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價值、建築、雕刻藝術價值,河南開封市繁塔

繁塔,原名"興慈塔",又名"天清寺塔",位於河南開封市禹王臺區東閘口街,北宋時期,天清寺的名聲很大,與當時的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並稱為京都四大名寺。

歷史文物價值、建築、雕刻藝術價值,河南開封市繁塔


繁塔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層,80餘米高的巨型佛塔,極為壯觀。有詩曰:"臺高地迥出天半,瞭望皇都十里春"。故而,"繁臺春色"成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因歲月滄桑,明代僅餘三層。後人在大塔之上,仿損毀的六層縮建為六級小塔,成為獨特奇麗,別有風趣的造型。

歷史文物價值、建築、雕刻藝術價值,河南開封市繁塔


繁塔原為六角九層、240尺高的巨型佛塔,故有"鐵塔只搭繁塔腰之說",至元代,由於雷擊,毀去繁塔兩層,但繁塔仍十分高大。明朝國初"鏟王氣"事件的影響波及繁塔,"塔七級去其四,止遺三級",清初在殘塔上築六級小塔,封住塔頂,便形成了狀似編鐘的獨特面貌。

歷史文物價值、建築、雕刻藝術價值,河南開封市繁塔


繁塔繁塔現遺存的只有原塔下面的三層,塔的上半截拆除剷掉,由基層、外壁和清代修葺的六級小塔組成。直到清初重修國相寺時,才在三層繁塔上部修成一個平臺,又在平臺上修建了一個七級實心小塔,使繁塔成三層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

繁塔下部三層,是一座六角形的樓閣式佛塔,最低一層每面寬13.10米,面積501.6平方米,從下向上,各層逐級收縮,到第三層呈平頂,平頂上的七級小塔高約6.5米,約為下部一層的高度,下部三層大塔的高度約25米,從下面大塔低部到小塔的頂尖,總高為31.67米。繁塔的內外壁鑲嵌佛像瓷磚,塔表的每塊磚都是一市尺見方,為凹圓形佛龕,龕中有佛像凸起,一磚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態、衣著、表情各具特色,共108種,7000餘尊。其中有端坐在單蓮座或束腰蓮座中之佛像:手執各種法器的佛像;騎著青獅的文殊和騎著白象的普賢二菩薩;六臂或十二臂的觀音菩薩,佛像表情細膩,生動逼真。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門,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從南門入,為六角形塔心室,原供佛香,頂部以小磚疊澀砌成藻井 ,有木梯可上達三層。從北門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層。欲從第三層登上大塔平臺,須出洞門,由外壁磴道盤旋而上,這就是所謂的"自內而上,自外而旋,登於其巔"的說法。

繁塔以其悠久的歷史,精緻的佛像雕刻磚和建築藝術,列入我國名塔之林。她是我國佛塔造型由傳統的四角形向更為複雜的八角形過渡中六角形佛塔的一個典型代表作。又因為過渡時間極為短暫,在全國留下的遺物很少,精品更是罕見,因此其藝術價值就顯得更為珍貴。

1963年11月,繁塔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繁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