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死後,為啥孫權還統一不了三國?

魚魚魚__出沒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夢想著統一全國。把劉備追到荊州,劉表小兒子劉崇不戰而降,蔡氏兄弟拱手讓出荊州。劉備無奈只得按照孔明之計,聯吳抗曹。孔明隻身入吳,舌戰群儒,計激孫權,終於建立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火燒曹軍80萬(號稱),曹操大敗,北歸。劉備趁機佔領荊州、長沙、零陵等郡,一路直取西川,三國鼎立之勢初步形成。

在此之後,曹操為了消滅孫權、劉備,也做了不懈努力。在孔明的輔佐之下,在劉備那裡沒有撈到好處;在與孫權的交戰中,互有勝負:基本上保持著原來的疆界。

直到關雲長大意失荊州,這種平衡被打破,孫權取得荊州、長沙等郡,東吳的領土面積達到了頂峰。在以後的三年中,曹操、劉備先後辭世。老哥仨只剩下孫權自己,正是大展宏圖之時,孫權卻沒能統一全國。

我們首先排除經濟基礎跟不上的問題。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此時的江南已是魚米之鄉,富庶之地了。

其次排除的是孫權不好戰、無野心的問題。事實上,孫權在15歲時就跟著哥哥孫策 “南征北戰”。哥哥死後,19歲的孫權繼位,為了鞏固政權,剿撫並用安撫境內的少數民族,武力消滅黃祖。合肥之戰,偷襲荊州,都充分說明孫權為了擴展領土,還是敢硬碰硬的。

那麼,到底什麼原因,孫權未能統一全國呢?

第一,東吳士族勢力非常強大。東吳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州郡制,中央政權主要受江東士族影響。這時江南已經出現了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早在漢朝時就已經長居江南。為了爭取這些大戶的支持,孫家與江東名族多結成姻親,朝臣中有很多顧、陸、朱、張四姓的人士。這些士族大戶不願離開他們的勢力範圍。孫權對外擴張,得不到士族大戶的支持。

第二,劉備雖死,但諸葛亮、趙雲、馬超等智勇之士仍在,再加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況且孫劉要想共抗曹魏,必須走聯合之路。諸葛亮安居退五路,只派了一能言善辯之士鄧芝,就退了東吳一路。

第三,曹操雖死,但曹丕頗有乃父之風,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守衛著全國三分之二的領土,經濟實力強大,手下還有一批忠於曹氏的文臣武將。曹丕稱帝后,對外一向主張征伐,渴望早日實現統一山河的志向。曾兩次興師伐吳。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 ,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曹丕勝利在望,卻不料染病,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退兵。

第四,在晚年,孫權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破壞了法制,廢長立幼,引起群臣黨政,朝局不穩。廢長立幼歷來都是取禍之源。此時的孫權已是自顧不暇,更不用說統一全國了。

綜上所述,雖然曹操、劉備已死,但孫權並沒有能力統一天下,作為在位最長的東吳大帝,能夠終老已然是最好的結局了。司馬氏掌權之後,西晉統一全國已是大勢所趨。







奮進中的平原君


大家好,我是生活問道。

我在之前評論曹操、劉備、孫權(整個孫氏集團)中曾說過,孫氏集團是逐利而爭的投機者,而且這個觀點至今不變。

孫氏家族(集團)最早在討伐董卓之時就暴露出了要當皇帝的野心,在得到傳國玉璽後匆匆不惜與盟軍的盟主袁紹鬧僵。再回江東的路上被劉表攔截,雙方自此結怨,其後的兩次對荊州用兵,與其說是報仇,不如說想奪得天下必須要先奪得荊州的野心趨使。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大漢宣告落幕。劉備也在漢中稱王,稱後漢。

從正統上講,劉備屬於當時僅存的苗正根紅的皇族後裔,因此建立後漢,延續大漢天下名正言順。

從天下歸心來說,當時的北方屬於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曹操自狹天子以令諸侯開始至漢獻帝禪位止,天下莫不仰曹操鼻息。從這個角度來說,曹魏得天下屬於順理成章。

曹操早在曹魏建國之前就已經病死,劉備也在進攻東吳失利後死在白帝城,三國中僅剩下孫權還健在。按道理說,年少媳婦熬成婆,也該孫權繼續父兄未竟的事業了,而實際上,孫權年輕時沒有機會統一三國,這個時候更是力不從心了。

偏安一隅得到了遠離戰火的紅利,也失去了主動進攻的戰略




事實上,東吳自孫權繼位後,除了火燒赤壁勉強算是觸及到東吳本土之外,所有的作戰都是在境外完成的。這固然是得益於東吳有長江天險做屏障的地理優勢,也有東吳坐山觀虎鬥的投機心裡。

即使在和劉備結盟的蜜月中,也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出擊,反而幾次三番的打著荊州的主意。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任大都督,只有魯肅勉強做到了聯劉,至於抗曹,還是留給劉備吧!

