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據《史記》所載,晉獻公五年滅驪戎,得驪姬,立為寵妃。 獻公二十一年,驪姬讒害晉太子申生,及重耳、夷吾二公子,最終申生自縊,“重耳走蒲,夷吾走屈”, 此為春秋時期著名的 “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登上晉侯的位子,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晉獻公向驪姬透露了廢太子的打算後,她哭泣推辭,卻在之後“詳譽太子,而陰令人譖惡太子”。其次,獻公二十一 年,驪姬要申生祭祀母親齊姜,並薦其胙於獻公,申生奉命祭 祀並獻胙於公。其時晉獻公出獵不在宮中,驪姬就使人在胙中下 毒。待獻公回來要享用胙肉的時候,驪姬又提醒他“胙所從來 遠,宜試之”,果然,“祭地,地墳;與犬,犬死;與小臣,小 臣死”。第三,驪姬進行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哭著對晉獻 公說: “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弒代之,況他人乎?且君老矣, 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弒之!”將申生逼死後,又誣衊重耳、 夷吾也參與了毒胙之謀,使他們懼而出奔。

“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拋開歷史的偏見分析驪姬所為,會發現她所謂的陰謀其實很簡單,尤其是最關鍵的毒胙事件,其中的漏洞和生硬之處顯而易見。從晉獻公的經歷和功績來看,他並不是無能的昏君,他早年跟隨曲沃武公討伐晉國,久經沙場:即位之後,去群公子,改建並擴建都城,將曲沃併入公室管轄,大大鞏固了君權:將晉國的軍隊擴展為上下二軍,由自己和太子分別率領,滅掉了霍、虢、 虞、魏、耿等國,讓晉國由一個偏小之國一躍而為諸侯之強國。 可見,晉獻公不僅對於王室權力競爭的殘酷性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清醒的頭腦,而且對晉國的前途也有很大的野心。

“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對於這樣一個君主,驪姬的所為只不過是個幼稚的把戲,即使她再怎麼得寵。 但是,晉獻公縱容甚至暗暗幫助驪姬釀成了這一場禍亂,其中也有他的考慮,在這場政治鬥爭中驪姬的角色絕不僅僅是紅顏禍水那麼單純。

“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歷史的表達常常是含蓄的,尤其是繼承了“春秋書法”的司馬遷的《史記》。仔細翻閱他的這段記載,字裡行間已經傳達了歷史的真相。我們先來看幾條記載:

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公有意廢太子,乃日:“曲沃吾先 祖宗廟所在,而蒲邊秦,屈邊翟,不使諸子居之,我懼焉。”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獻公與驪 姬子奚齊居絳。

十七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裡克諫獻公口:⋯⋯公 日:“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誰立。”

“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獻公私謂驪姬日:“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

以上三件事,都是在驪姬展開計謀之前發生的,毛動者都是 晉獻公,他二番兩次的想要廢太子,立奚齊。可見,晉獻公本人的意願就足要廢掉太子申生,這件事是他首先對驪姬提起的,晉獻公“私謂”驪姬,很可能就是二人的一次政治密謀。

從《史記》對其他人的描寫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首先是大臣們的反應,十六年晉獻公命太子將下軍,士蕊就有了“太子不得立”的認識;十七年獻公使申生伐東山,裡克也認為不妥,非 是太子之職,勸諫不得後就乾脆謝病不出了,他們都已經揣摸到了晉獻公的想法。申生本人也敏感的看到了苗頭,裡克進諫歸來後,申生開口就問“吾其廢乎?” ,可見他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被讒逃奔之後,有人勸他去解釋,他卻說:“即辭之,君且怒之”。申生知道這不是解釋的問題,晉獻公已經打定主意要廢除太子了,這一次只是個導火索而已。

“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晉獻公定要廢除太子有他自己的原因,從他即位後的一系列鞏固君權、發展軍事的舉措看來,他有野心讓晉國稱霸。此外,親身經歷了王室之變,晉獻公決不願再重蹈覆轍,他要摒除一切可能威脅到未來的晉侯君權和晉國獨立的因素,對繼位者的選擇是十分謹慎的。

《史記》有言:“太子申生,其母齊桓公女也, 日齊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為秦穆公夫人。重耳母,翟之狐氏 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在春秋爭霸時期,諸侯舅氏的政治勢力對他意義很大,甚至很容易影響到其所屬諸侯國的命運。當時正是齊桓公稱霸,晉國剛經歷了“曲沃代翼”之變,還只是個偏遠小國,為避免晉國成為齊國的附庸,舅氏為霸主齊國的申生被排除了,重耳、夷吾均為夷狄所出,狄又是當時晉國邊境的強大威脅,所以他們也不是最佳選擇。而奚齊出於驪姬,其母系一支的政治勢力已不存在,不會對晉國構成威脅,這就是晉獻公選擇奚齊作為自己嗣位者的考量。

從晉獻公臨終之際還留下遺言,要苟息輔佐

“驪姬之亂”晉國曆史上一大轉折,驪姬是罪魁禍首,真是這樣嗎?

奚齊爨位,可見他很清楚奚齊能力不足以統率晉國。晉獻公最看重的並不是能力,從奚齊一出生,晉獻公就想廢太子,他想要的是一個不被強大的舅氏政治勢力約束的身份,這樣就不會對晉國的獨立和未來 的發展構成威脅。在這場政治鬥爭中,驪姬足晉獻公的同謀者,為了自己和兒子的安全,她對晉獻公的這一決定樂見其成,她是 晉獻公的從犯,是他的政治佈局中的一枚棋子。

司馬遷雖然反覆強調驪姬是紅顏禍水,亂了晉國,但這只是對春秋傳統歷史觀唸的繼承。驪姬的本意並不是要禍亂晉國,而是遵循晉獻公的指示,為了自己和兒子的將來,協助晉獻公完成了對繼位者的選擇,如果奚齊平安即位,有苟息的輔佐,晉國當可平穩度過。但歷史和他們開了個大玩笑,裡克作亂,殺掉了奚齊和悼子,夷吾即位,晉亂真正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