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周显助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荀彧,字文若,出身颍川荀氏,大圣人荀子之后。颍川荀氏乃是东汉名门旺族,他的父亲荀绲、叔父荀爽都曾为官。董卓进京废汉少帝时,荀彧弃官而逃。此后,荀彧先投袁绍,后又转投曹操。荀彧可以说是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知人善用,钟繇、荀攸、陈群、戏志才、郭嘉等人才都是他举荐给曹操的,荀彧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


然而,在曹操称“魏公”之时,荀彧极力反对,遭到曹操的猜忌,后郁郁而终(演义中服毒自尽)。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是忠于东汉的,那他为什么没有投奔矢志恢复汉室江山的刘备,而是在汉贼曹操身边效力?下面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荀彧投奔时,曹操乃是东汉数一数二的大忠臣。这从曹操干的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曾经假意交好董卓,并想办法刺杀之。后刺杀失败,逃出洛阳,招兵买马,发出讨伐董卓公告,号召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

之后,曹操听从自己的建议,客服种种困难,迎汉献帝于许都。这样表面上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对汉献帝好处更多。当时,汉献帝经过董卓乱政,李傕、郭汜动乱,差点一命呜呼。这时的汉献帝四海为家,食不充饥,衣不裹腹,四处颠沛流离,还常常遭受李傕郭汜的刀兵相向。

曹操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在谁都不搭理的情况下,主动派出大军迎奉汉献帝。使其摆脱了李傕郭汜等西凉兵的围追堵截,有一个落脚之处。《三国演义》中云:

次日,曹操引大队人马到来。安营毕,入城见帝、拜于殿阶之下。帝赐平身,宣谕慰劳。


其次,荀彧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时,刘备实力太弱。荀彧转投曹操,大概在公元191年,这时的曹操是兖州刺史,正在招兵买马。此时的刘备还不知道在哪呢。公元191年左右,刘备因平定黄巾之乱,累计功劳被任命为平原县令。此时的刘备才是县级干部,在全国也是默默无闻。

在荀彧的名单里,根本就没有刘备这号人物。虽然刘备自称为汉室宗亲,又是汉献帝皇叔,可是别人不相信啊。刘备出生贫贱,以编草鞋为生,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给了谁也可能怀疑其真伪性。《三国演义》中云:

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


再次,荀彧即使投奔刘姓宗亲,也不会选择刘备。东汉末年除了刘备外,还有四位汉室宗亲掌握地方实权,如兖州刺史刘岱、益州牧刘焉、扬州牧刘繇、荆州牧刘表。他们都是封疆大吏,手下兵马众多,比当时的曹操、袁绍强很多。如果荀彧想投奔刘姓宗亲,也会选择这四位,根本不会选择刘备。

这就和你选择公司是一样的道理,两个公司都向你抛出橄榄枝,一个是世界五百强,一个是地方民营企业,你会选择哪个。如果大脑没毛病,谁都会毫不犹豫选择世界五百强企业吧。即使在大企业是一个普通员工,也有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去。


最后,荀彧可能并不想投奔任何一个刘姓宗亲,而是选择忠于汉室的实权派(仅供参考)。先来看看荀彧的择主经历,公元189年,他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不久,董卓进京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这时的荀彧耻与董卓同朝为官,弃官归乡。冀州牧同郡韩馥相邀荀彧,他就到了冀州。时事变迁,荀彧到了后,冀州主人已经变为袁绍,只得暂时侍奉其。

公元191年,荀彧找到机会,离袁绍而投曹操。荀彧弃董卓,欲投奔韩馥实乃袁绍,最后曹操,都不是汉室宗亲。刘岱、刘焉、刘繇、刘表四个实权汉室宗亲,他一个都没投奔,偏偏选择了曹操,还从一而终。


大胆猜测,荀彧就没考虑过这些汉室宗亲,因为这些汉室宗亲如果掌握大权,就有可能篡位,撤掉汉献帝,自己登基为帝。这和荀彧的初衷相悖,他一生都在为了维持汉献帝的正统统治如果那些皇族血脉稀薄的地方和实力派得了天下,这和汉朝亡国没有区别。而外姓实力派,篡汉的概率小,一般也就是以外戚身份掌权而已。两汉数不清的外戚掌权,如卫青、霍光等,只有一位王莽篡汉。


