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传统产业升级的机会在哪里?新旧动能的边界在哪里?

传统产业升级的机会在哪里?新旧动能的边界在哪里?上海在二十多年前,用一刀切掉纺织行业的做法,与“旧动能”毅然决裂。这种与传统产业告别的硬汉方式,在各地产业规划实施的时候,实在并不少见。只是造化弄人,流逝的时间在证明,纺织行业正在成为高科技产业

4月24日,新凤鸣集团基于5G网络的长丝生产车间内,搬运机器人通过接收指令井然有序地搬运长丝饼。据了解,通过5G的运用,传输速率加快,机器人的搬运效率可以提高3%以上。

924台机器不断“吐”出一卷卷长丝饼,16台通过5G网络接到指令的搬运机器人来回跑动,快速有序地把长丝饼搬运到指定位置。4月24日,记者在桐乡新凤鸣集团长丝生产车间看到,这一幕忙而不乱的生产场景,以8K超高清的影像同步传输到该公司的生产调度中心。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这一转变率先发生在纺织工业,令人不能不在这个新旧产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再对传统工业的价值作出思考。

1传统工业中的”灰度创新“

“设计与制造”结合部的“灰度创新”(参见推文《灰度创新:中国制造最大的秘密》),是传统制造最诱人而又最隐蔽的魅力

印刷行业和印染行业,是否可以对比?一个印在纸上,一个印在纺织品上,看上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有人却做了深刻的思考。

一家上海做印染的公司十几年前就注意到,无论是精度、效率,还是标准化程度,印刷机械至少领先印染机械二十年以上。随后,这家公司把印刷机械的思路和精度,应用到印染行业,开始对印染这个很难标准化的行业推向规范化和标准化,随之带来的是对设备、对材料、对系统的极致整合。

最后实现了惊人的冷转印技术,大幅减少用水量93%!只有原来7%的用水量,这意味着作为纺织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印染,将会逐渐走向“无水印染”,完全实现绿色制造。而且无论是色彩精度,还是印染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个过程既是对生产现场实现了极致的自动化应用,又需要对工艺环节进行全部的重新设计。这最终产生了巨大的创新价值:彻底摆脱用水大户的帽子。环保可以是一个紧箍咒,但也可以是许多行业创新的根基

这也使得处于严厉整治中的印染行业不再是污染黑帽子,而是黑科技的代表。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灰度创新,结合部的爆发力

2一刀切的短视与局外思维

上海,是昔日纺织之都。

自开埠以来,纺织工业一直是上海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

1949年上海解放时,纺织占工业总产值的62%。80年代初,上海纺织工业步入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1996年5月时任市长在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听取汇报工作时说:“上海纺织工业是近代工业和工人阶级的摇篮之一。”

话音未落,风云巨变。

传统行业在面临升级之路的时候,纺织行业被优先筛选,一棒子打死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上海纺织产业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基本上全军覆没

从上海的三十三个国营棉纺厂,到中纺机、一纺机、二纺机,一直到所有配套上下游链条企业,几乎全部被砍掉

纺织之花凋零。

压锭三年后中国的纺纱能力从4000万锭减少到3000万锭。

可是历史马上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2001压锭刚一结束,中国就成功加入WTO。

由于WTO放开中国纺织出口配额,中国纺织在世界市场展现巨大竞争能力,三年后中国的纺纱能力发展1亿3000万锭,超过世界纺织生产能力的一半,成为超级纺织大国。

而此前六年的规划目标是压锭1000万!

