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入門書籍印象

——克里希那慕提在其著作《重新認識你自己》一書中說:“只有當你生活的快樂中斷了,或者想要逃避痛苦時,你才會親眼看到自己的侷限。如果你們夫妻恩愛,你們有一個漂亮的家,有乖巧的孩子和充裕的財產,身邊的一切都盡是圓滿,你就絲毫不會覺察到了自己的侷限。

然而一旦起了波瀾,你家庭的和睦開始瓦解,你損失了財產或者受到痛苦、焦慮的威脅,那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有限。 你一但開始和外界的干擾抗爭或保衛自己免於內憂外患,你才知道自己是受限的。我們大多數人不論在外表或在內心的深處,幾乎隨時隨地都處於被幹擾的狀態,這種波動不安就暗示著自己的侷限。 就象自己家的寵物一樣,你愛撫它,它的反應就十分友善;一旦遭到敵對,它兇殘的本性就暴露出來。”

而克里希那慕提隨後一小段也很有意味:“為什麼我們總想逃避現實?譬如我們怕死,於是發明各種學說、希望、信仰來遮掩死亡的事實,然後死亡的事實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心理學入門書籍印象

導言:

我一向讀書很功利主義,我從不是想從中系統學習什麼,而是直接攫取對我最有用的部分,所以,我一直想能靜心下來,不帶任何功利心去讀寫東西,系統化一下,只不過這工程太浩瀚,我已經沒那麼多時間供提升自己了。 而在我所有社科類別中,我覺得我閱讀的大量心理學的書籍,對我幫助猶大。

作為一代從佛洛依德風潮中長大的一代,我覺得弗洛伊德式扯淡式心理學,恰恰是人們懷疑心理學的理由,一個任何都能牽強到與性相關的學派,註定了生扯硬套。 真正改變我看法的時《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本書。

這本書的第一個實例就是講述人腦左右半球分工的實驗,其實我一直對人們所描述的左右半球分工學說感到懷疑,所以很感興趣地看人們到底是怎樣實驗的:首先是拿貓實驗,用外科手術切斷貓的左右半球的神經連接,並使得左眼只接受左半球信息,右眼只接受右半球信息。

把貓矇住右眼,放入一個迷宮裡,讓貓穿過迷宮找到食物,當貓能夠熟悉記憶判別路徑時,再蒙上左眼放入時,貓對在哪裡轉彎完全沒有方向感,不得不重新學習。

光這些還不足以讓自己相信,因為最終還要是人體實驗、並且由人類實驗來證明判斷出這才有讓人信服的理由,我不相信法律會允許在人體上做實驗。人腦的左右半球是通過一個叫“胼胝體”相互聯繫的。

這“胼胝體”相當於20億根神經纖維的“光線”,如果“胼胝體”被切除了,那麼左右半球的聯繫就被切除了。而1950年代對於極端而無法控制的癲癇病人來說,只有切除“胼胝體”作為最終的治療,這才給了心理實驗室人體實驗的機會。結果從十例切除的病人中找到了4名志願者做得左右半球分工的測試。

社科類跟理工類不同,社科類很多導論性的書籍,已經給了我們開闊的視野和想象空間,如果你再深入下去,倒不如多看幾本不同的入門書,因為每個人的精華都凝結在自己編的一本教科書,你花幾十元就可以學習到一個人一生的經驗,而不同人的經驗,這種重合又交叉的學習,肯定讓你立體般的受益。

與普通心理學導論相比,我主張先讀一本社會心理學,因為普通心理學更多涉及生理學,相對枯燥,等你能把睡眠、神經等研究能與自己生活聯繫起來時,那已經是入門之後的感悟了,而社會心理學,倒是我們與群體相處,我們瞭解和影響社會、群體最直接的地方,看起來也頗有趣。

社會心理學的事件人格化,說明了對大眾心理和大眾傳播的影響,如果一場災難,僅僅是一個數字,那麼它打動不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但如果我們從遭難的大視野註釋到個體,再把個體的遭難放大,那麼就有著人格化社會事件效應,起著無以倫比的傳播效果。

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凱文·卡特的《飢餓的蘇丹》作品內容是一個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女孩後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 這幅畫比一萬句援助饑饉的非洲有著更顛覆的撼動力量。 而中國當年希望工程,那副宣傳畫大眼睛小女孩的目光,也是推動希望工程的人格化事件的代表作之一。

而柴靜,《穹頂之下》受到這麼多的攻擊,一方面是國人莫名其妙的大局觀:自己身心受到損害之際,居然能站在宏觀立場,為政府的工業發展做出理解,這跟我們的教育有關,西方是利己主義教育,講究個性,同樣事件在西方,肯定公眾大多站在柴靜一邊。

