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罪:歡兜、共工、三苗、鯀

對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有點了解的人們都知道,舜帝的功績之一就是平四凶、四罪。所謂四凶,指的是饕餮、渾沌、窮奇和檮杌;所謂四罪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指的是歡兜、共工、三苗、鯀;第二種指的是共工、三苗、鯀和丹朱,本文采用第一種說法。

《史記》中是這樣記載四罪的罪行和下場的,“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公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衛,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第一、共工 

四罪:歡兜、共工、三苗、鯀

在四罪裡面,共工恐怕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因為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傳說。據古籍記載,共工是“人身蛇面、朱發”,後來與顓頊爭帝位不成而“怒觸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讓女媧給他收拾爛攤子。《尚書》裡共工作堯的水官,堯評價他“靜言庸為,象恭滔天”。在古代神話中,共工為水神,實則是水官共工。

第二、鯀

四罪:歡兜、共工、三苗、鯀

“鯀”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據《山海經》裡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為鯀。”鯀又是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鯀治水的方法為堵,但由於水勢過大而失敗,直到禹採用疏通的方法才將洪水制止。按照歷史記載,舜把鯀流放到羽山。而他的悲慘結局卻成就的大禹的功業,大禹也因平“四凶”“四罪”有了讓他名列“五帝”的資本。

第三、三苗

在中國傳說中“三苗”是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佈在今天長江中游以南一帶。梁啟超認為﹐三苗的苗就是蠻﹐系一音之轉﹐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稱蠻。

四罪:歡兜、共工、三苗、鯀

黃帝時期﹐三苗部落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有的文獻說三苗是“九黎之後”。到了堯帝時期﹐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于丹水﹐打敗三苗。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舜代堯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三苗不服﹐舜乃整軍振旅﹐沒有經過戰爭而臣服了三苗。到了大禹時﹐三苗不服,大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歷時七十天的大戰,從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最近幾十年以來有的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但也有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關。

第四、歡兜

歡兜,相傳為上古時期堯帝時人,因與共工、三苗、鯀“作亂”,被舜流放到崇山。據《辭源》載:“崇山在湖南大庸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歡兜於崇山,即此。”

四罪:歡兜、共工、三苗、鯀

關於歡兜的歷史記載散見於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詩人王維曾作《赧王墓》詩:“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餘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歡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