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死后,为啥孙权还统一不了三国?

鱼鱼鱼__出没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梦想着统一全国。把刘备追到荆州,刘表小儿子刘崇不战而降,蔡氏兄弟拱手让出荆州。刘备无奈只得按照孔明之计,联吴抗曹。孔明只身入吴,舌战群儒,计激孙权,终于建立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军80万(号称),曹操大败,北归。刘备趁机占领荆州、长沙、零陵等郡,一路直取西川,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

在此之后,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刘备,也做了不懈努力。在孔明的辅佐之下,在刘备那里没有捞到好处;在与孙权的交战中,互有胜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疆界。

直到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这种平衡被打破,孙权取得荆州、长沙等郡,东吴的领土面积达到了顶峰。在以后的三年中,曹操、刘备先后辞世。老哥仨只剩下孙权自己,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孙权却没能统一全国。

我们首先排除经济基础跟不上的问题。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此时的江南已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了。

其次排除的是孙权不好战、无野心的问题。事实上,孙权在15岁时就跟着哥哥孙策 “南征北战”。哥哥死后,19岁的孙权继位,为了巩固政权,剿抚并用安抚境内的少数民族,武力消灭黄祖。合肥之战,偷袭荆州,都充分说明孙权为了扩展领土,还是敢硬碰硬的。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孙权未能统一全国呢?

第一,东吴士族势力非常强大。东吴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州郡制,中央政权主要受江东士族影响。这时江南已经出现了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早在汉朝时就已经长居江南。为了争取这些大户的支持,孙家与江东名族多结成姻亲,朝臣中有很多顾、陆、朱、张四姓的人士。这些士族大户不愿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孙权对外扩张,得不到士族大户的支持。

第二,刘备虽死,但诸葛亮、赵云、马超等智勇之士仍在,再加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况且孙刘要想共抗曹魏,必须走联合之路。诸葛亮安居退五路,只派了一能言善辩之士邓芝,就退了东吴一路。

第三,曹操虽死,但曹丕颇有乃父之风,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守卫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经济实力强大,手下还有一批忠于曹氏的文臣武将。曹丕称帝后,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曾两次兴师伐吴。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 ,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染病,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第四,在晚年,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破坏了法制,废长立幼,引起群臣党政,朝局不稳。废长立幼历来都是取祸之源。此时的孙权已是自顾不暇,更不用说统一全国了。

综上所述,虽然曹操、刘备已死,但孙权并没有能力统一天下,作为在位最长的东吴大帝,能够终老已然是最好的结局了。司马氏掌权之后,西晋统一全国已是大势所趋。







奋进中的平原君


大家好,我是生活问道。

我在之前评论曹操、刘备、孙权(整个孙氏集团)中曾说过,孙氏集团是逐利而争的投机者,而且这个观点至今不变。

孙氏家族(集团)最早在讨伐董卓之时就暴露出了要当皇帝的野心,在得到传国玉玺后匆匆不惜与盟军的盟主袁绍闹僵。再回江东的路上被刘表拦截,双方自此结怨,其后的两次对荆州用兵,与其说是报仇,不如说想夺得天下必须要先夺得荆州的野心趋使。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大汉宣告落幕。刘备也在汉中称王,称后汉。

从正统上讲,刘备属于当时仅存的苗正根红的皇族后裔,因此建立后汉,延续大汉天下名正言顺。

从天下归心来说,当时的北方属于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曹操自狭天子以令诸侯开始至汉献帝禅位止,天下莫不仰曹操鼻息。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魏得天下属于顺理成章。

曹操早在曹魏建国之前就已经病死,刘备也在进攻东吴失利后死在白帝城,三国中仅剩下孙权还健在。按道理说,年少媳妇熬成婆,也该孙权继续父兄未竟的事业了,而实际上,孙权年轻时没有机会统一三国,这个时候更是力不从心了。

偏安一隅得到了远离战火的红利,也失去了主动进攻的战略




事实上,东吴自孙权继位后,除了火烧赤壁勉强算是触及到东吴本土之外,所有的作战都是在境外完成的。这固然是得益于东吴有长江天险做屏障的地理优势,也有东吴坐山观虎斗的投机心里。

即使在和刘备结盟的蜜月中,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出击,反而几次三番的打着荆州的主意。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大都督,只有鲁肃勉强做到了联刘,至于抗曹,还是留给刘备吧!