再看曹操,汉献帝几次三番想夺回大权,除掉曹操,又是衣带诏,又是五大臣许都动乱。曹操不但没有像董卓一样将其废掉,还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为后,简直是以德报怨。

综上,因此,荀彧选择了忠于汉献帝的地方实力派曹操,而不是汉室宗亲实力派,更加不是没有任何实力的刘备。

你是如何看待荀彧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荀彧是个十分矛盾的人,他既是曹操的谋士,同时又对汉王朝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也正是这样复杂的心理,才使得他落得了个忧愤而死的下场。在荀彧眼中,曹操比袁绍、刘备等人要强,是个值得辅佐的雄主,但又不愿看到汉室被架空,故而内心也十分痛苦。

公元163年,荀彧出生于河南许昌的一个官宦世家。永汉元年(公元189年)时,26岁的荀彧出举孝廉,任守宫令,正式进入仕途。东汉末年政局败坏,战乱不断,荀彧痛心疾首。为了匡扶汉室,荀彧曾投奔袁绍,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不过,经过一番权衡,荀彧最终还是转投了曹操。

荀彧是当时的青年才俊,人称有王佐之才,归附曹操后也受到了重要。曹操爱才,对荀彧的加入自然满怀欣喜,甚至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荀彧是一位非常出众的谋士,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过不少功劳。但透过荀彧的种种计策可知,在他内心深处还是主张曹操“迎奉天子”,统率诸侯,振兴汉室。

不过,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膨胀,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而一直对汉室怀有旧情的荀彧,则对此深感不安。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和荀彧之间的矛盾开始明显: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荀彧传》

曹操有心进爵国公,用九锡,但荀彧则认为他不该如此,奉劝曹操“秉忠贞之诚”。结果,因为这次劝谏,曹操开始厌恶起了荀彧。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便十分熟悉了,荀彧被曹操怀疑,后忧愤而死。

不过,荀彧之所以选择为曹操出谋划策,而不去投靠刘备,其实跟他是否“一心向汉”关系不大:

首先,即便刘备是所谓的汉中山靖王之后,但并不意味着归附刘备才是忠于汉室。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刘备只是其中的一方诸侯。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汉献帝已经成了一介傀儡,这个“汉室”只是一个幌子罢了。荀彧的恋汉情结,不可能转移到刘备身上;

其次,当时刘备的势力远不及曹操和袁绍。要知道,在曹操和袁绍相争时,荀彧选择了站在曹操一方,而此时的刘备还远远排不上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让荀彧这样的一流幕僚,去辅佐刘备,似乎也不大可能。等到刘备壮大了,荀彧则已经无法脱离曹营,再寻明主了;

再次,刘备虽然姓刘,但这个大汉皇叔,果真就是一心匡扶汉室么?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刘备的野心,也绝不次于曹操,他想要的可不仅仅是做一方诸侯那么简单。从这一角度来讲,荀彧留在汉献帝和曹操身边,或许比追随刘备更强。


史海烂柯人


其实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荀彧既然一心向汉,那还不如直接投奔刘备得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谋臣,只不过很多人都将其忽略了,荀彧从小的时候就广受好评,大人们就给予他高度评价,等荀彧长大了,评价就更高了。大家总觉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边最有才的人,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荀彧应该要强于郭嘉。

众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汉的,从曹操要自称魏公的时候,荀彧便公然站出来反对。荀彧当时是离开袁绍去主动投奔曹操的,当时在外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讨伐董卓名动天下,这一点令荀彧非常欣赏。所以荀彧选择了曹操,曹操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名声,手下有不少人,那么这个时候的刘备呢?