柴靜的敗筆也在於事件的人格化,她找了自己孩子受霧霾影響的引子,叫做“我與霧霾的個人恩怨”,這一下子立題太小不說,一旦這個人格化例子,被人找出現在醫學不確定的地方,那麼,歪曲了這個引子,以後是不是客觀有理,觀眾的注意力已經被歪曲了。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有3段對大眾烏合之眾的分析,如果柴靜讀了,恐怕不會犯這種錯誤:

“——群體是不受推理影響的,它們只能理解那些拼湊起來的觀念。因此,那些知道如何影響它們的演說家,總是藉助於它們的感情而不是它們的理性。邏輯定律對群體不起作用。讓群體相信什麼,首先得搞清楚讓它們興奮的感情,並且裝出自己也有這種感情的樣子,然後以很低級的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變它們的看法,這樣才能夠——如果有必要的話——再回到最初提出的觀點上來,慢慢地探明引起某種說法的感情。”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號召人們起來捍衛某項政治事業的政客,利用廣告手段推銷產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斷言的價值。?

——如果沒有不斷地重複斷言——而且要儘可能措辭不變——它仍不會產生真正的影響。得到斷言的事情,是通過不斷重複才在頭腦中生根,並且這種方式最終能夠使人把它當做得到證實的真理接受下來。”

入門書籍推薦:

零基礎的社會心理學書:

1、《影響力》:這本書老被誤以為營銷方面的專業書,其實是

用通俗例子串成的社會心理學的書,研究的是人類與群體間的互相影響,看了後,對把控大眾心理,以及自己不要莫名其妙受影響有點幫助

2、《影響力心理學》這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津巴多所著從:說服,依從,從眾,認知不協調、態度、偏見等專題,學習社會心理學對人們的影響,比上本書專業,但仍可以容易當入門書

心理學入門書籍印象

二、入門準備書:

1、《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不僅僅讀了讓我們信服心理學,而是學習那些匪夷所思的心理學實驗設計,這種實驗設計學習的本身,對我們幫助更大。

2、《對"偽心理學"說不》(新版叫做:《這才是心理學: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維》):這是一本運用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闡述心理學的好書,與上面心理學實驗對照看收貨很大。

3、《心理學的故事》莫頓·亨特著,可以說是一部生動的心理學史,它在於活潑生動,更主要是還把心理學各主要學派的觀點非常精闢地敘述了一遍,看了入門這三本書,實際心理學已經入門了。

三、社會心理學:

我一直覺得《社會心理學》比《普通心理學》更實用、更有趣、對我們生活幫助最直接,如果沒有耐心學習心理學的人,讀一本《社會心理學》,一般可以勉強應付我們面對的社會了

1、《社會性動物》艾略特·阿倫森最具盛名的獲獎書,它選取的社會心理學對日常最有用的部分,不是一部體系完備的書,成書時間也早,但卻是最實用的、也比較易讀的。非專業人士推薦這部。

2、《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所著,最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大作,學習這類知識的首選。

3、《社會心理學》艾略特·阿倫森與人合著的,體系比較完備的,幾乎可以與戴維·邁爾斯那部齊名的社會心理名著。

四、普通心理學導論:

1、《心理學與生活》津巴多最著名的心理學入門書

2、《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作者戴維·邁爾斯的另一部大作,我個人以為毫不比津巴多那部差,想學心理學導論的,二者選一則可。

3、《心理學導論》庫恩等著,傳統結構的心理學導論書籍,與津巴多、邁爾斯基本三選一。很多中國大學心理學專業以本書作為主要參考書。

4、《心理學導論》本傑明. 萊希:這本書知道的較少,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編排,也不少高校以這本書作為心理學主要參考,這本書雖然是導論,在易讀前提,有些話題比一般入門書還深入些。

5、《心理學導論》桑特羅克著,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這套叢書我都喜歡,這本書開本合適,我覺得比其他入門書都適合門外漢看,我時先從這本書看起的。

五、其他普通心理學入門書:

至於其他的人格心理學、變異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都不屬於入門書籍了,這裡不再介紹,只介紹導論性書籍。這裡介紹的兩本更適合專業學生學習的,沒前面那麼適合普通讀者閱讀的,稍微學術化的心理學入門書,當然社科類的,基本專業與入門的,普通人真心想攻讀,也沒有那麼多門檻障礙的。

1、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津巴多一向以通俗易讀出名,這本書相對而言寫給心理學專業的,可能沒有前面那麼通俗。

2、《西爾格德心理學導論》從1953年至今的一本心理學入門書

心理學入門書就介紹到這裡,我以為,人生至少要讀一本好的心理學書籍,要我推薦給普通讀者的化,我推薦《影響力》,然後是《社會性動物》或者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二選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