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在諸多西方文學作品中,騎士形象頻頻躍然紙上。作為歐洲中世紀一個特定社會階層的榮譽稱號,騎士文化逐漸發展並和歐洲貴族文化融為一體,延伸出歐洲近代紳士規範。那麼中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出現類似歐洲騎士的階層呢?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曾經一位研究中國文化多年的法國漢學家也面臨同樣的詢問,他的回答是,中國古代存在強大的宗法體系,社會以宗族為單位,束縛了家族子弟成員,無法產生騎士階層。另外中國講究以文人為主,並不傾向如騎士一般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未必。

什麼是“騎士”?什麼是“士”?

騎士最初是指歐洲中世紀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但後來逐步演化為一種不可世襲但能像貴族一樣獲得封地的社會階層。他們奉行忠臣道德,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併為了他們所認可的領主而戰。這正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基本特徵,這些並不為大多數西方人所知曉的群體,誕生於歐洲中世紀騎士階層出現的兩千年之前。專諸刺僚、離刺慶忌、豫讓刺殺趙襄子,春秋時代的“士人”就已經開始深刻影響著當時的政治走向。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而死難,此類士為知己者死的事例比比皆是。戰國四君子更以養士眾多聞名天下。更為重要的是,東周時期的“士”除了缺少戰馬武器等標配之外,從內核上是一致的。一樣的為附庸的某位貴族領主而戰、一樣的尊崇忠誠道德、一樣的毫無根基。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在世界四大棋類中,歐洲和中國分別長期流行兩套迥異的象棋。關於歐洲象棋(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起源說法有很多,但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卻分別收到各自政治現實的影響。在這兩種棋類桌遊中,分別有一種棋子叫做“士”(或“仕”),只不過中文將國際象棋中的Knight(騎士)稱之為馬,而對中國象棋中紅黑雙方冠之以不同的“士”(或“仕”)。這其實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歐洲人眼中的騎士代表了某種特定階層的武裝特質,而中國人眼中的“士”可以是文仕,也可以是俠士。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騎士誕生的背景與“士”高度相似

歐洲中世紀,是指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之後,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然而騎士鼎盛時期,主要集中在中世紀的中前期。當時的歐洲邦國林立,城堡經濟和封建貴族領主制度在中西歐佔據主流。當時不論是英國、法國還是神聖羅馬帝國,均長期處於一個沒有強有力上位王者的階段。即便出現愛德華三世、查理大帝等少數鐵腕君王,依然無法完成王權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統治(正所謂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邦國林立的動盪歲月,勢必引發大小領主之間征伐不休。在群狼環伺的叢林法則中,各方領主均願意給予自己功勳卓著的戰士以榮譽表彰,以此激發軍隊的忠誠度和戰鬥力。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同樣的時局早已在中原上演過。西周末年,禮崩樂壞之際,周天子的號召力大減,各地諸侯勢力卻越來越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之間,兼併征伐的戰爭愈演愈烈,各國君主紛紛招賢納士,選賢舉能。小國為求自保,大國為圖霸業,紛紛招募士人為自己效力。相較這些諸侯國而言,士人階層沒有根基,並不容易因為權勢變大而產生異心,忠誠度有保障。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騎士和“士”為何會泯滅於歷史潮流

歐洲文明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然而在希臘城邦和古羅馬時代,並不存在騎士階層。這是因為古典希臘雖然邦國林立,但不論是斯巴達模式還是雅典模式,均有一個強大的權力中樞,更為重要的是在當時希臘世界,人才難以跨邦國流動(除非被驅逐出境或戰場叛變)。古羅馬時期,雖然在馬略改革軍制之後,出現了地方軍事貴族,但在羅馬大軍團戰爭的背景下,一個勇武過人的騎士顯然並不能左右戰場的大局。當中世紀後期,歐洲大國勢力日益崛起之後,騎士階層的影響力同樣開始下降。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11世紀末的西方領主,手下往往只有百餘名騎士為其效力,當時的戰爭規模通常只有上千人左右,雙方因此更多的是一種決鬥,而非死拼。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諸侯同樣如此,小規模的戰爭更像一種彰顯諸侯身份的儀式,即便到了春秋稱霸愈演愈烈的宋襄公時期,這位迂腐的君主在同楚成王交戰時,依然擺出一副仁義交戰的架勢,結果大敗而逃。進入戰國時期,“士”階層對中國的政治影響日益轉變為在朝堂的邦交政見層面了,張儀的橫強邦交和范雎的遠交近攻都曾左右東周列國的局勢。秦滅六國動肆幾十萬人的大軍,單個勇士的作用大減。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由武入文,是權力中樞強勢的表現