说难听点,荀彧在当时可能不知道刘备是谁,当然不会去投奔他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曹操当时还以爱才出名,荀彧这样的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刘备的。所以一开始荀彧压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刘备。那么有人要问了,后来荀彧知道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之后,并不是真心要帮曹操,这个时候为何不去找刘备。

刘备后来也是名声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马,可是荀彧也不会去投奔他,前面说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着袁绍的,在那段历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后来又投靠刘备,那岂不是和吕布一样成了三姓家奴,这种骂名可不是谁都想背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大家都知道,荀彧是曹操麾下著名的谋臣,但他与别的谋臣是有所不同的,是比较忠君的,比较维护皇帝与朝廷权威的。他投靠曹操,是希望曹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能够重振摇摇欲坠的大汉朝廷。不过,他的这一思想倾向,也是后来身死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荀彧的忠君观念以及他为什么不投奔刘备。

在迎汉献帝一事上,荀彧出了大力气

汉献帝东归时,几乎全国所有军阀都无动于衷,认为他不过是个傀儡皇帝。但是荀彧却力主迎汉献帝,他对曹操说:“以前晋文公奉迎周襄王,诸侯无不跟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天下无不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只是因为山东局势混乱,未能远行。如今圣驾还京,京城一片荒芜,忠义之士无不想着继绝存亡,万千子民无不感怀哀伤。借此时机,正好奉迎主上以顺从民意,这叫大顺;禀持大公无私以服天下之人,这叫大略;匡扶正义以招揽天下豪杰,这叫大德。若能做到这三点,就算逆臣叛将再多,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这里注意,荀彧力主迎献帝,并非出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阴谋,而是提出“大顺”、“大略”、“大德”,是基于忠君的观念,而非一种战略权谋,这是他与曹操观念的分野所在。

荀彧无力匡扶汉室,最终选择自杀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东征孙权之际,荀彧服毒自杀身亡。

为什么呢?当时种种迹象表明曹操已有篡位之心。尚书董昭拍马屁说,从有人类以来,没有哪个臣子对国家的功劳超过曹操,他提议朝廷应该晋升曹操为国公,加九锡,以表彰其伟大勋绩。加九锡本是天子对大臣最高规格的赏赐,不过,从王莽开始,加九锡的含义变味了,成为篡位夺权的前奏曲。

董昭建议一出,马屁精们纷纷举双手赞成。不识时宜的荀彧反对道:“曹公举义兵本为匡扶朝廷、安定国家,应该怀有忠贞之心,守住谦让的美德,不应当这么做。”曹操听了很不高兴。

当时荀彧是尚书令,主持朝廷机要。东征孙权时,曹操对荀彧很不放心,便命他离开都城,到前线犒军。显然曹操已经怀疑荀彧背地里会干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接到命令后,荀彧便动身前往,曹操找个借口把他留下,不放他返回朝廷,以便监视。

荀彧心里明白,曹操对自己已经不再信任了。这么多年追随曹操,是因为知道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从这点看,他是愿意追随曹操的。然而,以匡扶朝廷为己任的荀彧又不能坐视东汉朝廷被曹氏所取代,他内心矛盾,无法自拔。去了董卓、来了曹操,大汉帝国气数已尽矣。

他无法匡扶汉室,但他可以选择作为汉家臣子死去。他吞下毒药,自杀而亡。

为什么荀彧不投靠刘备

有人就会说,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跟着曹操混,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

由于《三国演义》的洗脑,很多人接受这么一种观念:刘备是正义的,是匡扶汉室朝廷的。其实不然,刘备的本质,与其他军阀没什么不同。他曾经想跟董承合谋干掉曹操,但是曹操一怀疑,跟他煮酒论英雄一番,他就马上逃走了。可见他想干掉曹操是实,想匡扶汉献帝,那是没有的事。

特别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汉献帝退位后,他就迫不急待登基称帝了。他还作秀一番,披麻戴孝,为汉献帝举办丧礼,追谥其为“孝愍皇帝”,其实汉献帝逊位后还活得好好的呢,给一个活人举办丧礼,这也着实闹了笑话。

刘备并没有对汉献帝忠心耿耿,更谈不上感恩戴德。他偶尔对皇帝表示忠心,主要是用于攻击篡权的曹操,并不意味他有誓死保卫皇帝的决心。他为汉献帝搞所谓的“丧礼”,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大汉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因为他有皇族血统,虽然这个“皇族”身份也很值得怀疑。