戰略眼光狹隘是失去機會的最主因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東吳兩代三世的人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奪荊州。

荊州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是和奪天下相比,哪個更重要呢?在曹操大敗於赤壁之戰後,有諸葛亮輔佐的劉備主動出擊,拿下了荊州四郡,又憑藉荊州為根據地,奪取了西川和漢中。劉備不可謂不是白手起家的屌絲逆襲典範。

反觀東吳,在赤壁大戰之前,就有一套完整的戰略構思。其實這個構思魯肅早早就為孫權畫過餅,時間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前。其根本核心就是以荊州為依託然後謀取天下。

但是魯肅沒有算到諸葛亮和劉備這一步啊!於是,當劇本出了旁枝之後,東吳的整體戰略出現了問題。荊州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東吳始終處於打醬油的角色。期間東吳雖然兩次與曹操交鋒,但是都沒有佔到任何便宜。

投機的心理終於成為了捆綁住自己的枷鎖

在三國中期(曹魏、蜀漢建國後),東吳迎來了最佳的發展契機。

在關羽、張飛先後死於東吳(或因為東吳而死),劉備稱帝后,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放棄了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發兵東吳。劉備的冒然舉動,打破了本來就搖搖欲墜的軍事平衡,夷陵一戰,消耗了蜀國近2/3的精銳兵力,多位優秀將領戰死,徹底動搖了蜀漢統一天下的根基。(《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七十五萬實際不存在,劉備當時全部兵力不過二十萬左右,除留防備曹魏之外,劉備應該統領12萬左右。)

而當時的曹魏因為荊州問題和東吳結成了暫時的同盟。實際上,自曹操漢中失利和合淝的不勝,傷了筋骨的曹魏也處於休養生息階段。這個時候,應該是東吳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

針對於漢、魏兩家來說,這個時候無論東吳聯合其中任何一家攻打另一家的話,都將是沒有懸念的屠殺。

最合理的,莫過於聯魏攻蜀。

蜀漢初立,根基不穩是有原因的。

首先,劉備集團用了三年時間取下西川,西川本身就具備不確定性,又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取得了漢中。短短四年時間建立的基業是很難做到穩如磐石的,尤其是其前領主劉璋和張魯並不是昏庸無道之人。

再有,以劉備為首的荊州集團消耗殆盡,做為核心成員的關羽、張飛、黃忠、龐統等人的消亡,讓以劉禪為首、諸葛亮輔佐的統治集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處於被迫防守階段。

第三,劉備本身並沒有多少兵馬,其兵馬主要是由原荊州人馬、劉璋屬下、原張魯人馬、曹操手下降兵為組成部分,兵員結構複雜,絕大部分精銳又在夷陵消耗殆盡。

第四,蜀漢西南邊陲並不穩定,單是諸葛亮平定孟獲叛亂就消耗了兩年多時間(七擒孟獲實在太誇張)。


第五,東吳自赤壁大戰之後再一次取得了大捷,正是三軍用命的機會。這樣的機會,集東吳兩世三代也只遇到過兩次,並且都是孫權主政時期。第一次還是必須和劉備聯合作戰,這一次是單獨抵抗劉備大軍。而劉備此次的軍力是勝過曹操當時的,這也就說明孫權此時的軍備處於最巔峰階段。

這個時候的蜀漢,只是外表還看似強大的病夫而已。如果東吳主張沿劉備進川的路線進攻西川,曹丕沿曹操攻漢中的路線復入漢中。不敢說一戰平定蜀漢,但蜀漢被消滅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東吳沒有統一天下的原因我們從三國演義的開始就能看出來。

當曹操白手起家就敢扯起忠義大旗聚盟討逆時,不難看出曹操問鼎中原的霸心。當劉備以平原令身份傲然報出:“皇室後裔”的身份,在諸侯面前不卑不亢時,不難看出劉備家國天下的雄心。而這個時候,孫堅卻和袁紹、袁術等碌碌之輩為了一個皇帝夢而醉與其中。

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曹操會說;“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耳!”這個評斷了!


生活問道


首先,曹操、劉備、孫權都是英雄,也是三國這個時代的英雄,他們都想把分裂變成統一,亂世得到治理,天下得到太平。可是他們都認為這個歷史使命得有自己和自己公司的人去完成,決不拱手相讓,所以曹操、劉備死後,孫權仍是經營自己的公司,並不是在他們死後,得到了什麼。

其次,孫權把自己的公司經營的怎麼樣,有沒有能力吞併那兩家公司,下面這段話,就能說明問題。三國志.吳主傳:孫權忍受委屈和羞辱,任用人才,尊崇謀,有勾踐那樣的奇才,是英雄中的傑出者。所以能獨自佔據江南,成就三分鼎力天下的事業。然而他生性多嫌忌,實行殺戮果斷無情,到他晚年,變的更加嚴重。他聽信讒言實行暴行,繼承人都被廢黜、處死。他的後代衰微,導致了國家覆亡,未必不是因為這一點。


