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名家詹永明說震音

笛子震音(氣震音、指震音、揉震音等技巧)是對樂音的一種美化和裝飾。它是表達樂曲情感和使樂曲富有歌唱性的一個重要手段。震音的技巧豐富多采,它的感情色彩十分鮮明,《今昔》慢板的腹震音與《牧民新歌》有節制的氣震音涇渭分明,《三五七》粗獷而奔放的慢漸快的氣震音與《鷓鴣飛》、《姑蘇行》細緻入微的指震音。笛子演奏藝術的流派,無論是南派還是北派,各流派的演奏家們都有獨特的震音技巧,特別是近年來,笛子演奏大膽借鑑了絃樂器的揉音、壓揉音等演奏技巧,大大豐富了震音的幅度變化,產生了更多、更新的震音技術、本文試圖對這一技術加以闡述、剖析。

竹笛名家詹永明說震音


一、豐富多彩的震音技巧

震音何以能美化樂音呢我們可以把吹奏平穩結實的長音稱為直音,假如這種直音是一種直線,那麼震音則為‘——’形成一條水紋般的音波。這種音波以核心音為基本音,輔之以高低波動的虛音,從而高低相間,濃淡結合,大大美化了樂音,增強了表現力。

笛子震音產生的音波與‘揉’(二胡)、‘吟’(箏)、‘吟弦’(琵琶)如出一轍,都是由聲樂‘音波’(或聲樂的氣顫音)派生出來的,它是模擬人聲的產物。

笛子震音幅度範圍較廣,氣震音的幅度輕、重、緩、急、指震音的手指震動快、慢,指揉震音、壓揉震音幅度的大小等不同的組合,直接影響到不同樂意的表達、旋律的起伏、結構的對比,以及音頭、力度的變化,這種情形使震音顯示出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功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震音技巧,大體分為以下幾種:

l、腹震音

這種震音用途較廣,音波幅度較大,大多用於慢速、悲哀和敘事性的曲調。例如《幽蘭逢春》(趙松庭曲)、《今昔》慢板段(陸春齡曲)、《走西口》慢板(李鎮曲)、《斷橋會》(詹永明曲)等

2、氣震音

這是一種常見的震音方法,多用在揉情性、速度緩慢的樂曲,例如《牧笛》(劉森編)、《牧民新歌》(簡廣易曲)、《草原巡邏兵》(曾永清曲)等。

3、氣衝音

這是—種波紋細、密度大的震音,適用於激昂、熱烈、歡快的樂曲,如《五梆子》(馮子存曲)、《婺江歡歌》(詹永明曲)等。

4、由慢漸快的氣震音

這種震音的特徵是,平穩的氣息由慢而快的氣震,如‘——’。—般用於長音到情激動的樂句之間過度或情緒的高潮使用。例如《三五七》引子部份和《牧民新歌》的結束句等。

5、指震音

這是一種波紋最細密的震音,它是用手指的指肚在音孔的裡半孔或上半孔顫動的音波。一般運用於弱奏,多見南方笛曲中,如《鷓鴣飛》、《姑蘇行》等。

6、叉手指震音

這是一種特殊的震音方法,它是在笛子的叉口指法中運用指震音的方法。如樂曲《幽蘭逢春》、《早晨》(趙松庭曲)。

7、指揉震音

手指在發音孔上方作開閉約1/4孔位的圓滑揉動。動作時,手指由腕部帶動,手臂放鬆。如樂曲《五木搖籃曲》(詹永明編曲)、《長恨綿綿》等。

8、壓揉震音

猶如板胡、二胡壓弦,音波波紋大,演奏方法指、臂同時在音孔上方作快速滑動,動作硬、稜角分明,模擬唱腔,悲泣、憤慨之聲,如樂曲《珠簾塞》(俞遜發改編)、《秦川抒懷》(馬迪曲)、《藍花花》協奏曲(詹永明編曲)等。

9、掌揉震音

這是一種特殊效果的方法,下三孔用手掌心按孔,手指間互相緊貼,用掌心上下開閉音孔,這種手法音波特殊,能表達出強烈、激動、悲憤的效果。如江河水》等。

10、滑揉震音

這是—種滑揉音與氣變音結合的震音。音波幅度相當大,適於表現地方色彩濃厚的曲調,或者在模擬人聲唱腔中使用。如俞遜發改編的京劇《珠簾塞》、趙松庭改編的《京劇流水板》等。

11、平吹(直音)

吹平穩結實音,能表達含蓄細膩的感情。例如:《鷓鴣飛》中間弱奏段等。

竹笛名家詹永明說震音


二、震音是激發歌唱性的重要手段

聲樂和器樂的相互關係,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相傳為黃帝時所作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一原始簡單的歌詞,說明古人們的狩獵生活,原始音樂形式是在詩、歌、舞三者密切結合中存在,我國古代記載‘樂舞’、‘歌舞’等語彙的形成,便是由此而來。這說明聲樂與器樂產生的順序是先有唱而後有樂。

在人們的音樂生活中,器樂形成是聲樂形式的補充與引伸,它們之間是姊妹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在笛子的震音技術也得到充份的反映。前面述及,震音源於聲樂音波,它們之間都是由人體的氣息來支配,所不同的是聲樂音波要受人體發聲器官的制約,而笛子震音則通過人體吹氣經過唇部的控制,使氣流成一束,以斜面角度射入笛的吹端,從而產生邊稜振動,在管內形成柱波,發出與管長對應的頻率,笛子震音的產生是由氣與指的結合而產生,它比起聲樂音波要更為豐富。比如聲樂分為:抒情男高音、花腔女高音、男中音、低音等等,而這些種類的演唱方法及發聲的音波是受人體發音器官制約的;他們相互之間的音波也有明顯的區別,一個聲樂演員是無法表現的,而笛子震音的演奏就沒有那麼多的制約和區分,它能在擁根竹笛上演奏出豐富多采的震音(以上列舉的11種震音方法),這些震音幅度大小,是受樂曲的情緒和演奏者的樂感來發揮的。因此,可以說它是自由的,不是死板的。

一個優秀的器樂演奏家,從來不會忽視對歌唱的研究,當他拿到一首樂曲,首先總是反覆吟唱,領略樂曲的潛在意境,以便獲取靈感,創造音樂形象。我們可以講,器樂演奏間接地抒發了人們的內心感受,是一種沒有歌詞,沒有肉聲的歌唱。換言之,歌唱性和語言性則成為器樂演奏的生命,把中國笛子演奏得具有藝術感染力,就必須做到‘聲情並茂’。有聲而無情,則只能作為技術欣賞,缺乏感人的依據;有情而無聲則缺乏感人的條件,只能感動自身而不能感染聽眾。因此,歌唱性與技巧性(震音)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我們對震音進行剖析後,會感受到震音正是表達歌唱性與語言性的手段,是笛子演奏魅力所在,不可等閒視之。

竹笛名家詹永明說震音


歌唱性的表現(情感的表達)有著更為豐富的含義,而不侷限於笛子震音的這一點,笛子的震音技巧卻是使歌唱性的有力表現的重要手段,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