句,為人們的來往釐定了規則,指明瞭方向。

人來人往是社會的客觀現實,有來有往是人們的主觀認知,常來常往則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感需求。

一個人,即便他獨來獨往,也是在來往。他在聽,他在看,他在走,他在做,他也是在生活。他不可能去穴居野處,茹毛飲血,想采薇而食也沒有了可供他挖掘的山。哪怕他是在獨處,對內心,對自身,對外物,也要有個“慎獨”的操守,這也是真誠。

人生幾十載,從出生到老死,十之八九的時光,要麼在交往,要麼在思考交往。說的遠些,一個人的出生,是許多人交往的產物,一個人的死亡,也會給別人帶來很好地交往時機。如果人是一條蠶,交往就是它吐的絲,也是束縛著它的繭。

常來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識相知,進而充滿嚮往,甚至神往。

交往和來往比起來,多了一層託付的意味。可以泛泛而來,可以泛泛而往,卻不可以泛泛而交。“道不同,不相為謀”,是許多人拒絕交往的理由,“近賢則聰,近愚則聵”是很多人交往中取捨的標準,“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是人們確認交往的條件,“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是人們對待交往的情懷,“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澧”是人們對交往境界的評判。

還有許多為我們所熟知的諄諄教誨,使我們的社會風清氣正,促使著小德川流,大道敦化。許多為我們所熟知的交往佳話,使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珍惜當下,憧憬未來。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對友誼的期許是恆久不衰的話題。友誼來自於交往,但並不是交往都能升格為友誼。友誼需要推心置腹,“你要打開人家的心,你先得打開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裡容納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裡去。”(錢鍾書)理解是交往的基石,是產生深情厚誼的溫床與土壤。

住得近,心可能天各一涯,處得遠,情可以千里共月。雪夜乘興訪友,不謀面半途而返,不會損害友誼分毫。瑣事從眾隨往,不落人後而前,有時卻不能增添友誼的分量。紀伯倫說:“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之所以能如此,是擁有友誼的雙方盡了力,也盡了心,以誠相待。“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常來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識相知,進而充滿嚮往,甚至神往。

友誼中,交往中,即便是在一般的來往裡,沒有私心是很難的,少點私心卻是很容易做到的。最好能有顆愛心,有一顆肝膽相照的公心。再高尚一點,要想稱得起偉大,就得讓自己擁有兩顆心,“一顆去流血,一顆去寬容。”(紀伯倫)

常來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識相知,進而充滿嚮往,甚至神往,也才能一往無前,藍天會廣闊無垠,玫瑰會火紅豔麗。

常來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識相知,進而充滿嚮往,甚至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