蔥蔥那年


曹操和劉備死後,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

一、我們先看東吳內部原因:孫權個人的能力和抱負有限,加上手上沒有多少大將可以使用,也沒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來發動戰爭,而隨著周瑜等人相繼去世,東吳內部派系林立,對外政策不明確,相互鬥爭的厲害,一會聯魏抗蜀,一會又聯蜀抗魏,使得三方的關係都不堅固。

二、我們看外部環境,曹操在臨終之前,都把後事都安排好,並且曹丕牢牢掌握著政權,還有曹真、曹休、司馬懿等名將在,這些是孫權啃不下來。而西蜀方面,孫權剛剛與西蜀和好,雖然劉備、關羽已經去世,但還有趙雲,諸葛亮,魏延等人,這些都是最難對付的角色,孫權完全沒有底氣與這些人過招的。

綜合以上兩方面,所以孫權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只能在碌碌無為中度過沒有曹操和劉備的餘生。


嶽劍


一、實力差距

1、人口對比,魏國人口約66萬戶,換算過來443萬人。蜀國人口約28萬戶,94萬人。吳國52萬戶,230萬人。

2、軍隊數,魏國總兵力約為40萬左右。蜀國約為12萬左右。吳國約為20萬左右。

二、孫權本人實力不足

當然這裡說孫權本人實力不足,並不是對孫權的否定,只是相對來說。他的兄弟孫策就這樣評論過孫權:“帶兵打仗,爭奪天下,你不如我,任用賢能,守衛江東,我不如你。”從這裡不難看出,在孫策的心中孫權是不具備爭奪天下的能力,而只是能守住江東,相信其親兄弟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中肯的。

三、孫權本人並未有統一天下的雄心

史料曾記載過孫權和魯肅的一段對話,而這段話就可以證明孫權並沒有一統天下的理想。孫權說:“現在大漢已經不行了,天下也大亂,我繼承了我爸和我哥的事業,只想努力實現像齊桓公、晉文公哪樣的功績,而你,你會怎麼輔佐我呢?”魯肅回答道:“曹操就跟從前的項羽一樣,將軍你怎麼可能成為現在的齊桓公和晉文公呢,我個人認為大漢是不會再重新發展起來了。等待時機成熟,便可以打著帝王的旗號,爭奪天下。”而後孫權對於魯肅這段話回答的非常謹慎。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孫權的心中,他也只是想像齊桓公和晉文公哪樣做一方的霸主,並沒有統一天下的理想,


更何況在曹操和劉備去世之後,接位於他們的也並非是昏庸的人,一個統治的結束也需要時間的打磨,和社會矛盾發展到及其激烈的程度。


小毅說歷史


其實,孫權是最有自知之明的君主。統一要天時地利人和,在沒有出現特別好的機會下,絕不輕易動刀兵,在東吳軍事實力明顯弱於曹魏的事實下,這是最最明智的國策。其實,孫權也是動過心的,當曹操西征馬超時,合肥之戰是孫權主動發起的,但在張遼騎兵軍團防禦下,大敗虧輸。可見,逐鹿中原要仰仗的騎兵作戰東吳太弱。縱觀三國全線,孫權真的很不容易。在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兩場事關三國格局的命運之戰中,只要輸掉其中一戰,東吳可能就要覆滅,但孫權都能贏下來。其中,赤壁採用孫劉聯合,在當時也是冒巨大風險的,畢竟劉備是個弱者,孫劉聯合在曹操面前還是以弱勝強。而夷陵之戰,孫權更危險,從事後看,曹丕也是認定孫權會敗,然後一直做著準備,給孫權落井下石,加上一刀。如果劉備聰明一點,把夷陵之戰拖入持久戰,消耗戰,曹丕在合肥長江一線背後捅上一刀,孫權能不能扛得住真不好說。但孫權先是擊潰進攻的劉備,然後,又擊潰進攻的曹丕,讓東吳安全度過危機。三國中,能擊敗當時都如日中天的曹操和劉備的,也就是孫權了。所以,孫權確是英雄。如曹操所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笑傲江湖161104


因為曹丕繼位並稱帝后與士族達成了政治交易(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說曹丕做到了曹操至死都沒做到的事,因此曹魏方面的內政已經沒有反對派了,也就是說曹丕繼位後中原已經幾乎不存在“天下有變”的可能了;蜀漢方面,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做了兩件主要的事:1.以法治國,使蜀漢內部在諸葛亮在位時不會有大的問題;2.對外恢復與東吳的盟好,如此一來便可徹底把力量集中於對付曹魏。如此一來,客觀上孫權就已經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其次,孫權自孫策死而繼位後,雖說東吳經歷過很多次被動防禦的侵略戰爭都以本方勝利告終,但是在數次主動出擊的戰爭中,東吳方面的戰績幾乎不是求和就是敗退(可參見合肥之戰和新城之戰),也就是說孫權只能是一個“守成之主”,並不具備一統天下的能力與魄力


庫庫庫奇奇526


命也,時也,水平和胸懷也!


儒道鴻業傳承術藝


因為還有司馬懿


零式未來儀器課堂


如果孫策沒死,有可能,孫權沒野心,加上沒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