当时前部司马费诗反对刘备称帝,他说:您当初离开许都,不就是因为曹操父子篡权吗?现在敌人还没消灭就要称帝,这会让人怀疑您当初讨伐国贼的用意。当年汉高祖刘邦击破秦国,攻克咸阳都还没称王,您还没迈出大门就自立为帝,这样不好。刘备一听勃然大怒,一脚把费诗踢到千里之外的永昌。

如果刘备真的忠君,他应该是讨伐曹操,迎献帝复辟,而不是自立为帝。因此,从忠君、匡扶汉室角度来说,刘备还真比不上荀彧。


君山话史


荀彧为何不投奔刘备?我很喜欢这种开脑洞的问题。我觉得先从两人的经历说。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可谓是名门之后,可算是门阀大族了。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当年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辨,立献帝刘协,荀彧对此大为不满,遂辞官归乡,不久举家搬迁至冀州,当时冀州已归属袁绍,袁绍待荀彧为上宾,但荀彧很识人,觉得袁绍不堪大任,于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曹操称之“吾之子房(张良)”,这次的相遇,就是二十年的相伴啊。

再看我们的刘皇叔,当时的刘备还寄于人下,跟着公孙瓒混呢,屡次建功,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来才是平原国相。刘备当时没有什么根据地,还处于打击流寇的过程中。我估计那时的荀彧还不知道有刘备这一号人吧,毕竟当时刘姓宗亲众多,割据一方的也是不少,对于这个号称中山靖王(据说生了100多儿子的王爷)后裔的人,即使听说,也是付之一笑吧。

从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荀彧随曹操达到事业巅峰,天下三分有其二,同时期的刘备依然在寄人篱下,从袁绍、陶谦、吕布、刘表到孙权,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曹操就是那个能够恢复大汉天下的周公啊。荀彧这是对曹操是充满着希望的。

不过随着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给刘备转运的机会,刘备借荆州五郡,西进攻取西川,北上拿下汉中,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而这时曹操野心初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劝诫令曹操不满,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病逝,关于他的死亡,那一盒空食器,至今仍流传着,而同年的刘备刚刚开始进攻西川诸郡。

可见,从时间表上来看,荀彧事业的高峰期,刘备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荀彧去世的那一年,刘备才开始开疆拓土,那荆州五郡也是借来的。也就是说,荀彧的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刘备的辉煌,留在曹操身边才是恢复汉室最好的选择。

其实他们也曾经有过交集,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帮助刘备击败吕布,刘备也曾在曹操那里混过,当时的刘备实在是看不出英雄像,虽然曾和曹操青梅煮酒,但我认为更多是曹操试探刘备而已,如果刘备真实曹操的威胁,曹操早就杀了他了,毕竟曹操不是啥好面子的人。

如果说荀彧是一心向汉,那代表汉的,只能是汉献帝刘协,而不是刘备,当时曹操迎接刘协时,荀彧就是非常支持的,可见荀彧认为曹操能够完成他的夙愿,而不是当时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而刘备之后的表现也证明,刘备是有自己的霸业理想的,对于汉献帝实在是不感冒。最好的证明就是章武元年(221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刘备马上称帝,在成都建立汉政权,别忘了汉献帝也没死(刘协熬过了好几个魏国皇帝),你着急称帝干啥,如果刘备代表汉,他理论上应该伐魏啊?为啥先称帝呢?而且同年打着给关羽报仇的旗号进攻东吴,可关羽是在上一年死的,难道第二年他才想起来吗?呵呵。可见刘备真枭雄也。


黑水布衣


荀彧认识曹操时,刘备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况且曹操初期是一心辅汉的,但随着权力的增加,感受到的挑战就越来越大,实现治世之旅臣这个目标,必须要做乱世之奸雄,尽快结束这个乱世。因此曹操要平定天下,必须牢牢掌握权力,就要狠狠打压一切反对势力。荀彧既然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基本也是同意曹操这个做法,曹操登上丞相职位以后,打击政敌的手段越来越凶残,曹操不得不这样做,士族势力壮大必然威胁曹氏家族的安全,荀彧作为士族世家的代表人物,他既同情曹操,但同时也反对曹操的凶残手段,裂痕逐渐产生,直至曹操称魏公,两人就达到不和的境地。

