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王羲之的唐太宗,其书法怎样?

陈修修


在唐朝所有的皇帝中,唐太宗应该是比较有名的一位皇帝,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他开创了非常有名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也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

比如我们看反映当时历史的小说,也就是后来吴承恩所撰写的《西游记》,这本中其实就显示了当时唐朝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因为唐僧每到一个地方给其他人说,他是从东土大唐而来,那么这个国家的人一般都会非常的紧张,或者说非常的尊重他,可见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有多么的大。

唐太宗是一位很有能力和手腕的政治家,但是他的书法和他的艺术造诣也非常的高,这一点不输于他在政治上的一些成就,比方说他撰写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书刻帖——《温泉铭》,虽然这本书现在被收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但是他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书法碑帖发展的里程碑。

当时在他的主持下,有很多著名书法作品,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家,比如,他派萧逸从辩才和尚那里骗来了《兰亭序》,然后分发给各位书法大臣进行临摹观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王羲之书法书圣地位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时玄奘和尚从西边印度取经回来,唐太宗立刻下令怀仁和尚收集王羲之的人的字迹,为唐玄奘西天取经撰文刻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怀仁集圣教序》。

除了这些在书法事业上的推动以及对于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的创作之外,唐太宗还写了不少有关书法的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即使是今天看来,也是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他所撰写的《笔法诀》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篇文章其实主要写唐太宗个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其中有一张非常有意思,叫做《论书》,讲的是唐太宗对书法技巧性的理解和感悟: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从“太宗尝谓朝臣曰”我们可以得知,这篇文章应该是唐太宗手下的随从官,在唐太宗与大臣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记录下来的。所以会有一种记述的口吻,意思是太宗皇帝常常对他的大臣说。

接下来这段话:

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意思是:书法这东西,本来就不是很快就能写好的,平常有时间的时候,稍稍留点心眼,细水长流,也比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要强很多。这世界上这么多技艺、艺术,从来没有学习却学不会的。

这段话实际上,唐太宗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习书法,不一定每天就把书法当作工作、当作一项任务,整天钻研,那是没必要的。尤其是我们现代人,时间如此零碎,更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精力来学书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唐太宗觉得,我们应该把功夫用在平时细小的时间上,用在平时零碎的时间上。比方说每天半个小时的午休时间,睡觉前几个小时用来写写书法就可以了。

在这里唐太宗又把这个道理扩而大之,普天之下,任何知识、任何技能,只要你用心去学,没有学不会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唐太宗所阐述的书法理论,多么切合实际,就是今天的我们再来看,也毫不过时。

接下来,他说: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反举证。在前面唐太宗说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东西。但是实际的经验告诉我们,有很多人他们看起来确实在学习,为什么学不会呢?尤其是书法,很多喜欢书法的人,他们写了一辈子,可是水平却不及一个学习几年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认为,之所以有学而不会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心有所懈怠,不能专注的、不能去精细的研究书法。

这一点在学习书法的人当中,普遍存在。很多学习书法的人根本就“守不住”一本字帖,总想着今天写这个,明天又换了什么别的花样,东边一锤子,西边一棒子,不能细细的静下心来,专注于某一个书体、书法家,那样学习书法,自然写不好了。

接下来,他举了一个例子:

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 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

大致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他还在做一个皇子的时候,整天随他父亲南征北战,有时候遭遇很多敌军的队列,那么怎么打赢这些敌军呢?它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他会观察敌军对列的排布,看军队的阵势大体上就可以知道敌军是哪里强大,哪里弱小。

然后先用小弱兵引诱敌军精干力量,等到他们上了当,追击起来还不到一百步的时候,再用自己军队的精干力量去打他们薄弱的地方。这样一个完整对列就被分割了起来,然后前后夹击,从后面包抄,没有不失败溃逃的。而唐太宗每次都是用这招来打赢敌军,原因也在于他深得其中的要领和秘诀。

那么这一段是唐太宗阐释他兵法和军事智慧的一段,他阐述这个和书法有啥关系呢?我们接着看: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他说,我现在学习临摹古人的书法,对他们的外形和表面上的东西毫不关心,只是希望可以学习到他们的骨力,学习到他们最根本的本质所在。只要本质的东西掌握了,那么形势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我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能够实现抓住他们的本质、要害,因此才能成功。

所以,唐太宗不仅治国有方,而且对于书法的学习也是精通和擅长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


松风阁书法日讲


唐太宗李世民,大唐的第二位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即位后开启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名气很大。

说起李世民痴迷王羲之,他在自己撰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说过:“……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对王羲之的书法“心慕手追”,对其他人的书法则视若“其余区区之类”而“何足论哉”。