西方學者認為,中國人以文人為主,抑制了騎士這種用武力展現影響的階層。然而這其實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罷了。“士”階層在小規模戰爭頻發的西周和春秋初期,以勇力為主的“士”頻繁載於史籍。“二桃殺三士”和秦武王與力士舉鼎的事蹟,更是發生在春秋後期和戰國時代,可見中國並非一直以文人為主,只不過隨著個人勇力作用的減弱,朝政出現了變化罷了。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同樣的,西方的“士”階層同樣並不能僅僅侷限於騎士階層。中世紀後期,伴隨著中西歐大國的崛起,騎士階層日益衰落。但到了17世紀,法王路易十四卻藉助底層士人的幫助,逐漸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官僚體系。路易十四不依託自己的貴族封臣,而是以曾經是騎士重要來源的社會底層人士作為官僚的主體。當時歐洲活字印刷術得到了大規模推廣,底層社會不一定憑藉武力,利用對知識的運用就能獲得晉升的機會。法王利用這些沒有根基的士人,逐步掌握了法蘭西絕大多數的領地,並因此自稱太陽王。所以,當一個強有力的權力中樞出現後,不論是騎士還是“士”都會因為個人勇力作用的下降,轉而通過在朝堂施展才能繼續影響政局。

騎士、武士、俠士

中國古代的“士”階層存在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演變過程。他們源於西周時期落魄貴族和寒門庶族之中,並有部分軍事士卒匯入,在竹簡(知識傳播)普及和耕牛技術(生產力爆發)普及的背景下出現。“士”的初期以武為主,後來逐漸成為與貴族封臣平起平坐的的重要社會階層。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發生,讓各路諸侯對自己的臣下封臣心存忌憚,紛紛變法圖強。各國君主首先倚重的就是沒有根基的“士”階層,至此“士”成為了各國朝堂常客。秦王掃六合之後,“士”階層隨著貴族階層一同演化為豪族社會,並在魏晉時代從豪族世家過渡成為士族門閥,漸漸失去了曾經的屬性。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至於歐洲的“士”,其實出現了和中國類似的發展脈絡,而騎士只不過是這一脈絡最初的表現形式。騎士階層進入後期雖然漸漸衰弱,但到了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後,卻在均勢體系下再度興起,成為影響中西歐政局的重要組成力量。到了近代以來,騎士精神和貴族風範合流,其意義被賦予一個新的名詞,那就是“紳士”。騎士只是歐洲“士”階層的一部分,與之能夠等同類比的應該是日本的武士階層。日本武士,源於鎌倉時代的“御家人”,“家人”最初是貴族及武士首領對部下武士的稱謂,而當鎌倉幕府成立後,將軍被敬稱為“御”,故有“御家人”一詞。從這個詞義,我們可以看出它同騎士對領主負責的概念,如出一轍。只不過日本武士終究未能進化為中國和歐洲那種文官士人。

先秦“士”階層崛起,中世紀歐洲騎士出現,同為寒門有何異同?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即便是一些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研究,並且深深喜愛它的西方學者,因為固化的西方思維模式和不知不覺的歐洲中心論史觀,在看待歐洲以外事務的時候,往往會套用狹隘的思想傾向去解讀。其實縱觀世界歷史,各地大多數歷史脈絡都有共通之處,但也會由於周邊環境、地理因素等先天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都是正常的。未來中國發展,決不能一葉遮目,僅僅拘泥於中國文化,還需要有全局視角,詳盡瞭解全世界文化脈絡,方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