至于刘备,早在煮酒论梅时,荀彧就看到刘备他的野心比曹操更大。对于忠于汉室的他来说,更没必要帮助刘备。

曹操变成奸雄,是为世道所迫,是士族势力阻碍政府统一安定,荀彧与曹操的决裂是因为曹操违背了当时的所谓法则,威肋到士族世家的利益。


东莞死得有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荀彧一心向汉,却跟着曹操这个“大奸贼”混,而不去投奔打着汉室旗号的刘备,这是为什么?

无他,天下大势如此。

荀文若何许人也?颍川荀氏之人,“荀氏八龙”之后,被称为“王佐之才”,是和郭嘉、诸葛亮、张昭等人齐名的顶尖谋士。诸葛亮尚能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荀彧难道就看不清楚天下的局势吗?汉室倾颓已成定局,他也只能尽自己最后一份大汉臣子的责任“尽人事听天命”。

但是曹操的出现给了他一线曙光。

弃袁投曹

汉室倾颓,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无疑成为国家的柱石。但荀彧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这是为何?

荀彧自投奔袁绍以后,看到的只有广交权贵、蓄养私兵的袁氏,而不是为国家分忧解难的袁氏。这个时候荀彧就已经意识到袁氏的野心,所以一心向汉的他产生了另投新主的想法。

正好这个时候曹操出现了。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严惩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任议郎时,为前朝窦武、陈蕃鸣冤不平。如今又刺杀董卓,起兵维护汉室。这一切在荀彧看来无疑是大汉最为忠诚臣子的所作所为,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曹操阵营。

事实证明荀彧很有眼光,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袁术第一个称帝。

为何不投刘备?

刘备的事业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前期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当曹操大放异彩的时候,刘备还在跟着公孙瓒混吃混喝。

这等小势力还没有进入荀彧的眼中。

刘备真正出现在荀彧视野当中,应该是在得到徐州之后。但是徐州没守住,刘备还被曹操带回许昌。虽然在曹操眼里刘备是个人物,但荀彧不会看好一个连地盘都守不住的人。

汉室宗亲就能让荀彧来投吗?

别的不说,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那个不是汉室宗亲?那个不比刘备的势力雄厚?但这些所谓的“汉室宗亲”都干了什么,屁事没干反而借着汉室的名义积蓄实力搅动天下风云。所以说荀彧是个明白人,不会见到一个不值钱的皇叔就俯首称臣。

历史浪潮中的迷茫人

每当天翻地覆,世道革新的时候,就会有一大批知识分子陷入迷茫。

就是因为他们有礼仪、知荣辱,乱世降临让他们的理想无处安放。

荀彧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

他一心匡扶汉室,但天下势力都与他的目的相左。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曹操,最后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荀彧的内心是迷茫和痛苦的。

曹操要代替汉室授予他“三公”之职,他愤而拒绝。

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他又冒死阻止。

他知道兴复汉室是不可能的了,但又不愿意自己辅佐的曹操伤害汉室。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也许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


日月当空历史文化传播


荀彧出身颖川荀氏,名门望族。

公元189年,27岁的荀彧因才被举为孝廉,在京城洛阳任守宫令(掌握皇帝笔、墨、纸、砚的官员)。同年,袁绍在洛阳任司隶校尉,35岁的曹操在洛阳任典军校尉,而29岁的刘备在河北同门师兄公孙瓒处任别部司马。



荀彧因董卓之乱辞官回家,次年北上翼州避乱,受到袁绍的接待,荀彧忠于汉室,而袁绍当时有另立皇帝的想法,政见不同,并且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事。

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荀彧为什么投奔曹操,而没有投奔刘备呢?