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载:“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李世民对侍臣说:右军的书法,是我偏爱的宝贝。而这其中最宝贵的的就是《兰亭》,我想看到此书,睡觉也不安生啊。

特别喜欢书法又师法王羲之的唐太宗,对书法刻苦钻研。他在自己写的《论书》中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太宗指出,学书法和诸艺业一样,没有学而不得的,学不好的原因是心力懈怠,不能专而精。

太宗对书法的心得如他在《指意》中所言:“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

太宗的论书、指意,提倡骨力、追求神气,其见地是深得书中三昧的。

《宣和书谱》记载: “(太宗)万几之馀,不废模仿。先是释智永善羲之书,而虞世南师之,颇得其体。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尝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征。征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太宗叹其高于藻识,然自是益加工焉。”

太宗在日理万机之余,向颇得右军之体的虞世南学习书法,常常觉得“戈”字写不好,一次专门写了个'“戬”字,故意只写左半部 “晋”,空下“戈”留白让虞世南补上,然后拿着让魏征看,魏征于书法也是行家里手,看了一眼说:看圣上的御书,只有这个“戈”字旁是真功夫啊。太宗感叹魏征的“法眼”,从此更加努力习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太宗的重视和推动下,唐朝书风大盛,甚至有了专门的学书机构。《唐六典·卷八·门下省》载:“贞观元年,敕见任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子有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其法书内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馆,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

太宗下令五品京官子弟中有喜欢书法和书法天赋的到馆内学习书法,书法字帖由皇宫提供,当年就有二十四人入馆,让虞世南、欧阳询任职教授楷法。

既然唐太宗如此痴迷王羲之的书法,他自己的书法怎么样呢?

宋代的朱长文《续书断》中把唐太宗的书法列为“妙品”(上一等是神品)评其书曰:“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者也”。

黄庭坚《山谷题跋》谓:“太宗英睿不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之风,亦是富贵后能不废学尔”。

启功《论书绝句》评太宗《温泉铭》碑刻敦煌摹本:“烂漫生疏两未妨,神全原不在矜庄。龙跳虎卧温泉帖,妙有三分不妥当”。

“此碑中点画,细处入于豪芒,肥处弥见浓郁,展观之际,但觉一方黑漆版上用白粉书写而水迹未干也。其字结体每有不妥处,譬如文用僻字,诗押险韵,不衫不履,转见丰采焉。”

温泉铭碑早已失传,启功先生此评是针对敦煌拓本而言,难窥其原貌。米芾《海岳名言》曰: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碑刻已非原书真迹,刻碑者不可能纤毫俱现和原书一模一样,况是碑刻拓本,加上岁月漫漶,又多几成失真。

上海书画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册《唐太宗草书屏风帖》拓本影印本,出书者言:“其草书则笔力遒劲,气势流畅,章法布局则奇正错落,大小参差,字里行间,有锋颖秀发之气,实为不可多得之佳品。可以作为研习草书者的临摹范本。”

综上,我认为唐太宗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位,其传世书作不多,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原件早已遗失。今人只能依据碑刻拓本和古人书评见识其书风貌。唐太宗的“千古明君”的名气掩盖了其书法成就,但其书法被列入“妙品”,还是名副其实的。


郑桂军zgj


历观古今名帝,大都有治国之略和弄墨之才。唐代的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其开疆扩土和治国之能在中国这些皇帝中可谓是名列前茅。

李世民一生可谓是骁勇善战,甚至在对待自己的兄弟方面也是手起刀落不曾眨眼。还好,李世民的才能创造的大唐盛世,老百姓生活富裕,带来了艺术上百花齐放。

李世民一生热爱书法,特别是王羲之书法,把其尊称为书圣。在位期间,不断搜集王羲之的墨迹,据说兰亭序都被其死后带进墓中。李世民的书法得王羲之之神韵,得王献之之才情,可谓是天马行空,纵横万里。既然李世民以王羲之为范例,他的笔下流露出的就必然是王羲之书法的风韵。《晋祠之铭并序》为其中的代表作。《晋祠之铭并序》李世民的表现手法充分显示。作为一代帝王,政治手腕霸气十足,但在艺术上,由于对王羲之的极度崇仰,则完全浸染了王的清秀之韵,而且比王书更兼有柔的特征,线条如杨柳垂枝,不胜婀娜。

《温泉铭》,是太宗为骊山温泉书写的碑文,原石已佚,拓片于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后被伯希和掠走,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亦为行书,系太宗去世前一年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所书。二块碑刻书风一致,相对而言,《温泉铭》较《晋祠铭》书写更为自由,字形姿态多变,起伏较大,用笔秀丽而不失遒劲。将此二碑与王羲之传本尺牍和《集王圣教序》中相同的字作比较,可以看到二者的相似性,足以说明王羲之书法对李世民的影响,并且此碑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