这是规划者人为筛选产业、忽略区域产业知识沉淀所形成的苦局。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对于清理纺织而言,上海当年或许自有苦衷

一锤砸掉建国50年的自力更生和之前的积累,这样的规划,难免武断,看上去完全没有想过纺织业还会有光明的未来。

德国的纺织2050规划,就是从未来视角。

在德国几个纺织区起到了非常好的升级作用。

德国纺织工业的规划futureTex后来也被纳入到德国工业4.0战略之中。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远景规划的思路

产业迁移是大势所趋。

但迁移什么,保留什么却大有讲究。

日本向全世界迁移产能,但研发中心和母工厂却从不迁移,坐镇中堂,指挥全球。

慕尼黑是德国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城市,但生产纺织机械100多年的立达工厂仍在锯齿形的老厂房里制造出世界最高端的气流纺细纱机,价格是中国同类机器的5倍

然而这并不是上海独家故事

全国最大的纺织业城市,“上、青、天”全部如此。青岛当年从国棉一厂到八厂,印染、针织、西装等行业门类齐全的产业链。

后来,基本都被“计划”没了。

如今是白茫茫大地好一片干净。

当年“断腕压锭”最后被总结成一种上海精神

这也真是一个高级黑幽默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3再也回不去的“纺织”大学

跟着遭殃的自然就是人才的培养。

上海当时有最好的中国纺织大学,后来赶紧地把“纺织”二字去掉——否则难以招生。

这只是一个缩影。

当时大量的纺织大学,也纷纷改名。曾经隶属于原纺织工业部的高校有8所,也被业界称为“八大纺院”。

而行业最兴盛的时候,中国有17所以纺织概念命名的学院,可谓一时风光无限。而现在武汉纺织大学,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以“纺织”命名的院校,但多年来招生一直不乐观。一听到纺织两个字,几乎所有人都止步了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因怕生源受阻而纷纷改名的纺织大学

3产业升级乃大势所趋,

但究竟如何“升”?

纺织和服装产业对中国就业,影响巨大

万万不可忽视社会影响,不能听从所谓的产业升级惯例,任由生死随意它迁移到东南亚。

企业的迁移行为就像是蚂蚁搬家,是本能预测,无可厚非;但作为国家、作为行业,必须要有精准的前瞻性认识,提供给情报扶持,既做好转移目的地的国外天气预报,更要做好全球的行业预报。未来产业发展规律,是要研究清楚的。

譬如,上海杨浦区原来有个专门提炼稀土元素的化工厂,这本来是一个高精尖的行当。仅仅因为环保原因,直接停产。后来这个稀土元素厂的技术人员,全部被日本当作珍宝聘用带走。在中国,稀缺人才,只要行业不上“档次”,而日本则稀罕得要命。

现在地方规划的同质性太严重,千篇一律。各地一窝蜂追逐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眼见得又要形成继光伏、风能之后的新一轮过剩产能

翻开各地城市规划书,到处都是“千亿产值强迫症”!

不断往篮子里填塞有关无关的产业!

技术平移,绝不是产业升级。

中国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往中高价值链发展,规模一定不是首选因素。而且在当下,招商引资已经不是重点,做好区域产业服务,识别传统产业中的高科技,就地升级,比什么都强。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对于传统区域产业的认识,最怕的就是《岳飞传》中的牛皋三板斧,砍下去干脆彻底。

一时快意,后手不思量。

江苏响水化工区一声爆炸响,工业园区直接被关闭!

化工企业立刻命悬一线,恐怕又见“一刀切下、片甲不留”的局面。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一直关注上海大纤维产业发展的业内人士缪先生认为,对于当年断臂波及的几十万纺织从业人员,上海欠缺一个恭敬的道歉和致敬。

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情绪安抚的问题,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一刀切”苦了2000万从业者!

小 记

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智能纤维、电子服装、芯片纺织使得传统纺织业正在成为新兴产业,纤维科技炙手可热。

传统产业自有黄金眼,灰度创新拥有广袤的空间。诸如上海长胜之类坚守传统产业研发十几年,终于走进高科技企业之列。能否借此成功激活区域基因,呼唤沉睡魔力,再度振兴地方纺织全新活力?这个问题恐怕无法由企业单独来回答。

指点科技_纺织面料ERP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如有需求,请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