一是荀彧认识曹操,不认识刘备,荀彧和曹操都曾在洛阳做官,而刘备没有在洛阳做官,一直在地方上闯荡。

二是191年前的曹操可是英雄,为人正直、心怀天下,而当时的刘备并不知名。



20岁的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执法如山,打死不守法的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26岁的曹操任议郎时,勇于上书进谏,为前朝窦武、陈蕃鸣冤不平。30岁的曹操任济南国相时,打击贪官、整顿吏治。36岁的曹操自费招兵,不计个人安危,勇于讨伐董卓。

曹操的所作所为,在当时正直的士大夫眼里,简直就是英雄,当然荀彧也这么认为,经过与曹操的交谈,双方相见恨晚,志同道合,齐心扶汉,荀彧就一直跟随曹操。而当时的刘备,还在翼州协助公孙瓒对抗袁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为什么很多人会这么说,其实是有原因的,那么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话说荀彧年纪大了以后,发现曹操这个人居然要称王了,而一直追随他的荀彧,居然提出了反对意见。这倒是让曹操有些吃惊,后来曹操就把荀彧赐死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说荀彧是因为心向大汉,所以才会阻止曹操称王,甚至新三国都这么改变,把荀彧改成了一个仁义道德满满之人。每次看到这里我都觉得好笑。有以下这么几件事我们必须清楚。

第一件事,当年荀彧可是跟过袁绍的人,后来他为什么背叛了袁绍投靠了曹操呢?

难道说他看出了袁绍是不支持大汉朝的吗?当然不是,那个时候大汉朝已经分崩离析,荀彧作为当时非常聪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他之所以离开了袁绍,是因为一件事,袁绍没有拥护天子的想法。这件事大家不太理解,荀彧反对袁绍不拥护天子,那是不是代表着荀彧是支持大汉朝的呢?我们往下看。

第二件事,荀彧为什么去曹操那边呢?袁绍不听取荀彧的建议,但是曹操愿意听。

所以荀彧就来了,就是这么简单,而且荀彧还给曹操出了一个惊天的建议,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一定惊呼,这不是曹操原创的吗?没错这是曹操做出来的,但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就是荀彧无疑。荀彧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建议,你还会觉得他是拥护大汉的吗?

第三件事,荀彧为什么会反对曹操称王呢?

难道真的是像大家所传的那样,他是为了维护汉献帝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皇后被杀的时候,汉献帝被辱的时候,为什么荀彧没有站出来呢?所以很显然,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并不是为了支持大汉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牵扯出第四件事了,当时的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称王,是看出了曹操已经没有雄心大志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年荀彧跟曹操坐在一起攀谈的时候,荀彧曾经就告诉过曹操这么一个道理,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才是夺取天下的策略,可是此刻的曹操心态变了,已经对自己的成就满足了,所以荀彧心痛地阻止他称王,还做出了一系列反常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而已。那么你现在还会觉得他会投靠刘备吗?


江湖小晓生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以上就是荀彧的简介。在曹操篡汉的野心暴露无遗后,荀彧在政治上就与曹操分道扬镳了,曹操也知道荀彧将不再为己所用,主动疏远了荀彧。


题主问为什么荀彧不去投奔刘备?

刘备是否真是汉室宗亲还得两说,何况,当时汉献帝仍在,汉献帝所在的朝廷才是正统的汉廷所在,曹操也并非一开始就表露要取汉献帝而代之的野心。

在荀彧看来,汉室虽然颓危,但毕竟仍在,曹操虽然挟持天子,权倾朝野,但或许只是一介权臣而已。何况天下大乱,曹操的雄才大略世人有目共睹,或许曹操真能评定天一,结束乱世也未可知。到时候,曹操或许会归还权柄于汉献帝吧。

在荀彧眼中,天下诸侯割据的危害要远大于大权在握的曹操,曹操,可以终结乱世。

说回刘备,如果硬要让荀彧选择一个去投奔,那当是时,刘表刘璋等刘姓诸侯尚有人在,随便哪一个,都比刘备要有资格的多。

也许,荀彧没有早早的看清曹操,却早早的看清了刘备吧。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