战略眼光狭隘是失去机会的最主因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东吴两代三世的人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夺荆州。

荆州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是和夺天下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在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后,有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主动出击,拿下了荆州四郡,又凭借荆州为根据地,夺取了西川和汉中。刘备不可谓不是白手起家的屌丝逆袭典范。

反观东吴,在赤壁大战之前,就有一套完整的战略构思。其实这个构思鲁肃早早就为孙权画过饼,时间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其根本核心就是以荆州为依托然后谋取天下。

但是鲁肃没有算到诸葛亮和刘备这一步啊!于是,当剧本出了旁枝之后,东吴的整体战略出现了问题。荆州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东吴始终处于打酱油的角色。期间东吴虽然两次与曹操交锋,但是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投机的心理终于成为了捆绑住自己的枷锁

在三国中期(曹魏、蜀汉建国后),东吴迎来了最佳的发展契机。

在关羽、张飞先后死于东吴(或因为东吴而死),刘备称帝后,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放弃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发兵东吴。刘备的冒然举动,打破了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军事平衡,夷陵一战,消耗了蜀国近2/3的精锐兵力,多位优秀将领战死,彻底动摇了蜀汉统一天下的根基。(《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七十五万实际不存在,刘备当时全部兵力不过二十万左右,除留防备曹魏之外,刘备应该统领12万左右。)

而当时的曹魏因为荆州问题和东吴结成了暂时的同盟。实际上,自曹操汉中失利和合淝的不胜,伤了筋骨的曹魏也处于休养生息阶段。这个时候,应该是东吴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

针对于汉、魏两家来说,这个时候无论东吴联合其中任何一家攻打另一家的话,都将是没有悬念的屠杀。

最合理的,莫过于联魏攻蜀。

蜀汉初立,根基不稳是有原因的。

首先,刘备集团用了三年时间取下西川,西川本身就具备不确定性,又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取得了汉中。短短四年时间建立的基业是很难做到稳如磐石的,尤其是其前领主刘璋和张鲁并不是昏庸无道之人。

再有,以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消耗殆尽,做为核心成员的关羽、张飞、黄忠、庞统等人的消亡,让以刘禅为首、诸葛亮辅佐的统治集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被迫防守阶段。

第三,刘备本身并没有多少兵马,其兵马主要是由原荆州人马、刘璋属下、原张鲁人马、曹操手下降兵为组成部分,兵员结构复杂,绝大部分精锐又在夷陵消耗殆尽。

第四,蜀汉西南边陲并不稳定,单是诸葛亮平定孟获叛乱就消耗了两年多时间(七擒孟获实在太夸张)。


第五,东吴自赤壁大战之后再一次取得了大捷,正是三军用命的机会。这样的机会,集东吴两世三代也只遇到过两次,并且都是孙权主政时期。第一次还是必须和刘备联合作战,这一次是单独抵抗刘备大军。而刘备此次的军力是胜过曹操当时的,这也就说明孙权此时的军备处于最巅峰阶段。

这个时候的蜀汉,只是外表还看似强大的病夫而已。如果东吴主张沿刘备进川的路线进攻西川,曹丕沿曹操攻汉中的路线复入汉中。不敢说一战平定蜀汉,但蜀汉被消灭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东吴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我们从三国演义的开始就能看出来。

当曹操白手起家就敢扯起忠义大旗聚盟讨逆时,不难看出曹操问鼎中原的霸心。当刘备以平原令身份傲然报出:“皇室后裔”的身份,在诸侯面前不卑不亢时,不难看出刘备家国天下的雄心。而这个时候,孙坚却和袁绍、袁术等碌碌之辈为了一个皇帝梦而醉与其中。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曹操会说;“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这个评断了!


生活问道


首先,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英雄,也是三国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都想把分裂变成统一,乱世得到治理,天下得到太平。可是他们都认为这个历史使命得有自己和自己公司的人去完成,决不拱手相让,所以曹操、刘备死后,孙权仍是经营自己的公司,并不是在他们死后,得到了什么。

其次,孙权把自己的公司经营的怎么样,有没有能力吞并那两家公司,下面这段话,就能说明问题。三国志.吴主传:孙权忍受委屈和羞辱,任用人才,尊崇谋,有勾践那样的奇才,是英雄中的杰出者。所以能独自占据江南,成就三分鼎力天下的事业。然而他生性多嫌忌,实行杀戮果断无情,到他晚年,变的更加严重。他听信谗言实行暴行,继承人都被废黜、处死。他的后代衰微,导致了国家覆亡,未必不是因为这一点。


葱葱那年


曹操和刘备死后,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

一、我们先看东吴内部原因:孙权个人的能力和抱负有限,加上手上没有多少大将可以使用,也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来发动战争,而随着周瑜等人相继去世,东吴内部派系林立,对外政策不明确,相互斗争的厉害,一会联魏抗蜀,一会又联蜀抗魏,使得三方的关系都不坚固。

二、我们看外部环境,曹操在临终之前,都把后事都安排好,并且曹丕牢牢掌握着政权,还有曹真、曹休、司马懿等名将在,这些是孙权啃不下来。而西蜀方面,孙权刚刚与西蜀和好,虽然刘备、关羽已经去世,但还有赵云,诸葛亮,魏延等人,这些都是最难对付的角色,孙权完全没有底气与这些人过招的。

综合以上两方面,所以孙权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只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没有曹操和刘备的余生。


岳剑


一、实力差距

1、人口对比,魏国人口约66万户,换算过来443万人。蜀国人口约28万户,94万人。吴国52万户,230万人。

2、军队数,魏国总兵力约为40万左右。蜀国约为12万左右。吴国约为20万左右。

二、孙权本人实力不足

当然这里说孙权本人实力不足,并不是对孙权的否定,只是相对来说。他的兄弟孙策就这样评论过孙权:“带兵打仗,争夺天下,你不如我,任用贤能,守卫江东,我不如你。”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孙策的心中孙权是不具备争夺天下的能力,而只是能守住江东,相信其亲兄弟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中肯的。

三、孙权本人并未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史料曾记载过孙权和鲁肃的一段对话,而这段话就可以证明孙权并没有一统天下的理想。孙权说:“现在大汉已经不行了,天下也大乱,我继承了我爸和我哥的事业,只想努力实现像齐桓公、晋文公哪样的功绩,而你,你会怎么辅佐我呢?”鲁肃回答道:“曹操就跟从前的项羽一样,将军你怎么可能成为现在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呢,我个人认为大汉是不会再重新发展起来了。等待时机成熟,便可以打着帝王的旗号,争夺天下。”而后孙权对于鲁肃这段话回答的非常谨慎。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孙权的心中,他也只是想像齐桓公和晋文公哪样做一方的霸主,并没有统一天下的理想,


更何况在曹操和刘备去世之后,接位于他们的也并非是昏庸的人,一个统治的结束也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社会矛盾发展到及其激烈的程度。


小毅说历史


其实,孙权是最有自知之明的君主。统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没有出现特别好的机会下,绝不轻易动刀兵,在东吴军事实力明显弱于曹魏的事实下,这是最最明智的国策。其实,孙权也是动过心的,当曹操西征马超时,合肥之战是孙权主动发起的,但在张辽骑兵军团防御下,大败亏输。可见,逐鹿中原要仰仗的骑兵作战东吴太弱。纵观三国全线,孙权真的很不容易。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两场事关三国格局的命运之战中,只要输掉其中一战,东吴可能就要覆灭,但孙权都能赢下来。其中,赤壁采用孙刘联合,在当时也是冒巨大风险的,毕竟刘备是个弱者,孙刘联合在曹操面前还是以弱胜强。而夷陵之战,孙权更危险,从事后看,曹丕也是认定孙权会败,然后一直做着准备,给孙权落井下石,加上一刀。如果刘备聪明一点,把夷陵之战拖入持久战,消耗战,曹丕在合肥长江一线背后捅上一刀,孙权能不能扛得住真不好说。但孙权先是击溃进攻的刘备,然后,又击溃进攻的曹丕,让东吴安全度过危机。三国中,能击败当时都如日中天的曹操和刘备的,也就是孙权了。所以,孙权确是英雄。如曹操所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笑傲江湖161104


因为曹丕继位并称帝后与士族达成了政治交易(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曹丕做到了曹操至死都没做到的事,因此曹魏方面的内政已经没有反对派了,也就是说曹丕继位后中原已经几乎不存在“天下有变”的可能了;蜀汉方面,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做了两件主要的事:1.以法治国,使蜀汉内部在诸葛亮在位时不会有大的问题;2.对外恢复与东吴的盟好,如此一来便可彻底把力量集中于对付曹魏。如此一来,客观上孙权就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其次,孙权自孙策死而继位后,虽说东吴经历过很多次被动防御的侵略战争都以本方胜利告终,但是在数次主动出击的战争中,东吴方面的战绩几乎不是求和就是败退(可参见合肥之战和新城之战),也就是说孙权只能是一个“守成之主”,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与魄力


库库库奇奇526


命也,时也,水平和胸怀也!


儒道鸿业传承术艺


因为还有司马懿


零式未来仪器课堂


如果孙策没死,有可能,孙权没野心,加上没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